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父亲因凑不齐女儿学费离家出走乞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13:30 央视《讲述》

  与央视《讲述》联动报道(7月10日)

  特别视点: 父亲在她大二开学之即离家出走,在找寻父亲的过程中,她不但重新了解了父亲,也发现了父亲深藏于心底那份对她的挚爱,最后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她找回了父亲,并打开了父女之间多年的心结。

  蒋 书

  2006年8月11日下午,江苏常州的大一学生文君放暑假正独自一人在家。还有14天就要过20岁生日的她,此刻却没想到,几分钟后一个突如其来的电话,在她的人生中掀起一阵巨大的波澜,并从此改变了她的生活。

  一、父 亲 突 然 失 踪

  听了那个电话,文君一愣,心里随之咯噔一下:怎么会出这种事情?这个电话是父亲打工的私企老板小薛打给她的。文君的父亲老祝,在小薛的公司做门卫,在发现老祝连续两天都没上班的情况下,感到蹊跷的小薛到老祝的宿舍察看,竟发现了他留下的遗书。他立即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即马上报了警,并打电话通知他的女儿文君到场。

  “带着万分的愧疚,带着无限的依恋,我走了。也许,我本不该来到这世上,在这繁芜的尘世中,我注定将什么都得不到,却要给我的亲人带来灾难和痛苦。我想对所有的人给予帮助,却连我心爱的女儿都照顾不了;我想拥有一定的财力去帮助弱者,命运却让我成为连弱者都同情的角色……”看着父亲留下的遗书,文君的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怎么,她感到这一切就像是做梦似的。

  文君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离开的,又是如何到家的。恍惚过后,看着父亲的照片,她感到这一切的确是真实地发生了,只是她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不辞而别?冷静下来的文君,试图从父亲留下的遗书中寻找答案:“我心爱的女儿啊,你是我永远的牵挂,我永远的痛。也许我到了天国,真的可以保佑你,而我在这世上却无能为力。在9月1日前这剩下的日子里,我会尽最后的努力为你筹钱,希望有奇迹发生。”

  原来,父亲的出走竟是为了自己那13000元的学费,父亲所说的最后期限9月1日,不正是自己大二开学的日子吗?文君万没想到:父亲会因为筹不齐学费而离她而去。她和妈妈在家里翻箱倒柜地寻找一切有关父亲的线索和电话号码,按照所找到的电话号码,一个个地往山东、上海拨打,可所有的线索都没有结果,文君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

  虽然这些日子,文君一直处于害怕筹不到大二的学费而失学的惶恐中,但现在,即将失去父亲的这种恐慌,第一次让她不寒而栗:那是一种掏心的感觉,心里的一个支架没有了。她不敢想像:一个生养了自己,自己身上流着他的血人没有了,自己往后将会怎样?此时,在很小的时候就因父母离婚而被判给了父亲的文君想:一定不能让悲剧发生。她想到了寻求媒体的帮助:借助舆论的力量,或许还有一线希望,找到父亲的机会可能大一点。

  出现在江苏有关媒体面前的文君,给人一种非常着急,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手足无措的感觉。记者们听了她的讲述和请求后,虽然不知道该从哪个方向去寻找?但一致认为:这不仅仅是一笔钱和一个女孩能否上大学的事,而是关系到一个人生命的事。人命关天,这事新闻媒体必须做,而且要立马做。

  二、女 儿 四 处 寻 找

  很快,常州电视台和常州日报以《拿什么唤回你 我的父亲》为题报道了此事,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其中有位名叫阮绍林的市民,拿出文君上大学所需的全部四万元钱学费,帮助她重回校园,并深情道:希望通过我的帮助,让那个小女孩能读上书,他父亲也能重新开始,不要走绝路。阮绍林1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深知失去父亲对孩子来说是何等的痛苦。对此,他感触非常深:她父亲的这种愧疚心理,我非常理解。

  在随后的日子里,常州电视台连续报道了阮绍林捐款的新闻:我们最终目的,是想告诉文君的父亲祝耀成,你别在外面了,赶紧回来吧,你女儿的学杂费问题解决了。大家都希望祝耀成能看到这个新闻,尽快回到女儿身边:作为父亲就要承担责任,不要用这种消极的方式去对待自己的人生;生命只有一次,没有第二次。

  在阮绍林看来:自己虽然解决了文君的学费问题,但想让文君真正找到安全感,唯一的希望是老祝早日安全回来。此时,文君也正在想各种办法寻找父亲:没有一个女儿能眼睁睁地看着父亲写下给自己的忌日而无动于衷,那种感觉就是让你所过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父亲生命的倒计时,这种心灵的煎熬不是一般的人能体会的。若父亲真的回不来,文君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可一时又不知道去哪儿寻找,焦急之中,只能是漫无目地寻找。文君对父亲的牵挂和寻找,让大家都觉得她的确是非常想念父亲,想把父亲尽快地找回来。

  寻找日复一日,父亲仍踪迹渺然。痛苦不堪的文君不知道:此时,父亲老祝在几十公里外的另一座城市,经受着更为强烈的痛楚:他觉得自己没脸面对女儿,实在是对不起她,所以只能选择了逃避。老祝自幼残疾,很多梦想都因此而破灭,女儿是他全部的希望。然而,他却在女儿急需大二学费的时候,选择了逃避。可他也实在是出于无奈:只要能让我的女儿能继续上学,让我磕头都行。

  老祝跑到这座城市的新村里讨钱,一块一块地讨:我不信要不到钱。可开始时,他又不好意思开口,人们都从他身边走过去了,他又感到无地自容。既然为了女儿连磕头都愿意,那么老祝逃避之后又如此,究竟是为了女儿的学费,还是另有原因呢?而此时,他不曾想到,对19岁的女儿来说,上不了学的痛苦,远比不上失去父亲的痛苦。女儿此时20 岁生日的愿望就是:爸爸你快回来,没有什么比你的生命更重要,我宁愿不上学也要你回来,这么热的天你在外面,你又那么怕热,万一出了什么事怎么办?你没带衣服出去,也没带药出去,你患有那么严重的高血压,在外面怎么过?让我怎么能安心?只要你回来,我什么都可以不要。

  在一天天的煎熬中,文君20岁的生日到了,不知道父亲到底在哪里的她忧心如焚:他怎么会因为筹不到学费就离开自己呢?难道父女俩就不能共同商量一下吗?

  三、流 落 在 外 乞 讨

  思绪纷乱的文君,突然发现父亲对她来说,已经很陌生。她很内疚:是我太忽略了他。她想起从小父亲就很疼爱自己,一直把她当作掌上明珠。那时候她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用头顶父亲的肚子,然后弹来弹去弹来弹去的。父亲经常开着车子带她出去溜达溜达,有一次带她去红梅公园玩,还被她骑着公园的童车撞了一下。

  在文君的记忆里,这种快乐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八年前,父母离婚后,父亲辞职去经营粮店,接着又从事芦荟的种植,一直在外地奔忙。长期的分离渐渐阻碍了父女之间的情感:有时父亲偶尔回家,却带回一种难言的陌生让她惊异。父亲不在家的时间越长,文君就与他越疏离,后来连跟他坐在一起都觉得别扭了,并不是说讨厌他什么,只是觉得很奇怪:怎么和父亲以前的那种感觉完全没有了呢?后来,父亲做生意失败,去做了一名门卫。几乎每次相处,她和父亲都是默然相对。想到此,文君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痛:这么多年,父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可她却从没去想过:力不从心的父亲,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情感?

  20岁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可在此半个月前,文君从未想过:在这个日子里会失去什么?可此时,这20岁的倒计时,却成了父亲生命的倒计时。在惴惴不安中,时间到了父亲遗书上所说的最后的期限:9月1日。可这天父亲仍毫无音讯,文君不禁悲从心中起:我真的对不起父亲,他为了我成了这样,我真的没好好地用一天时间来关心他一下,爱他一回。若是父亲真的从此去了,我将终生内心不得安宁。

  文君悔恨不已:正是因为她的漠视,父亲才会选择离她而去。若她和父亲能多一些沟通,或许这一切都可能改变而不会发生。就在文君陷入痛苦自责时,在几十公里外的另一座城市,老祝也陷入了绝望:因为他倾其所有买的彩票,并没有换回他所希望的奇迹。他已选好了告别人世间的地方,只想最后问一下女儿的现状。因为害怕听到女儿悲伤的声音,老祝选择了和工厂的老板做最后道别。

  当老祝把电话打到了厂里,正好老板娘接到了,听到是老祝尚在人世的声音,不由惊喜道:哎呀,祝师傅你在哪里?你赶紧回来吧,好多市民和好多朋友都在找你呢。老祝吞吞吐吐道:我想问一下……老板娘打断他的话:你不要问了,快回来吧,我告诉你好消息。听说女儿的学费解决了,老祝激动得立马流下了感激的泪水:真的吗?在电话中,老祝得知女儿因为他的离家,整日以泪洗面,他的心被刺痛了,他想马上回到女儿身边。可放下电话后他却犹豫不定:这么多年来,他对女儿有一个难以释怀的心结,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

  四、回 到 女 儿 身 边

  八年前,老祝和妻子离婚后,女儿就成了他全部的精神寄托。他放弃了自己的文学梦想,辞职去经营一家粮店。他梦想着让女儿受最好的教育,过最好的日子。为了让女儿过上自己想象的好日子,老祝又把赖以生存的粮店和房子都卖掉,去从事芦荟的种植。他心里充满希望:等我挣了钱后,一定要把女儿送到国外去。

  但一切都事与愿违,老祝的生意失败了,最后只能去一家公司当门卫。这就更让他心里萌生出强烈的负疚感,以至连面对女儿的勇气都很少。2005年,女儿考上大学后,每年需13000元的学费,这成了他沉重的精神负担,靠着东拼西凑,女儿勉强读完了大一,眼看就要升大二了,可无力筹到学费,前债又未还的老祝,感到痛苦万分。他当时的想法就是:若我让女儿读不起书,那我这个父亲就没有任何存在的价值了;连女儿的学费都解决不了,我这还算是父亲吗?还算是个男人吗?

  老祝觉得自己很失败,觉得自己在女儿面前,已经成了一个彻底的失败者,他自感羞愧,无颜面对女儿,于是写下遗书离开了工厂。他是一个生命浪潮跌宕起伏很大的人,他在做生意时无暇顾及女儿,等他的生意做垮了,彻底倒闭了,突然没生意可做了,他有时间了时,却给女儿留下了一个失败者的形象。此时,当老祝得知有这么多好心人在帮助女儿寻找他,并为女儿捐款交学费,才感到自己所谓的面子是多么的狭隘和自私,思前想后,他决定回到女儿身边。

  父女重新相见,相拥喜极而泣。经历了这场磨难的父女俩,20年来第一次坐在一起畅所欲言:那天两人谈了约有四个来小时,互相都感到了一种解脱。文君觉得自己从没跟父亲讲过那么多话,以前两人都是逃避:父亲逃避女儿,女儿也逃避父亲。老祝认识到:父母应该和孩子经常进行沟通。经过这场风波,老祝知道自己错了,也渐渐明白: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父母精神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呵护,要远远胜于物质的给予。

  老祝现在悔恨得不得了:当初自己愚蠢的决定,让本就为学费着急的女儿,又为寻找自己着了那么大的急。现在,老祝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陪伴在女儿身边。文君也回到了学校,她格外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老祝和文君,终于能够彼此理解了。他们说:要重新开始,今后的岁月,再也不想失去彼此。

  有关详情请看今日央视10套21:00和1套次日凌晨1:40《讲述》

  通讯:100859

  北京复兴路11号中央电视台社会专题部《讲述》栏目 翁德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