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创新文化应是我们的理性选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07:56 无锡日报

  创新文化,应该是我们现代人的理性选择,也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据报载,规划用地500亩,总投资35亿元的重建唐朝“西市”遗址工程正在紧张进行中。工程建成后,将重现1300年前“西市”的繁华景象。

  又是一出向文化要钱的大戏,舞台搭在经济并不发达的大唐古都西安。笔者好担心,这种形式上的复古,未来能否具有创意者想象中的盛况。就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差异不会立即消失,以当地的购买水平,要足以支撑起大唐古都繁华的商业景象,恐怕并不乐观。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迥然不同于以往,无论商品内容还是文化氛围都明明白白地打着“现代”烙印。前些年,不少地方花巨资建造仿古和微缩世界著名景点以招徕顾客而最终失败,是值得记取的教训。

  现代人不应把古人的创造当作赖以生存的摇钱树。我们与其如此大兴土木仿古,不如实实在在地对一些有价值的古景、文物多做些保护工作,因为那些才是真正的历史文化遗存,而保护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经济利益。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理应与纯粹的商业行为分开。倘若仅仅按商业价值加以评判取舍,很多优秀的

传统文化就有可能被扭曲、变形,甚至涉及的历史都可能被“重写”。不少以商业创收为目的的“戏说”类历史古装戏,无不反映出这种现象。古文化是一座巨大的精神宝库,有待研究发掘,但应当抛弃研究和利用时存在的功利心态,唯有这样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提炼出至甘至醇的文化美酒。从另一角度考量,我们如何理性对待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对于创造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新文化,提升文化品位,至关重要。举例来说,在中国历史上,北宋时期的财富,占了相当于当时世界上财富总和的三分之二,可最终仍未避免断送江山;汉唐两代,康乾盛世,历来被奉为民族强盛的经典,最终的命运同样是衰弱和覆灭。所以,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朝代或时代的兴衰存亡,并非完全是由经济的强弱决定的。这就足以证明,历史上经济发达的朝代或时代,其文化不一定是代表了值得我们永远拿来或供奉的优秀文化。需要我们深思的是,中国历史上曾有过的这些繁荣与强盛的朝代,为什么最终都走向了衰亡,而且社会的进步又都是以伤筋动骨的朝代更换的形式进行,给国家带来灾难,给人民带来苦难。究其原因,就是没有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尤其是缺乏对科学技术和民主意识的重视。换言之,就是始终没有真正建立起能够使得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科学民主的体制。

  当然,认识古代文化的不足,并不影响我们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恰恰相反,它有助于我们增强忧患意识,从而激发创新文化的动力。我们的发展,自然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根,我们要“记得回家的路”。现在,我们十分重视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正是缘于这种割不断的文化基因。同时,我们又不能因此就永远躺在“老祖宗”的怀里吃老本。就以“西市”遗址工程而言,借古代文化生财可以作为手段,但不宜作为发展的方向,尤其不能假借形式上的复古而说成是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我们的主要精力还是应放在文化创新上。一个时代的人,肩负着创造这个时代新文化的使命,难道在我们已能够合成空间材料的今天,冶炼术还要倒回青铜器时代?难道我们仍无意于雷达、导弹系统,再造一个万里

长城来抵御外部入侵?难道我们宁可放弃飞机轮船不用,再赶着骆驼、驴马重走丝绸之路?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应有主次之分,我们则应对后者投以更大的热情。人类社会的实践证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是科学技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是民主政治。创新文化,构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民族的、大众的新文化,同样应该以科学和民主为内核,因为它是代表现代文化的主流趋势,是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恒久动力。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原本可以成为我们创新发展和腾飞的坚强基石,不料眼下却成了一些人酣睡的“景阳冈”。这种过分依赖于先人文化的现象,反映了当代人的懒惰和浮躁心态,是功利思潮对文化的恶性渗透。文化复兴,不是要我们回归到原有文化的基点,更不是从形式上复制古代文化盛景,而是意味着我们在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创新文化,应该是我们现代人的理性选择,也是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家综合

竞争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