不支持Flash

何为“三伏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10:06 云南日报

  7月15日是入伏的第一天,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最潮湿闷热的日子。百姓常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天出现在夏至后、小暑与大暑之间,立秋后还有一段“秋老虎”。

  三伏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时段长短不完全一样,有30天,也有40天。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日期是怎样确定的?为什么有些年份伏天长?有些年份伏天短?

  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分别为初伏(头伏)和中伏(二伏)的开始日期,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的第一天。(庚日是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丑……)每年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入伏称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以后称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起始日,但是因为每年的庚日不同,所以入伏时间,每年都会不同,三伏天可能有三十天、也可能是四十天,一般而言,每一个伏天为十天,但是如果夏至后有第五个庚日出现在立秋之前,那么那年中伏天就有二十天,所以去年的三伏天只有三十天,但今年的三伏天则有四十天,初伏为7月15至24日;中伏为7月25日至8月3日及8月4日至8月13日;末伏为8月14日至23日。

  中医养生来说,三伏天是治疗过敏性鼻炎、气喘、慢性支气管炎的好时机。上述疾病在秋冬加剧,因此在不发病,少发病的夏季贴药,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及抗病力,达到减轻或防止秋冬发病的目的,称为“冬病夏治”。

  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天气最炎热的日子,此时皮肤腠理开泄,若能在此时选取特定的穴位,进行穴位敷贴,则药物易由皮肤进入敷贴的穴位经络上,由经络气血直达病所,达到扶正袪邪、增强身体免疫力、减少冬天发病次数的效果。

  曾沛云(春城晚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