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同是“熊猫血” 情深胜兄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3日07:06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本周最成都社交圈:

  成都“熊猫血”无偿献血者圈子

  缘分指数:★★★★★★

  互助指数:★★★★★★

  密切指数:★

  RH阴性血,俗称“熊猫血”,平均每1000人中只有1人拥有这种血型。据成都市血液中心统计,目前成都市登记在册的“熊猫血”无偿献血者只有100多人,其中本市固定的献血者只有50人左右。正是这样一个小群体,无偿地献出自己的鲜血,将一个个危重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他们素昧平生,却血脉相连……

  紧急献血救了新生儿的命

  2004年6月的一天中午,一名产妇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生下了一个“熊猫血”男婴。谁知这名新生婴儿居然出现溶血反应,若不及时换血,就将死亡!在这紧急时刻,市血液中心接到医院的呼救,立即拨打了刘西(化名)的电话。此时,刘西正准备吃午饭,接到电话后,她立即跑步到天府广场献血点,献出了200毫升血,将这个刚刚来到世界的小生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刘西是市人大的一名机关干部,在一次单位组织的义务献血中,她被查出自己身上流着的是“熊猫血”,并加入了血液中心的“熊猫血”无偿献血队伍,从2000年至今,她已经紧急献血4次,每次都成功地救了对方。

  据成都市血液中心工作人员蒲建国介绍,目前成都存档登记的“熊猫血”无偿献血者只有100多人,其中本市固定的献血者只有50人左右。这些献血者的血型都是通过义务献血查出来的。在遇到一些应急或突发性事件时,血液中心便会召集这些献血者为病人无偿献血,而接受血液的一般都是产妇、婴儿、急性外伤、器官移植、白血病等患者,而这些患者的血型都是在进医院后才被查出为RH阴性。正是有了他们的无偿献血,到目前为止,成都还没有出现一例“熊猫血”血型的患者因缺血而死亡的事件。

   “熊猫血”让他们结下兄弟情谊

  苏鹏(化名)是成都市交委的一名驾驶员,2000年在单位组织义务献血时,意外得知自己的血型为“熊猫血”,是RH阴性A型血。在血液中心蒲建国的“召唤”下,他加入了“熊猫血”无偿献血者队伍。7年来,他一共献血7次。“蒲老师说,我献血基本上救的都是女人!”谈起自己献血救的大多是临盆的产妇时,苏鹏开起了玩笑:“救她们让我很有成就感,一次救两个,连肚子里那个也一起救了。”

  在血液中心组织的“爱心大使”活动中,苏鹏结识了同为RH阴性A型血的李晶(化名),当时两人都在街头宣传义务献血。从聊天中他得知,李晶是一名公交公司的驾驶员,两人不仅是同行,就连工作单位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人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好朋友,闲暇时经常约出来喝喝茶,一旦血液中心有活动,两人也会结伴参加。

  “我们俩身上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苏鹏说,他们俩不仅流着同样的稀有血型,而且都是那种热心公益事业的人,非常合拍。尽管如此,他也并没有把李晶当成危急时刻的救命稻草:“没有必要,我们这个圈子里的任何人出现任何问题,我们都会义无返顾地去帮他。同样,如果我遇到了问题,相信他们也会同样帮我!”稀有的血型成就了他们的一段难能可贵的缘分,让他们结下“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

  欢迎参加9月“熊猫血”聚会

  “我们曾经组织过两次聚会,但大家私下的交流还不是很多,毕竟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陌生人嘛。”蒲建国告诉记者,2003年,成都市血液中心第一次组织了“熊猫血”献血者聚会,当时100多人齐聚血液中心会议室。2005年,在熊猫基地举办了第二次聚会活动。但据他了解,由于种种原因,虽然大家在危急时刻都会挺身而出,但私下的联系依然很少,彼此之间依然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李奇(化名)是西华大学的一名英语老师,自2001年加入“组织”后,共献血7次。“已经有一年半没献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李奇说,血液中心组织的两次聚会他都去参加了,想着这些来自各行各业、各种年龄层次的朋友身上流着跟自己一样的“熊猫血”,他非常激动,但由于自己性格内向,因此只结交了两名“血友”,但由于自己的学校离市区远,平时接触也不多,后来手机掉了,就彻底失去联系了。“大家的身上都流淌着相同的稀有血型,茫茫人海中,我们是千分之一的缘分啊,挺难得的,现在想起来还有些遗憾。”

  “我们马上还要召集这样的聚会,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够多交流,成为好朋友。”蒲建国说,血液中心正在筹备,准备在9月份左右再次将“熊猫血”献血者召集起来聚会,欢迎更多的生面孔能够找到“组织”。

  记者 简强 陈东 实习记者 王波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