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异龙湖畔绘蓝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10:23 云南日报

  ——石屏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查

  

异龙湖畔绘蓝图

  今日整洁文明的郑营村

  

异龙湖畔绘蓝图

  村头的新农村规划图

  

异龙湖畔绘蓝图

  优美的人居环境

  

异龙湖畔绘蓝图

  下田走上水泥路

  盛夏,石屏的杨梅熟了!城里的人们在上山品杨梅、下船游异龙湖中,总有一座座生活富裕、整洁清秀的小山村奔来眼底,让人惊诧这里乡村的巨变,羡慕时下石屏农民的生活。

  难怪不久前,同事跟随省委主要领导下红河诸县(市)调研,回来后感言:“石屏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个亮点”。

  石屏县新农村建设究竟有何亮点,它给全省各地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怎样的经验、借鉴和启示?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走进石屏县农村,上山下乡、走村串寨,零距离感受新农村建设的氛围,随处都会碰到县、乡干部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谈起当地新农村建设,他们思路清晰:“总的目标是什么、已经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一个个如数家珍。

  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石屏县各级干部缘何如此尽职和投入呢?

  “加强领导,重在落实责任”。县委书记张碧伟深入浅出地回答让人释然。他说,早在2004年,县里就对新农村建设做出部署,提出要建设多姿多彩新农村的目标。去年初,为了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县委、县政府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调整充实了县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一把手分别担任组长和副组长,下设办公室于县委组织部负责日常工作。县里在调查研究,吃透县情、乡情,掌握农民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愿望和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中央、省、州党委、政府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结合石屏实际,制定出石屏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别看规划是纸上的东西,它对农民群众来说不仅是目标,也是一种鼓舞,对各级政府和干部来说,不仅是一种承诺,更是一种责任。着眼取得经验,指导面上的工作,全县28个县级领导各挂钩一个村搞试点。继而,县委、县政府在总结各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即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环境、五民主法制,用以指导全县新农村建设。实践证明,石屏新农村建设规划科学,既目标远大,群众又感觉办得到、赶得上、有信心,要做的事合民心、顺民意,激发了农民发展生产,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有了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点上的经验及总体建设思路,石屏县是怎样抓落实呢?

  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李旭东告诉记者,着眼把新农村建设规划落到实处,县里实行县、乡干部和县属部门挂钩包村责任制,每个县级领导挂钩2至5个自然村,县属每个部门挂钩3至10个自然村,乡、镇也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也分别与自然村挂钩,并层层制定挂钩联系的制度和措施,列入各级干部年终综合目标考核责任制,定期不定期通报各挂钩点工作进展情况,县委督查室还将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督查范围,对做得好的通报表扬,工作不力的通报批评,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发挥职能作用,提出并实施了“1123”工程计划,即要求全县每个自然村制定一个规划、扶持发展一项主导产业、开展两项农业技术培训,实施三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由于加强领导,任务明确,层层落实责任,石屏县出现了人往农村走,钱往农村流、事为农村办的局面。

  冒着沥沥细雨,沿着新建的青石板路步入宝秀镇郑营村,谈及新农村建设,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美莲说,为了我们农民的事,县、乡干部三天两头往村里跑,今年以来,仅县委张书记就来过10次,每次来都要深入村组调查研究,帮村里解决实际问题,给我们带来欣喜。言语间,这个村主任对村里的建设发展充满信心。

  聚合力量整村推进

  穿过阡陌纵横的田野,来到位于异龙湖畔的坝心镇陆来村,村头墙上用电脑彩喷绘制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图夺人眼球。村小组长指着图介绍说,图上的那些规划已经变成现实,那些规划正在实施,并带记者去眼见为实。

  这个有97户人家,400来人口,依山临水的村庄,从坝心镇连接村里的道路已建成平坦整洁的水泥路,村内主街道建成青石板路面,古民居建筑修葺一新,水泥街道直通到每户农民家门口,村里还建起了公厕,新建公共活动场所2012平方米,翻新了科技文化室,农田灌溉沟渠、特种水产养殖区和优质杨梅园区正在建设中,好一派热气腾腾、欣欣向荣的景象。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的事很多,石屏县是怎样统筹全局,做到事半功倍的呢?

  “聚合力量、整村推进”。县长祁金华说,省、州、县每年都有一些项目和与之配套的资金到农村,如何保证这些资金既专款专用,又形成整体合力,助推新农村建设,县里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用于指导全县新农村建设。并建议记者到异龙镇六家山村委会走走看看。

  驱车从石屏县城出发,爬坡下箐来到异龙镇六家山村委会,所见所闻,让人感奋。六家山村委会距离县城13公里,有7个村小组,307户人家,1185人,是省级扶贫开发村,过去,这里经济发展滞后,村里房子破旧不堪,农民不要说有钱花,还有一部分人家连粮食都不够吃。2005年,在新农村建设中,县、乡干部牵线搭桥,村里引进上海白玉兰基金,同时将各级政府下拔的扶贫开发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整合起来,新建了村小学校,实现了多依树村小组50户人家整体搬迁,搬迁户户均有占地100平方米新房,还实现厕所、猪厩、沼气池三配套,其余6个村小组进村和村内道路全部实现硬化,住房全部完成改造,外墙粉刷,室内吊顶、铺地砖、贴墙纸,7个村小组建起活动室和室外活动场所5处,建沼气池248口,80%的人家做饭用沼气,铺设自来水管道8.4公里,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

  过去,村里虽然也种菜、养猪,但规模小,加之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蔬菜、生猪卖不出去,现在村里成立蔬菜协会和养猪协会,组织引导农户发展稻菜种植、饲养优良母猪,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00多亩,亩产值近万元,饲养优良母猪128头,年养猪收入200来万元,不到3年时间,全村60%的人家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的道路,现全村有摩托车120辆,汽车20辆。双箐村小组43户人家,就有30户人家买了摩托车,还有的人家买了轿车、丰田越野车。用村民的话说,3年的新农村建设,使他们实现了50年的历史跨越。

  据了解,县里总结六家山村委会聚合力量、整村推进的经验,在全县农村进行推广,有力促进全县新农村建设的开展。

  “四两拨千斤”是石屏县新农村建设的独特一招。全县聚合力量、整村推进的新农村建设以进村和村内道路硬化为突破口,采取由县财政安排320万元资金,购买水泥,以奖代补,倡导农民投工投劳,社会各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提供支持来推动此项工作。具体方法上,在政策宣传后,自下而上报,采取哪个村群众积极性高,准备工作做得扎实,就首先支持哪个村的办法。这一招很有效,在村级干部中形成压力和竞争。从3月13日开始供应水泥,到4月25日一个多月时间,1万吨水泥就安排下拨到各个乡(镇),到6月底,全县579个尚未进行街道硬化的自然村中就有240个完成了村内道路硬化。有人算过一笔账,政府投入的320万元只是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而240个村的村内道路硬化、人居环境治理工程,不算群众投工投劳,实际投入是2200万元以上,仅宝秀镇,私营老板们不仅义务出动施工机械参与新农村建设工程,仅捐资就达70万元。同时,因势利导,实行乡村道路硬化到哪里,就把村容街道卫生整治到哪里,学校、沼气池、卫生室、文化室、公共厕所就建到哪里,就把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致富搞到哪里。结构调整亮点频现

  翻山越岭,近3个小时的车程来到哨冲镇水瓜冲村委会慕善村,村头文化广场舞台正在进行紧张装修,这个因土掌房、花腰彝文化而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山村,已有五六十户人家被指定为涉外接待人家,打造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正成为村民们的共识和行动,石屏县调整产业结构,泥腿子敢办大事的胆识窥一斑而见全豹。

  没有产业化,就没有新农村,石屏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方面究竟有怎样的作为呢?

  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长李云说,石屏与全省所有的县一样,新农村建设也有宏大的产业结构调整计划,如做大石屏豆腐、石屏杨梅产业,发展特种水产养殖业等,且措施有力,抓得很扎实。但产业结构调整的亮点还在于农民敢谋大事,敢做大事。

  冲着农民要在县城建果蔬储藏交易中心的消息赶到马鞍山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谭有顺及村委一班人早已在此等候。最近一段时间,谭有顺简直成了大忙人,每天开着自己的北京伊兰特现代轿车来往于村委会与县城之间,因为他要带领村民们干成一件大事,在县城征地20亩,建设一座包括有冷库、办公宿舍楼、农技培训中心在内的果蔬储藏交易中心。

  马鞍山村委会有640户人家,2560人,地处大山深处的河谷地区。过去,为了利用光热条件增收致富,这里的农民们种过甘蔗、搞过水稻制种,后来又发展蔬菜种植,但因小型分散,农民致富的好梦难圆。在新农村建设中谭有顺领衔成立蔬菜协会,自己任会长,从县内外引进蔬菜经销商,解决农民卖菜难问题,采取稻菜菜模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亩田一年种一季稻谷,种两季蔬菜,夏秋抓粮,冬春抓钱,现全村农户家家种植蔬菜,多的人家种六七亩,少的人家也种二三亩,全村委会两季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00亩,年亩收入近万元,同时,还通过协会搭桥,组织村里的60多户人家带着技术到西双版纳、德宏等地承包土地种植蔬菜或以技术入股参与当地农业开发,有的人家一年干下来就能挣回几十万元。

  短短几年时间,这个昔日贫困的村委会旧貌换新颜,家家户户有摩托车、拖拉机、旋耕机,喷灌机更是家家有,轿车也开始进入农家门。

  今年,着眼为村民们种植的蔬菜、水果提供保鲜条件,提高这些农产品的价值,谭有顺麾下的蔬菜协会以股份制的形式,筹集600万元资金,建设果蔬储藏贸易中心,面向全县,为菜农、果农提供经营服务,目前,土地征用手续办理已接近尾声。

  农民建豆腐皮加工园区,更加让人强烈感受到石屏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跳动的时代脉搏。

  走进高冲水库大坝下的松树村委会冲门口村,村前的田野里,两条宽敞笔直的机耕路,一条消失在视野的前方,一条直上村对面的小山岗,而高冲水库下的低畦田周围,已用瓷砖围起,养殖螃蟹,与此相对应的是,田间的水泥路连通到每户家门口,村内道路每80米半径范围内就设有一座消防栓。公厕、篮球场、农民文化活动中心样样俱全。

  这个有3个村小组,130户人家,621个人口的小山村,有78户人家专门从事豆腐皮加工,并利用豆渣搞生猪养殖,余下的人家有的种柑桔、种慈姑、种韭菜薹。在村后一片空地上,机声隆隆,推土机正在平整场地,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杨增林介绍说,眼前是冲门口村正在建设中的豆腐皮加工园区,在豆腐皮生产上,松村村委会共有400套锅,年豆腐皮产量约占全县总产量的三分之一,现已投入30万元平整场地,园区建成后,可安排冲门口村的60套锅入驻,并实行统一仓库、统一厂房、统一生产加工标准,这里也将成为石屏最大的豆腐皮加工园区。

  在宝秀镇记者了解到,这个镇着眼建设2.2万亩优质稻基地,做大做强凤山紫米产业,依托养殖、农资、大闸蟹三个专业协会,今年就发展大闸蟹养殖600亩,新植杨梅、甜龙竹3400多亩,这些事,有的是通过招商引资干的,有的则是农民筹资开发的,全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结构格局正在形成。

  张馨云汪林正 文/图(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