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0年积累 杨凌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7日07:23 三秦都市报
1997年7月29日,杨凌示范区成立。再有两天,杨凌示范区就要迎来10周岁华诞,本报记者专访了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张光强。他欣然向记者介绍了杨凌示范区10年来取得的骄人业绩和体会,并为记者描绘了示范区未来美好的发展前景。 10年发展 杨凌取得骄人成绩 记者:张书记,您好!首先请允许我们代表《三秦都市报》和本报的广大读者祝贺杨凌示范区10周岁华诞。这次来杨凌,大家都说杨凌的变化很大,感觉到杨凌很漂亮。我想请您从宏观的方面,告诉省内外的朋友,10年来杨凌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张光强:谢谢,请通过贵报向所有关心、支持示范区发展的人表达16万杨凌人的谢意。 10年前的杨凌,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没有一家像样的商店和酒店;没有一所像样的医院和中小学;没有一户像样的企业;路下没有管网,没有排污,没有光纤,没有供热和供气;路上没有红绿灯,街道凹凸不平,汽车驶过尘土飞扬……当时的区财政,年收入刚过1000万,“行路难、住房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子女就业难、男青年择偶难”,是当年杨凌人无奈的叹息。“人才难留、人心思走”,当时的杨凌每年流失到国外和发达地区的中高级人才达百人之多。真是往事不堪回首。 在杨凌发展最关键的时候,1997年7月13日,国务院批准成立杨凌示范区,29日杨凌示范区成立大会隆重举行。从此揭开了杨凌飞跃发展的新篇章。十年树木,蓦然回首,这棵稚嫩的小苗在大家的精心呵护栽培下,已长成伸枝展叶的茁壮小树。 10年来,杨凌的总体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城市功能逐渐健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外科技示范辐射作用逐步扩大,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数字最能说明情况。2006年与1997年相比,全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23.5%;固定资产投资从每年3000万元上下增加到每年10亿元左右;技工贸平均每年增长50%以上;外贸出口从零起步,达9300万美元;财政收入增长15倍;城镇职工人均工资收入年增长32%;农民人均收入从1396元增加到3820元,年均增长12.2%。农业科技推广每年为推广地农民带来的收益达数十亿元。今年,杨凌呈现出更好的发展势头,这些数字到年底还将被全面刷新。如今,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农科城在关中迅速崛起。 过去,杨凌难以留住人才。如今,这个现象基本得到遏制。杨凌的科教实力明显增强,走出了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新路。在校学生由合并前的一万名增加到了三万五千名,研究生从670多名增加到了7000多名。取得了一批如体细胞克隆羊、生物农药创制、胚胎干细胞研究、杂交小麦育种、节水农业和黄土高原生态修复等重要成果。通过加强招商引资,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示范区入区注册企业由建区前的17家增加到990余家,注册资本总额41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7家。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92家,其中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的18家;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59家,初步形成了以生物制药、绿色食品、环保农资和农牧良种为主的产业格局。工业总产值从1997年的数百万元,达到20亿元。 我要告诉你一个数字,仅这两三年,两所大学和入区企业就进入留学归国人才187名,招收录用国内优秀博士生74人,长期困扰杨凌发展的人才流失状况得到有效遏制,吸引优秀人才的新机制正在形成。 10年快速发展总结3条经验 记者:示范区10年快速发展的宝贵经验有哪些? 张光强:我想主要有3条: 第一,人的奉献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杨凌是在一个落后的农村小镇的基础上起步的,困难可想而知。初到杨凌,条件艰苦,待遇较低。但杨凌的同志们,发扬了一种遇难不惧、迎难而上的精神。特别是创业初期的几年,很多同志基本没有节假日,没有“八小时”,经常加班加点,挑灯夜战,体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有一种“不达不止”的决心和信心,大家自觉“讲团结奉献、讲艰苦创业。”所有人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不负重托,让所有困难在我们面前低头。大家说,这是杨凌发展必须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 第二,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十年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农业示范区,是一项全新的开创性事业,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远离大中城市,又从事农业的科技产业化,我们靠解放思想,使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靠好的体制机制,调动起大家创造的热情和活力。好的思路、办法、措施由此而生。我们真切体会到,解决发展中的难题,最根本的要靠大胆改革和不断创新。 第三,协力共建是十年发展的有力支撑。杨凌的今天,是实行省部、省内共建的成果,是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我们做了个统计,10年里,国家共有33个部委的领导来过杨凌,在各个方面给了我们支持和指导。 10年积累 杨凌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记者:对未来发展有何展望和打算? 张光强:第一个十年,今年以后将成为历史,新的征程已经开始。 十年积累,杨凌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今天的杨凌蓄势待发,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第二个十年搞好了,完全有希望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发展做出大的贡献。我们将按照“以农为主、科技引领、产业支撑、示范辐射、两化(城市化和工业化)推动”的发展思路,突出做好三件事: 一是把杨凌建设好。按“四大产业”的基本格局,用工业化推动城市化,把产业做强做大。将按照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使杨凌成为关中城市群的一个重要节点。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逐步扩大城市空间,创造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人居环境,使更多的农业科教资源继续向杨凌集中整合,使杨凌对农业的人才、技术、资金、产业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更高的集聚度。 二是要出大成果。继续出赵洪璋、李振生院士那样的大科学家,除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大成果,大幅度提高科技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针对制约北方农业发展的关键和重大问题,进行协力攻关,并努力在优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三是在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快速而有效的推广转化。继续探索同地方政府和基层农技力量紧密结合的推广模式,使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成果源源不断地送到农民手中,让数以亿计的农民,实实在在得到科技给他们带来的巨大效益 记者:未来的杨凌将是什么模样? 张光强:到2020年,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30万人,城市化率达到75%以上。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到2020年,主要发展目标是:年对外示范辐射效益达到360亿元,技工贸收入超过3000亿元,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500亿元,国内生产总值380亿元,财政收入4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 饮水思源 最想说的两个字是“感谢” 记者:今天您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张光强:中国有句古话叫:“饮水思源”。抚今追昔,不能不使人心潮起伏,生发万千感慨。此时此刻,对所有支持过杨凌建设的领导和同志们,我们最想说的两个字是“感谢”。对领导、参加过杨凌创业的老领导和同志们,我们最想表达的心情是“感恩”。 也许我们的感谢表达得不完整,语言在这个时候也显得苍白,但杨凌人民感谢、感恩的心是滚滚的、真挚的。没有国家批准建立示范区,杨凌的今天会是另一番模样。同时没有你们的支持就没有杨凌的今天。 2004年4月11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杨凌,并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我最近一直在思索,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哪里,想来想去,我看一靠改革,二靠政策,三靠科技,但根本性、长远性的要靠科学技术。杨凌应该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做出大的贡献。”这意味深长的嘱咐,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也为我们未来发展明确了定位,指明了方向。 示范区在农业科技推广示范方面作用越来越强 记者:听了您的介绍,十分令人振奋。请您谈谈杨凌示范区在农业科技推广示范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如何? 张光强:好的。用现代科技引领农业,用实用技术的推广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方面作用发挥的好坏,是示范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目前,示范区管委会和两所大学已形成高度共识,就是要扭在一起做好这件事。这两年,在原有示范区推广模式的基础上,又在财政部、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和省上的支持下,探索建立一种新的推广模式,即“政府推动下、以农业大学为依托、以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主要是围绕区域工业主导产业,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建立相对稳定的试验基地。学校则进行技术集成,组织专家团队,常年轮流在基地工作。在基地用样板示范给农民看,再进行实地的综合技术培训,使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种养殖大户掌握技术要领,再通过他们把技术传授给千家万户的农民。目前,用这种方式,已在陕西10个市和甘肃、新疆、青海、宁夏、西藏、四川、黑龙江的20多个市,建立了35个与区域农业产业、产品紧密结合的科技示范基地,数百名学生和科技人员每年一半时间在田间地头指导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在陕西建立的苹果、甜瓜、猕猴桃、茶叶、核桃、板栗、秦川牛肉、生猪、牛奶、奶山羊、红枣、蚕桑、粮食等基地已产生明显成效,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在推广过程中,杨凌的专家和基地,10年来累计开展技术培训5万次,400多万农民参加了专业技术培训。每年11月初,杨凌举行的“农高会”,在科技部、商务部、农业部等17个主办部委的指导下,已成为“农业技术交易”和“农业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最受农民欢迎的农博盛会。每年技术与产品交易额在150亿元以上,每年都有120多万人次来杨凌参展参会。 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示范区及两所高校在全国16个省区建设农业示范推广基地150多个。这些科技示范基地,共引进、推广内外良种1700多种,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000余项,推广农林作物良种2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受益农民5000多万人。每年科技示范区推广产生的效益达到60亿元左右。 10年来,示范区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但我们也清醒看到,示范区的发展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困难、问题和薄弱环节,距离国家和省上对我们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人才、科技、产业的聚集和成果转化的示范区辐射效益还不够强。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市场化的进程还不够快。自我发展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转化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任务艰巨。正如有些领导同志在调研时指出的,有科技,但还不“领先”,有产业,但还不够强。这些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将切实加以解决。 记者:感谢您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祝愿杨凌的明天更美好。 张光强: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