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尊重市场规律优化经济效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1日06:19 深圳特区报

  聚焦中国三大都市圈学者对话年会

  50多名学者、官员和智库领袖聚集深圳探讨三大都市圈协调发展等问题

  尊重市场规律优化经济效率

  三大都市圈成推动中国经济发展重要引擎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武寅首先发言。她认为,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已涌现出十多个甚至数十个不同等级的都市圈,其中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塘已经占了全国2.2%的面积,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社会发展交流的主力军。

  武寅的观点得到江苏社科院副院长张颢瀚的认同。他指出,三大都市圈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其次就是创新的作用。此外,三大都市圈是率先实现现代化的领航区,是中国城市化的示范区,是作为新型工业化的先导区,是经济协调发展的示范区,最后,它们将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沿区。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杰认为,都市圈的建设对整体国力的提升具有决定性、基础性的作用。从目前看,大都会圈经济效益、土地效益是最高。第二,中国经济当前正处在高速发展中,需要大的若干都市圈对全球的资源配置和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第三,我们幅员辽阔的国土要进入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需要都市圈的有效带动。

  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忠回顾了现代都市圈的发展历程。他说,近代的发展史表明:都市圈已成为重构城市经济的重要平台。集中较早开放的珠三角、实力雄厚的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圈是现代化发展的龙头经济区,也是中国创新的先锋城市群,担任着中国创新的先行者、创新者的角色。

  总部经济为推动先锋城市群合作提供新思路

  先锋城市群是经济圈的核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北京市社科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为城市群合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总部经济。

  赵弘认为,中心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大多面临着土地承载力有限,水资源、能源等变得越来越稀缺的挑战,但他们在人才、信息和技术方面有优势。反过来,中小城市的优势就在土地、水、能源、人工成本,但他们吸引战略要素的能力比较弱,所以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间需要一个新的合作模式。

  其次,随着信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企业的组织架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企业的总部和生产制造出现了空间分离,把总部放在大城市,而把生产制造放在附近的中小城市,这为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合作形式。与此同时,一些跨国公司总部环节特别是担任研发的环节,开始向中国转移。这些就产生了总部经济模式。

  赵弘认为,总部经济正成为大城市与中小城市间新的合作模式,也就为先锋城市群合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他说:“通过总部经济思路促城市群合作,首先要有双赢和合作意识。在总部经济模式中,大中小城市都是赢家。而且总部是动态的,到了一定阶段,次城市的经济档次同样可以提升;其次要创新合作机制,要依照这样的模式打造总部经济区。当前总部经济正在我国的城市群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这就是使得城市群的效益最大化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鼓励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在全球建立生产基地,在全球范围内拓展总部经济。”

  以自主创新推动城市群合作

  如何发挥先锋城市的作用,让他们在三大都市圈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与会专家学者们十分关注的话题。

  广东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丁力指出,改革开放给广东、给中国带来的是二层结构,底层是本土经济、草根经济,上面覆盖了一层外援经济,即招商引资的经济。对于珠三角、长三角等先锋城市群而言,目前其经济总量中,外援经济占了重要的比重。有资料显示,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实际利用外资,全国共6000多亿美元,其中80%沉淀在沿海地区,珠三角大概有1700亿左右,长三角大概是2300亿左右。在大量外援经济的支撑下,这些先锋城市群的自主创新能力并未形成优势,如果把这些城市群的外援经济刨掉,那么它们的发展水平也只是在全国平均水平。

  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是当前城市间区域合作很难推动的重要原因。中国目前城市间合作的现状是,政府与老百姓都希望合作,但就是合作不起来,原因是大家生产的产品都不是不可替代,不需要有固定的合作对象,造成同等城市间合作推进困难。目前,区域间的竞争要远远大于合作。故此,丁力认为:“因此以自主创新为推力,推动区域合作。在自主创新基础上的合作,这样的合作经更有潜力。”他举例说,深圳与香港间的合作就是典型的例子,近几年来,两城市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合作,最终改变了两者间“前店后厂”的关系,形成了一个创新圈。

  加强规划优化都市圈经济效率

  与展望三大经济圈的发展,与会的学者强调,行政规划应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以都市圈内各城市有机的经济联系作为决策的基础,优化经济效率。

  “行政力量可以创造城市,它不可能创造经济区。”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杰认为,希望借助行政的力量推出城市的想法是不可行的。他指出,早在欧洲还没有城市的时候,中国已有百万人口大城市,但那只是停留在一个地方的社会生产上的。现在的都市区和以往的城市完全不同,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推力,是经济资源最集中、最汇集、效率最高的地方。

  上海社科院经济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维认为,要依据市场规律,进一步强化先锋城市的先锋作用,真正深化和推进区域合作。

  上海社科院助理研究员陈建华则认为,当前大家普遍担心的都市圈及先锋城市群的产业同构问题,正是在当前财税体制和行政区域条件下,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研究表明,这种产业同构并未引发过度竞争和产业过剩,依靠自身的力量,最终会突破行政的限制,达到效益最大化。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牛凤瑞同样认为,三大都市圈一定程度上的产业同质化,实际上是产业链的延伸和分工,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要降低各城市间生产要素流动的成本,由市场决定非公共领域产业的分工。

  为先锋城市“减负”

  三大都市圈在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其环境承载能力也成为与会专家学者的共同忧虑。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顾文选呼吁,要为东部沿海群城市,尤其是三大都市圈先锋城市群“减负”。他指出,三大都市群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也是近一些年迁入人口最多的地区。所以也是城市化发展的矛盾最大的地区。

  他援引研究表明,京津冀的发展受到水资源短缺和交通承载超负荷的双重挤压,环境污染成为长三角发展的瓶颈,土地资源的稀缺也成为珠三角发展的“短版”。其间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中心城市所受到的环境压力尤其大.怎么为这些城市减负?顾文选提出,首先要优化产业结构,再一个,延长产业链是关键,最后要建立大城市和城市群承载力评价的分析制度,并且要加强预警性城市的研究,对不同类型的城市进行分类指导,实施《中国城市群报告》的发布制度。

  顾文选提出,还应在全社会树立生产以需求定供给制而资源、能源、环境则只能以供给定需求的观念。在全社会开展争做“节约的城市”,“节约的企业”,家庭活动。

  分别以北京、上海和香港、广州、深圳等城市率领的先锋城市群,如今正撑起京津塘、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都市圈,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强大的推动力和风向标。昨天,来自三大都市圈的50多名学者、官员和智库领袖相聚深圳,对三大都市圈的辐射作用、宏观发展战略和城市规划等方面纷纷提出自己的意见,强调了行政规划应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以都市圈内各城市有机的经济联系作为决策的基础,优化经济效率。高手论剑,精彩纷呈,既好看又耐看!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