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芦荡火种点燃苏南抗日烽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7日10:33 扬子晚报

  ——访新四军当年战斗过的沙家浜

  尽管暑热难当,这几天常熟市沙家浜景区的游客依然熙熙攘攘。到东进桥上走一走,到芦苇荡中转一转,到纪念馆里看一看,新四军挺进苏常太地区开展武装斗争的英雄事迹,让众多游客在领略湿地风光的同时受到感动。

  沪剧《芦荡火种》和京剧《沙家浜》,让沙家浜扬名全国。1939年5月,新四军六团从茅山出发,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的名义东进,建立了以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常太抗日游击根据地。如今沙家浜镇所属的唐市、横泾一带,就是当年江抗活动的中心地区。同年10月,江抗西移后,留下的一些伤病员得到当地百姓的保护,于是发生了《沙家浜》里所表现的感人故事。此后,我党又重建江抗部队(新江抗),继续开展敌后抗日斗争。

  新老江抗在苏常太地区点燃了抗日的烽火。新四军老战士吴立夏回忆了夜袭浒墅关的经过:1939年6月24日半夜时分,他带领部队悄悄地摸到浒墅关火车站,往鬼子屋里丢手榴弹,击毙了鬼子小队长,消灭日军20多人,沪宁铁路因此中断。此战让江抗声威大震,增强了苏南人民抗战的信心。

  常熟市党史办刘品玉告诉我们,江抗不仅要打日军,还要时时提防国民党顽军的破坏。1941年6月10日,国民党顽固派忠义救国军一个主力团会同胡肇汉部1000多人,在八字桥附近袭击我军,新四军6师18旅54团奋起反击,战斗持续6个小时,毙伤敌人100多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根据新江抗指挥员夏光当年的统计,自1939年10月至1940年10月,新江抗经历大小战斗达47次,1941年秋,战斗在苏南的这支部队开赴苏中根据地,后来编入华野一纵,成为人民解放军的一支劲旅,被誉为“百旅之杰”。

  艰苦的战争增进了军民鱼水深情。钱卓云是江抗西移时留在根据地的36位伤员之一,他的骨灰如今就埋在当年浴血奋战的阳澄湖畔。他的遗孀肖兴玉老人那天恰好就在沙家浜,她告诉记者:“我跟了他几十年,听他讲了几十年的战斗故事。”1939年8月,14岁的钱卓云和10多个同学坐着小木船来到横泾(今属沙家浜镇),加入江抗队伍,后因刀伤留在了根据地的后方医院。老百姓对他们这些留下的伤员非常好,不仅保护他们的安全,还尽可能为他们送吃的喝的穿的。钱卓云是伤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个,老百姓送来的衣服太大了,就把前后都扎起来。在老百姓的保护下,他们终于伤愈归队,重新投入了战斗。

  《沙家浜》的故事一直激励着沙家浜人。在1998年湖北省石首市抗洪抢险电视新闻中,沙家浜人发现了多年失去联系的“沙家浜连”。“沙家浜连”的前身就是以新四军六团36名伤病员为骨干在阳澄湖畔建立的部队,时称“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指挥部特务连”。常熟市立即召开双拥领导小组会议,向受灾的石首市捐赠钱物,还千里迢迢奔赴抗洪一线慰问子弟兵。沙家浜镇党委书记朱亚辉告诉记者,今年7月中旬,他们再赴某部“沙家浜连”,为战士们送去10台电脑和5万元现金,并与这支英雄的部队达成双拥协议:相互派员学习,传承沙家浜精神,共促部队和地方发展;“沙家浜连”战士服役期满,愿意到沙家浜工作的,沙家浜镇将提供方便。本报记者 吴剑飞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