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昔日“农科乡”今日“农科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3日06:31 三秦都市报

  杨凌示范区成立10周年之际,记者踏上了早在4000多年前“教民稼穑,树艺五谷”的后稷故里———如今驰名中外的中国“农科城”。

  花儿一样的城市

  走进杨凌,一个现代化的田园都市呈现在你眼前。你会发现这里阳光灿烂,绿树成荫、鲜花簇拥,空气清新、路网纵横、楼厂成片,文化教育、医疗保健、休闲娱乐设施齐备,公共绿地满目,已经变为一座花园一样的城市。

  然而,谁能想到10年前,这里却是一个尘土飞扬、路面泥泞,没有城市功能的小镇。1996年8月30日,一位中央领导第一次来杨凌,曾这样告诉随行的人:过去没有来过杨凌,听说杨凌是一个“农科城”,但看了半天,应该换一个字叫“农科乡”。确实,“街道像个黄瓜菜,汽车没人跑得快”———这就是人们对昔日“农科乡”的形象比喻。

  10年后的今天,再来杨凌,昔日的“农科乡”摇身变为如今驰名全国的“农科城”。城市标准的建成区从3.6平方公里扩展到1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从3万多人增加到了8万多人。2006年2月22日,在参选的283个地方政府中,示范区管委会被中国新闻周刊和地方政府创新奖组委会评为全国惟一最具责任感的地方政府。这里已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和国内双重认证,被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顺利通过了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区验收。

  朝阳般的特色产业

  据了解,目前,杨凌示范区累计入区注册的企业超过850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2家。初步形成了农牧良种、环保农资、绿色食品和生物工程(制药)四大特色产业。

  农牧良种业是杨凌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牧良种推广示范及其产业化,扩大对外科技示范效应的重要途径。这里如今引进和培育形成了秦丰、科元、正大等一批从事农牧良种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市场辐射西北五省区,年交易总额约6亿元。杨凌已成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农牧良种集散地。杨凌环保农资产业的集聚效应正在形成,已成为西北最主要的环保农资生产基地。以巨川富万钾、秦川节水、博迪森农化、秦丰农化、鼎天济农等为代表的环保农资企业超过60家。绿色食品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现有食品加工企业38家,年销售收入约8亿元。李华葡萄酒、当代蜂业、圣桑饮料已成为区域性知名品牌。杨凌生物工程(制药)产业从无到有,聚集度位列全省第二。现有医药企业16家,其中11家通过GMP认证。成长起了绿方疫苗、郝其军制药、麦迪森制药、赛德生物、亨通光华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导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物和医药高科技企业。

  飞速增长的经济指标

  在杨凌采访,一组组数字令人振奋。2006年示范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和成立时的1997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从1.2亿元增加到20亿元,年均增长36.7%;国内生产总值从3.09亿元增加到20.65亿元,年均增长23.5%;固定资产投资从每年3000-4000万元增加到每年8-10亿元;技工贸收入从数百万元增加到68亿元,年均增长40%-60%;外贸出口从零起步,达到9322万美元。

  谈到示范区10年来的变化,示范区管委会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最大的变化是:10年来的开发建设使这里形成了一个有绿色、生态特色的小城市的雏形;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孔雀东南飞”现象初步得到遏制;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并形成了有一定吸引力和聚集度的投资发展环境。

  本报记者 赵福生实习生 程成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