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困惑的拯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6日13:42 央视《讲述》

  与央视《讲述》联动报道(7月13日)

  特别视点: 20多年前,他见义勇为,解救了两个孩子的生命,20年后,他意外地得知其中的一个孩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被判处死刑。通过追寻他们的生命轨迹,了解两个孩子的成长路径,他提出家庭与学校对于有特殊经历的孩子应注重心理的疏导。

  蒋 书

  2003年12月9日,是1983年发生的那个12.9救人的事20周年的日子,也是池越中烈士的忌日,王志胜和当地《生活晨报》的记者张启亮,来到迎泽公园烈士纪念碑前扫墓。池越中的母校太原十五中,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去为她扫墓,二人估计这会儿也会有十五中的师生及一些新闻媒介的有关人员前来,大家可以进行集中纪念一下。

  一、烈 士 墓 前 奇 怪 的 花 篮

  在池越中的塑像下,王志胜和张启亮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无名花篮,花篮里的花挺多,可是没有任何人的落款。是谁送了花篮不留名呢,这可是挺蹊跷的?正在二人感到奇怪时,王志胜接到了一个电话说:她是于彬的妈妈,那花篮是他们前一天去放的。于彬是个已远离王志胜生活的名字,若不是2002年底,在省电视台的一档法律节目中,王志胜看到了那个熟悉的名字,或许那段生活早已脱离他的记忆。那一刻,王志胜觉得非常震惊。那是20年前,王志胜救过的一个孩子,一个在当时改变了几个人命运的孩子,他现在应该还不到30岁吧。

  1983年的冬天,是个冷得刺骨的寒冬,在太原迎泽公园做园林工的王志胜正在班上,忽然被一阵急似一阵的呼救声所惊动,他即循声冲到了公园的小河边,看到二个小男孩掉进了冰窟窿里,他没多想就跳进了冰窟窿里,不顾碎裂的冰块刺破了胳膊、胸脯,很快将两个落水的男孩救起,可还没等他喘口气,岸上有人对他说:水里还有一个小女孩。

  这时王志胜有点慌了:因为此时在冰面上看不到那个女孩,那女孩已沉到冰窟窿里面去了。按旁边目击者的指点,王志胜又跳入了那个冰窟窿中,再次破冰救人。当王志胜把女孩从冰水里打捞上来时,女孩已是奄奄一息。众人忙一起将几个孩子送到了医院。

  那边,女孩正在被紧张地抢救;这边,在医院里等待消息的王志胜,看到了一个令他惊诧的场景:在那个急诊室的小间里,当时救人的那些工人们就在床边坐着,两个被王志胜从冰窟窿中救出的小男孩已脱离危险坐起来了。其中,当时10岁的于彬站起来,把王志胜那几个参与救人的同事们戴的棉帽子,从他们的头上揪起来扔到门上,或从窗户扔出去地嬉闹着。见被自己刚刚奋力救起的两个男孩之一的于彬如此嬉闹,王志胜心里唏嘘不止:这孩子不是一般的孩子,若是不加强教育,如此淘气下去将来还会出问题。即对其父母道:这孩子看着很聪明,但较淘气,你们要好好地教育他,不要再出什么问题了。

  那个正在被抢救的女孩,后来被目击者证实为第一个救人者,名叫池越中,是公园附近中学高一的学生,当时是路过那里,听到有人呼救,她就跑了过去,边跑边把书包扔了,即跳进冰窟窿里救人,没想那二人还没救起,她自己就沉了下去。当王志胜把她从冰窟窿里拖上来时,就见她嘴唇铁青,觉得已是很难救活了。

  二、被 救 一 少 年 异 常 淘 气

  当老师和同学们闻讯赶到医院时,池越中已是生命垂危。一旁等待的王志胜非常着急,老是盼望着能看到她,看到她一会儿后就能苏醒过来,可她一直都没睁开过眼睛。翌日凌晨3点多钟,池越中终于停止心跳而壮烈牺牲了。几乎是一夜之间,王志胜和女孩池越中及当时众多的施援者一起成为了英雄,和当年的陕西华山石家庄陈绿湖一起,被团中央命名为一山两湖 英雄群体,省报的赵修身是当年负责报道此事的主要记者。

  1983年至此,整整20年过去,当年的喧嚣已经沉寂,电视上的消息让王志胜当年那种不好的预感变成了现实,他急于想了解于彬后来的成长经历。也恰在此时,于彬的母亲找到赵修身和王志胜:原来,于彬由于加入当地的黑恶势力,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被一审判处死刑,正在上诉期。就这样,当年事件的几个当事人:王志胜、赵修身、池越中的母亲,又聚在了一起。

  于彬的父母都是事业有成的大学老师,出于种种原因,他们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但在一份叫做《沉痛教训与责任》的书面文字中,他们意识到:幼儿时父母曾失去了对儿了的交流和爱的培养,忽视孩子的特殊个性以及对其娇惯与纵容,是导致于彬走上犯罪道路的缘由之一。

  当年于彬读小学时,同学们都一排排整齐地坐着听老师讲课,可于彬却离开座位,跑来跑去地桶桶这个逗逗那个,弄得大家都不能认真上课。于彬当时在家里非常淘气,其父母却对他的淘气毫无办法进行管束,虽然经常告诉他:在学校里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但他一直是学习不太上进,不严格要求自己,不遵守纪律,老师也一直管不住他,也不能把他给辞了不让上学。就在那个学期,为了不让于彬上课调皮影响别人,妈妈总是让他带着小人书去学校:别的学生上课时认真听老师讲课,于彬就坐在一个角落里看小人书。只有这样,于彬才不淘气影响他人,老师也可以正常讲课。家长出于无奈而默认了这种现象,妈妈只好每天晚上帮儿子补课,使得于彬的学习方式本末倒置,多少年都改不过来。赵修身认为:于彬的妈妈在这方面当时就没有严加管教。

  在当事人的回忆中,作为孩子的于彬的天性虽然有些顽劣,但心性不坏。1983年迎泽湖救人事件发生时,9岁的于彬就是为了给一位即将离开学校调往别处的老师送鱼, 几个小伙伴选择了凿冰抓鱼,才不慎落入了冰窟窿。此事件发生后,给淘气的于彬以很大的震动。在对烈士池越中宣传的同时,于彬和另一个被救的孩子也成了世人的关注对象。

  三、众 人 关 注 产 生 压 力

  为了表示向王志胜和池越中学习,纪念自己遇难被救生命获得了重生,于彬把名字改成了于志中,取王志胜的“志”和池越中的“中”。于彬落水被救后,此事轰动了全省,他也成为新闻人物受到采访,他所在的大营盘小学的老师都大力帮助他,学校也对他做了许多工作,想了许多方法帮助他上进,他也在一段时期内有所进步。后来,池家、王家、于家,三家人甚至像亲戚一样走动来往。

  那段时间,于彬显得懂事了一些。但很快,随着周围人关注度的增加,于彬的生活出现了一种家人始料未及的压力:若于彬又淘气起来欺负别的孩子时,被欺负的孩子就去报告老师,老师就喝叱于彬道:你这么调皮怎么没被淹死,害得别人淹死了!于是,于彬回家后将此事告诉妈妈,并不止一次地问:妈,是不是我害死了池越中,为什么他们都说是我害死了池越中呢?于彬的父母觉得儿子在这所学校里的精神压力太大,于是就给他转学。学校有些老师不解:池越中用她的命换来你的命,你不好好学习,还觉得有压力,此话从何谈起。

  后来于彬的妈妈也认识到了:面对当时的现实,我没有采取措施与学校老师紧密结合,去解决于彬心理的压力,而是错误地采取了转学逃避现实,减轻心理压力的做法。社会上和老师及同学们对于彬的要求,和于彬实际的表现差距太大。于彬认为:把我救上来是好事,但我不想通这事给我带来压力。可几经转学,于彬不仅包袱没有解脱,且所到之处的师生,远不像原学校师生对他的感情深厚,他们对他进行讽刺、挖苦,甚至动手打他的事时有发生。于是,于彬被骂疲了,也就觉得无所谓了:后来老师越批评他就越逃学,初二没上完就弃学了。从此,15岁就放弃了学业的于彬,就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再也没有人能拉得住他,他混迹于社会,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让当年的当事人闻之慨叹不已。

  尤其是于彬的母亲深有感触道:作为被救的于彬,最起码要对得起为他死去的英雄,可看到他现在的这种状况,我们心里特别难受,觉得池越中真是死得不值,也许池越中会理解我们此时的心情,但她肯定会对于彬感到失望。作为一名教师,我不知向多少学生传输了知识,培养了多少于国家有利的栋梁,但我却是一个天底下最失败、最不称职的母亲:于彬蜕变如此,我每时每刻都在内疚和自责中度过。有一次,在于彬妈妈的车上,池越中的妈妈就说:唉,后悔了!可事情不能重来啊。

  四、另 一 孩 子 的 另 一 种 人 生

  2003年12月9日,是池越中牺牲20周年的忌日。于彬在被执行死刑前夕,他托母亲代他到池越中的纪念碑前献一个花篮,这就是那个没敢具名的花篮。纵观其前因后果,王志胜对此非常难过:毕竟于彬跟我有过一面之缘,我不愿看到如此结果,但这结果还是发生了。那一刻,满心抱憾的王志胜又想到了另一个被救的男孩王瑞。通过多种渠道,他打听到王瑞在一家工厂上班,已经娶妻生子。王志胜没有打扰他,只是给他留下了一个联系方式,让他有困难的话去找他。但王瑞始终没找王志胜。

  3年过去了,记者找到王瑞所在的工厂采访时,却听说王瑞已离开了那家企业,且他一直在回避媒体的采访。巧的是,记者采访池越中当年的一个同学,正好是王瑞所在工厂的同事。那同事当年曾试图与王瑞聊一聊他从冰窟窿中被救的事,可王瑞说他不愿意提起当时的事,因为妈妈对他说:你是别人用生命把你救上来的,别人牺牲了,你活下来了,你就应该做出一番成就,什么事情都要干好,要对得起救你的那些人。现在已经30来岁的王瑞,到底生活的怎么样呢?

  历尽辗转,记者终于找到了王瑞的家。说起当年的事情,王瑞的母亲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她说儿子:他心里老有个想法,总觉得别人付出生命把自己救起来了,好像活得比别人低一等,不管干什么都得有个起色,都要干出样子来,这使他感到思想压力非常大。从那时起,此后的20年,王瑞觉得自己似乎每天都生活在别人评判的目光中,他虽然努力想使自己做得最好,但却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他很累。他总着自己能干出成就来,给烈士增光,给家庭增光,也可以坦然地面对众人。但现在从他个人来说,他是对自己不满意的:我混不出人样来,还是自己没有干好,要是干好了也就不是这样了。但王瑞对妻子和家庭非常满意:老婆非常体贴他,孩子也听话。其实,经记者了解,王瑞本人也是非常不错的:他当过兵,后来转业回家,分配到印刷厂,再后又把他调到到什么制药厂。无论在什么单位、什么工作岗位上,他一直都是兢兢业业。

  此刻,王志胜却意识到:当年两个孩子从冰窟窿中获救后,在人们目光的过度关注下,心里存下了一片阴影。幸运的是:此后20年的生活历练和沉浮,已使王志胜从救人事件的光环中跳出,以至连生活了十六年的妻子都不知道那个当年救人故事中的主角是丈夫。直到此时听丈夫轻描淡写地说了一下,妻子才恍然大悟:哦,原来你就是救那个10多岁孩子的人啊!王志胜认为:救人这事并没什么,实际上算不了什么事,只是当时人们都在纷纷关注此事。准确地说,这事不是被王志胜刻意隐瞒,而是早已被他淡忘的一个秘密。而经过了20年的是非经过后,如今的王志胜忽然有了一个想法:以20年间发生在两个孩子身上的故事为蓝本写个剧本,将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有过特殊经历人们的心结解开,让他们轻松地直面社会和人生。

  有关详情请看今日央视10套21:00和1套次日凌晨1:40《讲述》

  通讯:100859

  北京复兴路11号中央电视台社会专题部《讲述》栏目 翁德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