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藏在深山人亦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10:23 云南日报

  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差,经济发展滞后,却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发展的重大举措。如此条件,能有吸引力吗?边地镇康——藏在深山人亦识

  

藏在深山人亦识

  马鞍山水电站的建设为工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镇康县,地处我省西南边疆,深藏在大山之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差。然而,近两年来,镇康却在大张旗鼓地搞招商引资,并以此为镇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一个基础条件较差的贫困县能引来凤凰吗?镇康人怎样让外面的资金、企业愿进来、留得下、能发展呢?本报记者前往“边地”镇康探个明白。

  抉择

  镇康县,山势连绵,山高谷深,丛林茂密。当地官员告诉我们,镇康境内以山区为主,属喀斯特地貌,造成工程性缺水,加之水利设施薄弱,镇康的农业生产完全靠天吃饭。县城南伞镇距昆明884公里,仅有一条油路通向市府所在地。2003年以前,镇康的工业几乎处于空白状态。2003年的财政收入30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仅800多元。基础差,底子薄,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镇康在发展的进程中落在了后面,镇康县党政领导感到焦虑。何时能走出贫穷的困境,走向发展,走向富裕,党政班子经受着执政能力的考验。要发展,决策是关键。走什么样的路才能发展?怎样决策才是科学的?考验着镇康领导班子的决策能力。2003年,县委、县政府对镇康的县情做了认真分析,认为,镇康有17万人口,2642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土地资源相对丰富;地下矿产资源丰富,成矿条件好,利于开发;水资源丰富,有34条河流,适宜兴建水电站。山区土地资源丰富,坝区有气候优势,境内还有一个国家二类口岸。这些都是有利于发展的条件,关键是如何使这些资源得到科学、有效、效益最大化的开发。

  发展区域经济需要资金、人才、技术,但这三样镇康是样样缺。薄弱的底子难以支撑发展,必须借助外力来发展。于是,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招商引资,引进企业,以工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思路。

  然而,有人担心土地被人征用后,地下资源被别人控制,肥水流往外人田。县委两次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是守着资源受穷,还是借助外力发展自己?怎样发展才符合科学发展观?讨论中,不同的思想观念反复进行碰撞、交锋,大家相互否定,自我否定。通过争论,权衡了利弊,明晰了发展的思路。最终形成一致意见:招商引资,以开发矿电为主,发展新型工业,依托工业发展加大资源开发力度,推动和支援农业的发展;依托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重点开发矿产业、水电产业、农业产业和房地产四个领域。

  考验

  然而,有强烈的招商引资愿望,并不意味着就能够招来。镇康经济发展滞后,基础设施差的现状,肯定会使投资者们产生重重顾虑,加之外界对镇康不了解。如何让外面的企业了解镇康?怎样才能具有吸引力?

  开始,他们主要是通过网络发布信息来招商引资,但效果不大。于是采用小分队主动出击的方式,由县委书记、县长带队,带着项目到沿海一带经济发达地区去做宣传。主动出击取得初步成效。有省外、市外、县外的企业前来投石问路。企业来了,资金来了,如何让他们进得来,能发展,留得下呢?这考验着镇康干部们的协调、服务能力。

  县委书记郑建奇对记者说:镇康的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我们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同时坚持硬件不足软件弥补,软件不足服务弥补,服务不足感情弥补。在省市招商引资政策基础上,县里又出台了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外来投资企业服务的规定、外来投资项目推进服务制度、外来投资企业现场办公制度、县级领导挂钩招商引资工作责任制和县级领导挂钩联系私营企业服务跟踪制等制度,强化管理服务职能。对外商来投资实行一条龙服务。同时建立运转灵活的工作机制,建立招商引资统计报表制度,县委县政府及时掌握每一阶段的招商进展情况,设立外来投资企业专职联络员,便于与企业的沟通联系。通过企业联席会议,了解和掌握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困难、想法、合理化建议。适时召开协调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每个外来企业投资企业办理“平安卡”,进行跟踪服务,确保企业的日常合法活动和项目工程顺利进展。

  矿电结合是镇康招商引资项目的重中之重,也是一个难点。县里为此成立了领导小组,对引进的矿电项目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服务。自2004年以来,先后5次派工作组分别进驻芦子园、打龙二个矿区开展整治工作,进驻小河边铁矿,做好服务协调工作,调解纠纷,协调土地,为引进企业有序开发矿产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千万元以上的项目进来了17项,每个项目都有一批人为他们提供服务,进来的商家90%以上都取得了成功。

  “重视引进、强化扶持、规范管理、高效服务、合理督促”的招商行为,“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使投资企业“放心、安心、齐心、关心”地投资和建设。通过两年的招商引资,形成了镇康发展借助外力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的格局,不仅是认识上发生了变化,并转化为干群的自觉行动,

  郑建奇说,我们不仅要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支持企业发展,还要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让群众在发展中受益。一家公司与群众就土地的租金产生分歧时,政府部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肯定其合理性,便与公司进行反复协商,使租金得到提高,同时也做好群众工作,使开发工作进展顺利,让百姓满意,企业满意。

  对镇康的投资环境,最大的投资商福建汇华集团云南镇康汇华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姜晓华和记者谈了他的切身感受。

  2003年,从事水电开发的福建汇华集团派员到云南多个地方考察。镇康的水资源、矿藏资源都相当丰富,但基础条件很差,当时县里只有3.5万伏的线网,这给投资开发水电站带来困难。然而,县委、县政府对招商引资的迫切感以及对企业的支持,给集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双方互相考察后,签订总装机容量18万千瓦、投资9.88亿元的南捧河流域水电开发协议,其中第一级电站投资2.2亿元,4万装机容量,年发电量2亿千瓦时。2004年8月开工建设,2006年2月便完工,12月23日正式发电。姜晓华说,一级电站建有10公里长的隧洞,一般设计工期要3年,而一级电站只用了两年半,这与公司管理有关,更与当地政府的积极配合、服务分不开。公司初到镇康,县政府便组成由林业、交通、土地组成协调小组,为其提供服务;过去县里只有3.5万的电网,县里在建电站的同时,投资8000万元,同步建网,现已改造为11万伏的电网。据介绍,投资2个亿、4万装机的二级电站7月将进场施工。公司同时投资2000万元设计年产量为3万吨的金属硅冶炼项目,7月可完工投产。正常生产状态下,发电厂和冶炼项目年产值可上亿。

  镇康对前来投资的企业也并非来者不拒,用郑书记的话说,就是要选好商,选大商;要站在资源合理开发的角度,使项目有效地实施,从大局上考虑,如果过分考虑实用、短期,就招不来大商。但对所引进的企业都经过反复考察、论证,符合镇康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项目,能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保护好一方环境的,才能开工建设。有一家企业过去通过了环评,但随着生产能力的增强,环保措施没及时跟上,县里强调不能以生态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利益,坚持要求该企业停产进行改造。

  效应

  如此大张旗鼓地招商引资,对当地经济发展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招商引资首先检验了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管理能力。郑建奇说,过去干部缺少矿电开发知识,想做好服务,却不知哪个环节重要,哪是重点。电站开发过程中,规划时仍用传统观念规划,行政决策与科学决策的矛盾,致使企业的规划和政府的规划相矛盾;处理好依法决策,科学决策、行政决策的关系。有的企业在矿业开发上中只顾企业的效益,出现资源综合利用低。这些都是由于机关干部不熟悉这些行业的专业知识,缺乏对企业技术项目的了解,以致说外行话,难与企业沟通,不能有效地管理。针对这些情况,县委县政府就如何进行矿业开发、城镇建设等,每年都要请来省内外的专家学者为班子成员上课、到企业考察,聘专家为政府部门的参谋。同时引进一些专门人才来进行管理。

  镇康引进人才不易,但却通过聘请顾问以及引进企业中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目前,有不少博士、硕士及专家、学者、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到镇康开发中。郑建奇认为,这也是引进人才的一种方式。

  干部队伍在招商引资中不断得到锻炼提高,在实践中成长,工作思路逐渐开阔,招商方式也呈现多样化:由外出考察招商发展到项目推介招商、中介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组团招商、部门招商、领导招商等多种形式。并根据镇康“十一五”发展规划,立足当地资源优势,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实地考察、论证,编写项目开发可行性报告,逐步建立起招商引资项目库。目前,项目库中储备了农业开发项目、矿产开发项目、水电开发项目、旅游开发项目30多个。

  电力的发展,为发展工业打下了基础,也为进一步招商引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来自福建、广东、香港及省内其他市县的17家私营企业在镇康县投资办企业,签订招商引资项目20个,协议总投资40多个亿,最高投资企业投资近10亿,最低的也在800万以上。累计到位资金80137万元,所投项目涉及矿业开发加工、水电开发、种植特色经济林木、房地产、商贸区开发、建筑建材加工。

  以矿电资源开发为主的新型工业化,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也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增收的渠道。当地群众把多余的土地流转到企业,进行规模化开发,农民在企业里打工,月收入在500至800元;有的农民经过学习锻炼,成为技术工人。芦子园的农民在鸿俊公司来开发前,靠零星找工和挖矿卖,经济收入无保障。鸿骏矿业公司在当地搞开发后,200多户村民,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的已占三分之一。工业的发展拉动了消费,农副产品需求量增加,为农民创造了增加收入的渠道。而政府因为税收增加,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办实事。2003年前,县里用于解决村公所干部待遇、卫生室建设、学校建设等的资金十分困难,但在2006年,地方财政就投入了近500万元。

  2003年,镇康县的财政收入3000多万元,去年便达到了7008万元,比上年增长64%。郑建奇说,2007年将突破1个亿,县财政收入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而农民的收入也由2003年时800多元上升至去年的1260元,今年可达到1500元。2003年县乡储蓄3亿多元,现已近7亿,城乡居民储蓄5年前只有4000多万元,而现在已超1.8亿。

  穿越群山进入县城南伞镇的新城区,眼前顿觉豁然开朗,规划有序的建筑群落,笔直宽敞的6车道,令人耳目一新。郑建奇说,这是在荒草坝上建起的一座新城,它透露出招商引资给镇康带来的新观念、新气象。

  有丰富的资源,更有科学的决策与到位的服务,让外地企业愿进来,能发展,具有吸引力。边地镇康县,藏在深山人亦识!

  陈稀玲冯巧妹(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