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都市职业女性面临“生”之惑?(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1日07:09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三晋都市报

  

都市职业女性面临“生”之惑?(图)

  资料图

  

都市职业女性面临“生”之惑?(图)

  “生孩子”,这个关乎人类繁衍本能的话题对于一直追求经济独立的当今都市职业女性来说,显得格外沉重。她们关于“生”的困惑似乎愈演愈烈,放弃和妥协已不足以来形容过程的痛苦,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生”似乎就意味着一种抉择,一种牺牲。

  当今的都市职业女性正面临着“生”之惑,或许她们的困惑不是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而是由于无力改变现状。比起无知的困惑,无奈的困惑似乎更有杀伤力。

  A“生”之惑?

  一边是事业的上升期,另一边是对于“生”的渴望

  生(孩子),还是不生(孩子)?什么时候生(孩子)?事业怎么办?……当今,许多职场上光鲜艳丽、叱咤风云的职业女性都在饱受“生”的煎熬,在家庭与事业的天平上左右摇摆,在母性本能和励志上进的选择上举步维艰。可以肯定的是,都市职业女性在面对“生之惑”时,无论进退都无法释然。

  今年6月,在北京打拼了5年的李女士最终还是放弃了她心爱的事业回到了家乡哈尔滨,作为北京一家外企的高级客户经理,她的放弃意味着几年努力的前功尽弃。巨大的牺牲是她对职场女性“生之惑”给出的一个诠注,几百字的辞呈背后是她两年多的心理彷徨:为了“生”,她亲手“扼杀”了自己的事业。

  李女士在公司的工作算得上顺风顺水,职位不算低,薪水也不少,但工作压力却很大,全年的业绩指标让她疲于奔命。为了事业,她和丈夫已多年两地分居,几年的北京职场生涯让她在事业上的成就感与日俱增的同时,也感到了日渐浓厚的家庭危机的味道。

  围绕“生孩子”的话题,李女士和丈夫展开了长达两年的论战。两年中,她匆匆跨过了30岁的门槛,今年已经31岁的她感到自己不能再拖了,该是“生孩子”的时候了。为了避免自己成为更高龄的产妇,她牺牲掉了事业。

  李女士说:“对于现在的职场女性来说,生孩子和干事业就像鱼和熊掌,很难兼得。如果想要孩子,就意味着升职和加薪的机会没有了,每天还得在公司承受各种压力。既然这样,那就索性彻底不干了,安下心来生孩子。”

  李女士说,在公司和她情况差不多的女同事有很多,一些怀孕的女同事在公司被“边缘化”,甚至遭到领导的白眼,有的同事甚至干脆决定不要孩子了。“对于孕妇而言,在公司里不承受工作压力就要承受心理压力,孩子和事业都想要就得付出更大代价。”“对于职业女性来说,放弃事业就意味着放弃追求,有谁会心甘情愿”,李女士无奈地说:“从怀孕到哺乳,一个女人需要付出近两年的时间才能再有机会重新寻找自己的事业位置,这期间的所有牺牲都是由女人自己承担的,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自己的选择对不对。”

  31岁的阿红是一家知名电子企业在哈尔滨市的专营店的店长,由于业绩突出,颇受总部器重的她现在经常在国内飞来飞去忙于布店拓展市场。已经结婚4年的阿红一直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事业上,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生孩子”的渴望也越来越强烈。一边是事业的上升期,另一边是对于“生”的渴望,阿红现在仍然犹豫不决。

  一边的利好,就是对另一边的利空,职业女性面对“生之惑”或是无所适从地选择,或是无可奈何地牺牲。无论是李女士的彻底放弃,还是阿红的犹豫不决,其实都反证了都市职业女性对事业的执著。无奈的是,面对“生之惑”的众多职业女性都是把青春消耗到自认的极限,最后再来一次破釜沉舟的抉择。

  B“生”之祸?

  坡刚爬了一半,推车的人就少了一个,坐车的还要加人

  让都市职业女性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像孕育新生命这样的“朝阳事业”会撼动自己多年打拼的事业根基?为什么选择生活中的“生”就等于把事业逼进了“死胡同”?难道这一切都是“生”之祸?

  哈尔滨市的刘女士刚刚生了孩子,作为一家知名企业文职人员的她除了感受到“生之乐”外,也正承受着“生之祸”——生孩子让她错失了升职机会。刘女士所在公司举行的一个部门主管的竞聘会刚刚结束,原本有着超强竞争力的她因生孩子而无缘参加。“都是生孩子惹的祸,等我休完产假再上班,原来的同事已经变成了我的上司”,刘女士一肚子怨气,“地球还会因为你生孩子就不转了?!公司也不会因为你生孩子就给你保留职位,这就是福祸相依有得有失的现实。”“生孩子”正成为众多职业女性事业发展上实实在在的“拦路虎”,而一些决心做全职太太的职业女性在卸载了职业重担的同时,也把生活的担子压在了自己另一半的身上。

  王先生的妻子在辞职前是位优秀的职业女性,为了安下心生孩子,妻子决定先辞掉工作,两年后再重新就业。然而计划远没有变化快,妻子辞职后王先生家的生活质量严重下滑,尽管开支一缩再缩,但每个月3000多块钱的房贷压力仍然让他透不过气来,妻子也开始后悔她所做的决定。

  妻子在职时的收入与王先生相当,现在全家的开销都指着王先生的收入来应付。“这坡刚爬了一半,推车的人就少了一个,坐车的还要加人,”王先生开玩笑说,“为了要孩子,得要过两年‘非人’的生活,我就是‘当牛做马’也得把这车推上这个坡。”

  面对残酷的现实,女性对“生”的渴盼在一些职业女性身上扭曲为对“生”的恐惧,一些职业女性决意要为事业“丁克”到底。

  在哈尔滨市一家媒体的采访部,近两年生孩子的女性年龄都在32岁以上,目前有要孩子计划的女性年龄也已跨过了31岁。出于对工作的珍惜热爱和职业守则对于她们的刚性需求,她们身负责任感和危机感坚持到了最后。

  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以及高转速的工作节奏,让这些连职场上同台竞技的男士也自愧不如的女强人们,被迫在“生”的面前画上了休止符。她们聊以自慰地说:“事业无限,育龄有限。”

  家庭的压力转嫁,事业的停滞淡出,都是“生”之祸?都市职业女性难道就找不到兼而得之的办法?

  C“生”之或?

  或早或晚都会选择“生”,与其埋怨“生”不逢时,不如安心生儿育女

  “生”之或?或生之。多数都市职业女性面对“生”之惑,或早或晚都会选择“生”,彻底放弃事业也好,暂时淡出事业也罢,与其埋怨“生”不逢时,不如安心生儿育女,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状态。

  黑龙江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曲文勇介绍说,他们学校的许多青年教师也是把“婚期”、“育期”一拖再拖。他认为,当前都市职业女性面临的“生之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社会转型期,各个群体都在为转型付出成本。当一些制度性架构还不完善,相应的保障措施和体系还不到位时,这个成本只能由个体承担。随着当代女性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职业女性发生家庭与事业的角色冲突在所难免。

  曲文勇说,对于个体而言,有“生”的愿望的职业女性应及时转换角色,给自己的事业“野心”降降温,重新分配对事业和家庭的精力投入比例,预留出一个精神缓冲的过渡期;对于家庭而言,家人应提供给她们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为她们营造出一个较为轻松的家庭氛围;对于各类单位而言,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给予面临“生之惑”的职业女性更多的关爱、更为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更为人性化的制度设计,使她们拥有较强的团队归属感和事业安全感;对于社会而言,人们应该正视职业女性非职业的一面,能够理解和体谅她们的苦衷,帮助那些因生孩子而游离于主流之外的职业女性尽快重新融入社会。

  一些社会学者建议,虽然对于职业女性的生育问题实行国家补贴政策还很遥远,但有关部门应将制定一些引导性、保障性政策来维护职业女性的基本生育权利尽早纳入日程,这样会更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

  专家建议,对于一些准备暂时放弃事业的职业女性,一些社会组织可成立专门的机构,培养类似于婚姻指导师的专门人才,一方面可以与一些高校和培训机构联合,为这些准妈妈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孕产期教育和培训;同时,除了对职业女性进行心理咨询指导外,还可根据她们的特长对其生育后重返职场进行科学设计和规划。

  无论何时,家庭的安全感和事业的方向感都是职业女性消除“生之惑”的前提。有了可依靠的家庭做后盾,再有了坚定的事业方向,职业女性或许真的可以放心大胆地“生”了。

  据新华社

  (编辑:王虹)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