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当年日本遗孤如今回连“托孤”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01:03 大连晚报

  当年日本遗孤如今回连“托孤”

  一对夫妻将一名日本遗孤抚养成人,日本遗孤在知道身世后带着养父母去日本;几年前,养母回到我市

  ■ 本报记者 仰山

  坐在记者面前的这位老人叫张秀春,生于1919年,现居甘井子机场街道南山社区。张秀春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年代。但在1945年前后,张秀春又做了一件当时大多数人做不到的事情——收养一名日本遗孤,并将她抚养成人。之后老人又跟着女儿去了日本,前后居住了近20年。7年前,老人终于回到了自己思念的家乡。而现在,老人身在日本的女儿和女婿也正在筹钱买房,准备回到我市安度晚年。

  将日本遗孤养育成人

  由于年事已高,又不认识字,张秀春老人已经记不清具体的年份,只记得在1945年前后,她和老伴周生玉(音同)一起去黑龙江省投奔亲戚。一天,她的姐夫在火车站附近抱回来一个女婴,姐夫告诉她,不少日本孩子都被扔在了火车站,他看着可怜,就将这个女娃抱了回来。没有孩子的张秀春看着襁褓里的婴孩全身上下连块完整的布都没有,顿时起了怜悯之心,将孩子抱回了自己住的地方。就这样,张秀春一直抚养着这个孩子。一年以后,她和丈夫带着孩子又回到了我市,并给孩子取了名字——周凤兰。

  当时,物资紧缺,但两口子有什么好吃的都先给这个孩子吃,节衣缩食终于将这个孩子养育成人。周凤兰长大后,总听附近邻居说自己是日本人,是被爸妈捡回来的,周凤兰不相信,就跑去问父母。这时,看着被自己含辛茹苦养大的姑娘,老两口觉得该是告诉孩子身世的时候了,便将凤兰的身世和盘托出。凤兰听过后如遭雷击,没想到自己待了这么多年的地方,竟然是异国他乡,而对自己这么好的父母竟然是养父母。

  对亲生父母的思念灌满周凤兰的全身心,她通过种种关系,终于打探到自己在日本的生父住址,并得知自己的母亲在战争中去世的事实。大约在1980年,已经结婚的周凤兰下定了回日本的决心。

  携养父母去日本生活

  当时,周凤兰的身份也得到了日本方面的确定,符合回日本的条件,加上她和养父母的感情十分深厚,便决定带二老一块回日本投靠生父。回日本后,周凤兰一家被安排到日本横滨市濑谷区的一处偏僻山沟里,而她的生父在见到她后不久就去世了。刚去的6年里,周凤兰夫妇一直在学习日语,张秀春老两口白天帮着女儿带孩子,晚上去附近一家被服厂打工。期间,张秀春因思念家乡,三次回到家乡,并在亲戚家居住。

  2000年,张秀春因为过于思念家乡,下定决心回祖国定居。而她的老伴之前已因病在日本去世。张秀春说,她在日本的最大感受就是孤独,因为对日本风土人情不熟、语言不通和经济上的拮据,20年来,老两口除了住的地方,只到过横滨市内。吃的也非常的清淡,有些物资还是别人特意从大连托运过去的。

  女儿向社区“托孤”

  周凤兰在日本的名字叫长谷川和子,她与丈夫目前仍居住在日本,她的两个儿子现在在横滨市的一家按摩院打工,外孙女因为汉语说得好,在日本一所小学里教汉语。

  2000年养母回国之前,她在南山社区给母亲买了房子,不放心母亲一个人住,她特意飞回我市,找到南山社区张振芝主任,向其“托孤”,拜托社区帮她照看好老母亲。记者还看到,在老人卧室的桌子上有一个布面本子,里面清清楚楚地记录着老人的全部个人资料,老人的病史和周凤兰在日本的电话和住址,这些都是周凤兰临走时记录的。之后,逢年过节,社区都会带上礼物去看望老人,并帮助老人打扫卫生,老人家的下水道堵了,打一个电话给社区,社区就会过来帮助老人。

  张秀春说,现在女儿一家最大的愿望就是在日本赚够了钱,回到我市买房子定居。现在一家人在我市已经有了两套房子。本来今年5月,周凤兰带着一笔钱准备来我市给二儿子买房子,然后回国,没想到,她带着箱子逛春柳市场,箱子被人用刀子割破,里面的买房钱不翼而飞。她不得不再次回到日本,努力赚钱回我市买房。张秀春老人表示,现在,她和女儿、女婿希望能在我市定居,在中国终老一生。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