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做“粉丝”成为年轻人新的社交方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09:24 国际在线

  新华网成都7月20日电 刚结束中考的彭雨这个暑假不会无聊。平时,她的电脑几乎24小时在线,QQ群和论坛是她最活跃的场所;一到周五、周六,她就去成都市最繁华的商业街春熙路或旅游热点锦里,每次都会结识十多个新朋友。

  把彭雨和她的朋友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学校,不是社团,不是新潮商品或旅游景点,而是一个正在参加电视选秀的名叫苏醒的男生。

  随着《超级女声》《加油!好男儿》《快乐男声》等电视选秀节目在中国的热播,通过选秀走出来的“平民偶像”的“粉丝”(追随者)遍及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而做“粉丝”正成为一些中国年轻人新的社交方式。

  彭雨并不是个例。上周五《快乐男声》的比赛吸引了数百万观众投票,在周复一周的比赛中,这类以观众参与度强为特点的电视选秀节目使得为各个选手助威拉票的“粉丝”们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并以此发展成社交圈。

  彭雨所在的“苏醒四川后援会”在网上拥有四个QQ群,成员超过400人。“以前认识的人就是同学、邻居或者亲戚什么的,现在生活圈子扩大了不少。”彭雨说。

  “其实我们每周上街拉票也拉不到多少,主要是在一起有共同语言,很开心。”后援会负责人刘潇说,“大家的感情不会因为比赛结束就终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胡光伟认为,现在年轻人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比较封闭,有了选秀,各行各业、各地的“粉丝”们都来表达对选手的喜欢,是对他们社交方式的丰富。

  “这是一种群体效应,有很多人只是非理性地凑热闹,其实根本问题是媒体和商家的炒作,创造出这种氛围。”胡光伟说。

  他说,做“粉丝”成为社交方式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和科技基础上。“以往追星最多买海报或者买专辑,不像现在,有经济条件,有网络,还可以坐飞机跟着偶像跑。传统包装出来的偶像的‘粉丝’,缺少网络等选秀造星的现代性元素,‘粉丝’参与度就不强。”

  即使选秀结束,很多人还是保留“粉丝”这一身份,这种社交方式还在继续。

  广州一公司职员江林娟是“玉米”,即2005年《超级女声》冠军李宇春的歌迷。时隔两年,她还是会参加“玉米”自发组织的聚会。

  “最近的一次是和一个马来西亚的"玉米"一起去的,参加的有学生、会计、老师、搞广播媒体的,从十几岁到40多岁,各行各业的的都有。”江林娟说,“七八个人在广州的饭店吃吃饭,聊天聊得停不下来。”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说,由于世俗社会理想信仰的缺失和社会吸引力的降低,现在的年轻人大都处于一种社会饥渴状态,对社会认同的追求,对友谊的渴望,都是社会饥渴的表现。

  “现在的年轻人在走出家庭之后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找不到自己的社会归属。”夏学銮说,在加入倾向、归属要求和促进目的社会性因素作用下,“粉丝”们通过选秀找到了自我组织的平台。“这就是他们的组织,这就是他们的社会生活。”(记者王秀琼 杨纯)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