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夜幕下的“超级蒸笼”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3日11:25 温州都市报

  夜幕降临,几乎每个男人都“赤膊上阵”,袒露的上身挂满豆大的汗珠。按规定必须穿“绿马甲”的搬运工,踩着装满蔬菜的三轮车艰难地在人群中穿梭着;全身湿透的工作人员嘴里含着哨子,双手一刻不停地指挥车辆进出。空气中夹杂着一股令人烦躁的湿热,犹如置身于一个“超级蒸笼”。

  入夏以来,温州蔬菜批发交易市场每晚至少有上万人在此购销蔬菜,交易量达200万公斤。上周,记者来此蹲点,与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经营户及工作人员一起,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一碗粉干吃了两小时

  深夜12点,过磅手赵松池照例从外卖手里接过一碗粉干,匆匆扒了一口,来自河北省的四位菜贩已经飞快地将小葱叠在秤上,他只好顺手将粉干搁在秤砣架上。

  赵松池左手拿着便笺,右手食指灵巧地滑过秤砣,随即拿笔在便笺上迅速划了几下,撕下一张纸条,前来批发蔬菜的经营户瞄了一眼,递给他10元交易费。趁再次装菜的间隙,他弯着腰又匆匆从碗里夹了一口粉干,用手顺势擦去挂满额头的汗珠,这时汗水早已湿透了他的衣背。

  “河北菜贩”刚卖完一批菜,“山东菜贩”马上把一箩箩黄瓜搬上台秤,其中两位年龄较大的“河北菜贩”立即爬到车厢里纳凉。为保持蔬菜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不腐烂,货车车厢里堆满了冰块,每层蔬菜上还加了许多小冰块。

  “河北菜贩”的周围,停满了一排排来自全国各地的大货车,一辆辆装满蔬菜的三轮车吃力地往停车场骑去,再转运到全市各县(市、区)及青田、玉环、福鼎等地农贸市场。

  每晚8点到次日上午10点,这是温州蔬菜批发交易市场最新规定的交易时间。在这持续14个小时里,今年45岁的赵松池除了上厕所和吃夜宵,必须寸步不离与他相伴了12年的台秤。“这个时候正是市场交易的高峰期,大家只能站在原地吃点东西。”赵松池侧身笑笑,立即又忙开了。

  凌晨1点,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再次绕到赵松池身边,记者惊讶地发现那碗粉干居然才吃了一半。“这碗粉干没两个小时吃不完的。”一位来自瓯海的女菜贩笑着说,“我做了14年蔬菜批发生意,对老赵这种吃法熟悉兮熟悉。”

  “绿马甲”至少踩40趟三轮车

  凌晨1点半,趁货主将冬瓜过秤的间隙,55号“绿马甲”小韦取下脖子上湿漉漉的毛巾,用力一拧,地上立即出现了一摊水。然后,他将拧干的毛巾往脸上一抹,穿着敞开的马甲踩着三轮车,在人群里艰难地穿梭着往停车场骑去。

  “绿马甲”是温州蔬菜批发交易市场搬运工的俗称,每位搬运工穿着的绿色粗布短袖都有一个固定编号,以便蔬菜交易经营户识别。从编号上看,市场里至少也有300来位“绿马甲”。

  10来分钟后,等小韦骑着卸完菜的三轮车折回原处时,脸上早已汗涔涔,他快速用毛巾擦了一把脸和上身,马上往三轮车上装冬瓜。

  小韦来自安徽阜阳,他和许多老乡一样,每天从市场开市直到交易结束才回去睡觉,这样的日子已经整整过了3年。

  “在厂里干活虽然轻松一点,但收入不如这里,刚才已经拉了20来趟车了。”小韦透露道,“平均每个晚上都能赚100多元,踩一趟车最少2元,最高不能超过5元。”

  运完这批冬瓜大约花了半个小时。结账的时候,小韦摸摸湿漉漉的毛巾,再次用力一拧,“哗”的一声,汗水倾泻而下。

  这时,小韦身上的手机响了。“龙港客户已经谈好价格,叫我帮他运货。”小韦憨厚地笑笑,“他每次采购的菜量都很大,踩一趟车可以赚5元。”

  他估算了一下,到第二天早上10点至少可以踩40趟车,然后就安心地回出租房睡觉。

  一个晚上指挥800辆卡车

  “往后退,继续退,方向盘向左打到。”深夜12点半,市场停车场内吆喝声、汽车马达声、哨子声,声声入耳,满载蔬菜的大卡车拥挤不堪,声音洪亮的停车场管理员李建海无疑是这里的主角。

  李建海一边吹着哨子,一边打着手势指挥车辆掉头。从当天晚上7点开始,他一个人不停地指挥800多辆卡车进进出出,声音有些嘶哑。李建海的裤管挽得很高,脸上的汗不停地往下滴,趁着工作间隙,他放下口中的哨子,用毛巾在脸上抹了几下,扯了扯已经贴背的上衣,两眼注视着周边的汽车和人群。

  “建海,384号车停在哪里?”一位踩三轮车的“绿马甲”急匆匆地跑过来问。“门口东边往里数第二排。”李建海脱口而出。

  “我在市场里干了七八年,每次找不到车都去问他。”“绿马甲”说,李建海这套特殊的本事在蔬菜批发市场里很出名,“凡是在停车场里停放的每一辆卡车,他都能熟记车牌号和驾驶员姓名以及停放的位置。”

  说话间隙,又有好几位“绿马甲”前来“咨询”,李建海总是不厌其烦。“从晚上7点到现在,大概有400多人来问车辆停放的位置,每天都是这样,有时候货主找不到车,问司机也说不清楚,都直接过来找我。”

  凌晨3点,进出的车辆逐渐减少,李建海拧开传达室外面的水龙头,洗洗毛巾,擦了一把身子。“下班时间到了,一个晚上都没得坐,我要回家睡觉去了。”

  一地冬瓜成了简易床

  凌晨2点30分,市场交易高峰期已经过去,人流量少了许多。今年21岁的曹清随手从身旁捡起一摞蛇皮袋,铺在一地冬瓜上,搭了一张简易的“床”,然后小心翼翼地躺下来眯上眼睛。

  小曹来自瑞安汀田,旁边坐着他的母亲,身后是温瑞塘河,他的任务是帮他母亲看摊子,父亲和姐夫已经躺在河边水泥地上打起了呼噜。“他们俩明天上午还要去乡下收购蔬菜,要早点睡。”小曹的母亲摇着蒲扇,“生意还可以,就是每天睡不够,有时候坐在椅子上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熬了七八年了,今年有些吃不消,就叫儿子过来帮忙。”

  凌晨3点,小曹的母亲终于睡着了。小曹从边上拿了个南瓜垫高“枕头”,半眯着眼注视着偶尔经过摊位的客户,周围的许多菜贩大多坐在小凳上,低头靠着冬瓜打起了盹。

  突然,小曹起身抓起身边的一把稻草用力朝地上拧去,原来是一只蟑螂。“晚上没时间洗澡,身上很臭,经常有蟑螂从菜堆里爬过来凑热闹。”小曹笑笑,伸伸懒腰又打了个呵欠。

  这时,在市区杏花路和锦绣路交叉口,原先停满市场大门两侧的货车已逐渐减少,随之而来的是清一色的农用车。“这些主要是郊区的农贸市场批发商开来的采购车。”温州蔬菜批发交易市场常务副经理吴建淡说,“接下来,市场会迎来一个交易小高潮。”

  本报记者 叶锡环 郑荣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