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真情谱写爱民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10:27 云南日报

  西南边境的普洱市,在这块神奇美丽的土地上,驻守着一支威武、文明之师——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普洱市公安边防支队,广大官兵几十年如一日,与边疆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真情谱写爱民曲

  

真情谱写爱民曲

  民警在田间帮助农民收割

  

真情谱写爱民曲

  民警在村庄巡逻

  

真情谱写爱民曲

  移民新村

  

真情谱写爱民曲

  民警为民排忧解难

  

真情谱写爱民曲

  民警为“爱民固边”捐款

  2005年被公安部评定为全国一级公安派出所,2006年被团中央、公安部命名为“全国青年文明号”,并6次荣立集体三等功的勐马边防派出所,建所50多年来,一茬茬官兵牢记宗旨、前赴后继,以对党和国家无比的忠诚和对人民群众无私的爱,在边境小镇勐马530平方公里土地上,用青春和智慧默默无闻地抒写着爱民赞歌。

  为民解困排忧愁

  勐马村贺哈老寨13岁傣族少年岩保,8岁那年和出生才几个月的弟弟岩班成了孤儿,分别寄养在两个姨妈家。姨妈家生活也不富裕,岩保10岁那年便被迫辍学了。2005年3月,勐马边防派出所了解到岩保的情况后,及时与勐马镇中心完小联系,为岩保办理了入学手续,并坚持每学期为岩保提供400元钱生活费。

  勐马村贺往组的傣族群众波叶专相家有一对姐妹花,姐姐叶专相今年14岁,妹妹玉窝相今年11岁,分别上初中和小学。2005年6月的一天,下乡走访的民警发现姐妹俩都在家里做家务。“又不是周末,为什么两个孩子都没有上学呢?”细心的民警感到奇怪,随即向波叶专相询问,孩子的父亲叹了口气:“没办法,他们的妈妈生病走得早,扔下我们父女3人相依为命,我也想好好供她们读书的,可是,你看看这家里,哪有钱啊!”勐马边防派出所得知情况后,积极与当地民政部门和学校协调,最终帮助姐妹俩圆了读书梦。

  2006年12月,小包等3名民警在走访勐马中心完小时了解到,有很多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因家庭贫困上不了学,民警们深受震动,当即决定每学期资助1500元与5名学习成绩好但家庭贫困的学生进行结对助学,受到了老师、学生、家长及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2004年以来,民警们共资助15名贫困学生和无助儿童重返校园。

  2005年8月5日,民警们在勐马小寨民工暂住点走访时了解到,某施工单位拖欠20名农民工工资15000余元长达两个月,民工们准备找留守工地的项目经理“闹事”。民警们立即赶往事发地,20多名民工正围住施工方“讨说法”,气氛十分紧张。民警们一边耐心地向农民工朋友宣传法律政策,稳定群众情绪,一边与公司老板取得联系。经多方协调,3天之后,20名农民工终于拿到了应得的工资。

  2006年3月22日,在几次向老板追讨工钱均无功而返的情况下,7名农民工找到民警,声泪俱下地诉说了自己的遭遇。原来,黄某等7名农民工受聘于老板徐某,工程完工后,徐某以资金紧张为由一直不给工钱。民警们及时赶往施工现场对黄某等人所说的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核实,在掌握了真实情况后,立即与施工老板徐某取得联系,徐某声称自己在昆明,没钱,等以后有了再说,民警们当即对徐某这种做法给予了严厉的斥责,指出拖欠工钱的违法性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在民警们的努力下,7名农民工第二天便拿到了自己多次追讨未果的血汗钱,他们激动得一个劲地拉着民警的手,连声说“谢谢!”“还是你们派出所的警官好啊!”

  民警老顾刚调到勐马边防派出所就遇到这样的事:一天下午,警务区一名女群众打电话给他,说小孩不听父母的话,让民警过去帮助教育一下。老顾与另外两名民警教育好小孩后,回到所上已是晚上11点多了。凌晨2点多,还是这名妇女,直接把电话打到他的手机上,说她男人喝醉了,要打她和孩子。老顾只好又叫醒战友一起去劝解,事情处理好时已是东方鱼肚白了。每每说起这些事,民警们总是笑着说:“没办法,在群众眼里,我们责任区民警就是最大的‘官’,什么都能干,你说遇到这样的事我们能不管吗?如果群众有了困难不愿意找我们,我们就没有价值了。”

  2004年9月的一天早上,官兵们刚起床,就接到帕良村群众扎迫打来的求救电话,称他老婆难产,急需送镇卫生院抢救。人命关天,所领导立即派出3名民警驱车赶往帕良村,以最快速度将产妇送到镇卫生院,在医生的全力抢救下,母子平安。医生说要是晚来10分钟就要出事了。

  2004年7月的一天,双相村班嘎社群众报警,间歇性精神病人岩同在学校闹事,导致学校无法正常上课。民警们驱车经过近3个小时的山路颠簸,赶到班嘎社将事件及时平息了。事后,民警们向病人的父亲提出了将病人送市精神病院治疗的建议,可病人家属没有一人出过远门。所领导便安排民警小胡与病人家属一起同行,赶了10多个小时的路到达医院时已是晚上11点多,因交不足入院押金,院方怎么也不肯接收,急坏了病人家属。小胡便直接找院长做工作,并主动为家属作担保。民警的真情感动了院长,正如院长所说,要不是亲身经历,真不敢相信派出所连这种事也管。

  提起勐马边防派出所的官兵,勐马村贺哈老寨年逾90高龄的佤族老人外乃逢人便说:“我虽然无子无女,但民警们都是我的儿子。”勐马边防派出所从1999年至今一直承担着照顾老人的义务,逢年过节,都要组织官兵看望老人,送上生活必需品,或者接老人到派出所过节;平时无论是哪一名民警路过贺哈老寨,都会到老人家里与老人拉拉家常,做做家务,为老人送来物质需要的同时,更带来了精神上的欢乐。

  亲民架起连心桥

  勐马镇聚居着傣族、拉祜族、佤族等13个少数民族,其中98%为傣族,傣语成了当地群众的主要语言。民警们刚到勐马边防派出所工作时都有相同的感受,下乡走访群众时只会讲汉语,根本无法开展工作了。于是,从所领导到一般民警,学习少数民族语言蔚然成风,他们采取向少数民族群众学、向干部学、向学校老师学和利用光碟磁带等方式,不放弃任何一个练习机会。他们认真听、用心记,记不下来就用拼音写在小本子上,与群众在一起时间长了,掌握的也就逐渐多了起来。诸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爱民固边、三访四见(访贫问苦、访疾问难、访外来人员;人民群众对边防民警看见、敢见、愿见、想见)”等新词组,他们请附近的少数民族干部和傣族教师帮助翻译成傣语后制作成小卡片,既方便自己学,还可发放给辖区群众,发挥宣传作用。由于买不到专用的傣语学习教材,党支部专门购买了几十盘傣语磁带和光碟,工作之余就看傣语碟片,听傣语歌,学习生活用语。如今,民警们基本上都能够用傣族和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进行正常交流,语言上的沟通一下子拉近了民警与老百姓的距离。

  “察民情,听民声,护民权,排民忧,解矛盾,保平安”,这是民警们“爱民固边”的具体体现。在勐马辖区内,90%以上为山区,最远的村寨距派出所80公里以上,80%以上的村寨要步行才能到达。民警们走遍了辖区的村村寨寨,走过了多少山路,翻越了多少山头,磨破了多少胶鞋,他们自己也记不清了,但他们准确地做到了辖区7500多户27000余人口底数清、情况明。入伍已20年的老民警顾英忠,2005年刚到勐马边防派出所工作时,正赶上公安边防部队开展“三访四见”活动,他几乎天天扎在警务区,走访群众、了解情况,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随时都能见到他忙碌的身影。3个月下来,他靠双脚走遍了责任区的每家每户,从一名新民警成为了责任区群众最熟悉的“贴心人”,成了名副其实的“辖区通”,无论在什么地方,随便点一名责任区群众的名字,他都能随口说出其准确的门牌号和基本情况、现实表现等。民警朱绍平比起老顾要幸运一点,是因为他拥有自己专用的交通工具——一辆除了铃铛之外到处都在响的旧单车。正是这辆破旧的单车,伴着他四年如一日走访群众,问柴米油盐,聊家长里短,听百姓的心声,鼓群众的干劲,写下了8万多字的走访笔记。

  富民铺就致富路

  如今的勐马傣族寨子,绝大部分人家都已盖起了新楼,院内鸡鸭成群、瓜果飘香,一派安居乐业的和谐景象。然而,就在3年前,勐马村的大部分村寨都还是另外一番情形:垃圾乱堆乱倒,鸡鸭牛四处散养,整个村庄坑坑洼洼,污水横流,蚊蝇飞舞。不少群众形象地比喻自己的村庄:“本是美丽的傣家少女,却穿着破烂的脏衣裳。”

  2004年,勐马边防派出所党支部主动与勐马村党支部开展共建活动,为村支部出谋划策,帮助群众脱贫致富,很快村村寨寨都修建了水泥路,兴建了垃圾池和公共厕所、洗澡室等。特别是勐马边防派出所组织举办的科技夜校,让不少傣族群众学到了果树栽培、鱼禽养殖等技术,他们在自家院子里种上果树、养上鱼鸭,经营起傣族“农家乐”,吸引了不少过往人员前来休闲娱乐。

  勐马村小寨组傣族咪共恩一家,生活困难,成为勐马边防派出所帮助的重点对象。2004年7月,勐马边防派出所积极协调农村信用社,帮助咪共恩申请了2万元小额贷款,在自家300余平方米的院子修建起2层小竹楼,种上各种果树和蔬菜,开办了取名为“勐傣园”傣族风味农家乐,年纯收入4万余元,当年就还清了贷款,还对竹楼进行了装修。目前,勐马村已开办了7家傣族“农家乐”,成为了傣族群众发展经济的新路子。

  如今,勐马镇的傣族寨子几乎每个村组都建起了自己的农家乐园,不仅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也提高了村民生活质量,标准的傣家阁楼,凤尾竹下的农家乐,已成为勐马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04年1月,随着国家一级水电站云南昭通溪洛渡电站工程正式启动,当地的450余户居民共1800余人,先后陆续迁入勐马镇勐马村。虽然住上了一楼一底的农家小院,分到了田地,但如何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令人生地不熟的移民一筹莫展。他们原住地为高寒地区,有的移民对种植水稻等坝区农作物的经验和技术几乎为零。勐马边防派出所及时联系农技人员到移民村讲授坝区农作物栽培方法,并派出民警深入田间地头,帮助指导移民群众及时投入到生产生活中。3年来,每逢农忙季节,勐马边防派出所都会派出民警帮助移民群众搞好生产,为移民群众发展生产、建设家园出点子、想办法,大部分移民群众已由刚来时的“水稻盲”成为了水稻种植能手,粮食产量逐年增高,很多移民群众还在地里种上了果树等经济作物,在自家院子里专门腾出地方养上了猪、鸡、鸭等家禽,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勐马镇腊福大寨,是一个拉祜族群众聚居的贫困山寨,人均年收入才700多元。2005年,勐马边防派出所将腊福大寨列为挂钩扶贫点,摸索出了“当地党委、政府——边民群众——公安边防”三位一体的扶贫帮困工作模式。云南省边防总队拨出30万元作为专项扶贫款,将腊福大寨确定为创建“爱民固边模范村”试点,重点为拉祜群众做好三件事:扶持致富项目、解决饮水工程、修建文化广场。具体抓落实的重担落到了勐马边防派出所民警们肩上。勐马边防派出所会同当地有关单位领导、农技人员组成扶贫工作组,经过10多天的实地考察,终于找到了适合当地发展的项目——草果种植。勐马边防派出所还派出民警向专业技术人员学习草果种植技术,指导拉祜族群众平整林地,做好种植准备。民警们将从邻县澜沧富东乡订购的20000株草果幼苗送到了腊福大寨每家每户。在民警们的指导帮助下,全村种植面积达150亩。看着林地里绿油油的草果苗,致富有望的拉祜群众心里乐开了花。

  “致富苗”长出来了,拉祜群众饮水难的问题又摆到了民警面前。2006年9月12日,饮水工程正式启动,安装、铺设主水管、分水管,建造过滤池、储水池,整整用了近3个月时间,使拉祜群众喝上“放心水”。2006年12月5日,腊福大寨饮水工程竣工典礼上,该村的山歌能手扎儿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唱起了“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边疆的歌儿暖人心,清清泉水流不尽,声声赞歌唱亲人……”村民们也轻轻跟着哼唱,用这种淳朴的方式向帮助他们的边防官兵表示感激之情。

  固边共建平安寨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勐马边防派出所清醒地认识到,要打造“平安勐马”,光靠一己之力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充分利用周边优势,发挥群众力量,他们大胆探索出一条以“所、站、队警务联动”“军警民联防”为重点,最终实现“全民整体联动”的社会共管联防路子。2004年4月15日,在勐啊开发区投资办厂的李老板的工厂被聚集的群众围住,人数由40多人迅速增加到100多人。情况十分紧急。所领导当机立断,迅速启动“军警民联防预案”,调集当地的治保会和联防队,冒着危险周旋在厂家和群众之间,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做好调解说服工作,最终将一起群体性事件成功平息。2004年以来,勐马边防派出所依靠联防机制成功处置了20起群体性事件,确保了辖区治安稳定。

  由于辖区毗邻境外毒品主要加工销售集散地“金三角”,勐马边防派出所的禁毒任务历来十分繁重,特别是2004年孟连县被列为毒品流入我境的7大通道之一,勐马作为这条通道上的必经地之一,禁毒任务更加艰巨。他们充分利用“所、站、队警务联动”和“军警民联防”机制,发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投入到禁毒战争中来,初步形成了“派出所获取情报线索、侦办案件,边境检查站、机动中队提供兵力,以及派出所当主力、驻军边防连队和当地群众协同作战”的禁毒工作模式。2005年开展禁毒人民战争以来,共缴获毒品6258克,收戒吸毒人员59名,“所、站、队警务联动”和“军警民联防”机制在维护辖区社会稳定和禁毒人民战争中显示了较大的威力。

  罗汉胡东军高广全 (云南日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