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3000年前有群西周人家住仙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1日07:57 南京晨报

  仙林地区因为南京众多高校、科研机构聚集,一直以“人文仙林”自豪。但在仙林历史上,古时人类活动的遗迹比较稀少。近四个月来,南京市博物馆在对南京大学仙林新校区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大规模的西周、六朝、明清时期的居住区、窑址、墓葬。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也将仙林的人文历史推进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甚至更早的时期,昨日考古人员首次向记者披露了这一重大发现。

  西周煮粥器只剩两条腿

  昨日,记者跟随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专家考察了这块历史内涵丰富的“历史博物馆”。在现场考古专家的指引下,首先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是一块西周古村落遗址,大量灰坑残留在地表,而地表土壤的颜色也呈现出灰褐色,众多散乱的陶片仍留在土壁上,用手轻轻一抠,陶片就掉了下来。看得出来,这里曾经是一块生活区域,人们在此耕作、生活、交易,但后代的尘沙掩盖了这片文化,直到考古人员的发掘才使得它们重见天日。

  “在仙林地区我们还是第一次发现这么大的西周生活遗址,有5000平方米左右,距今已有3000年左右的历史了。”南京市博物馆考古专家向记者介绍。在这片遗址上,散落着大量3000年前西周人鬲、盆、豆等生活用具以及一些梯格形的陶片。其中两件细砂红陶的鬲腿引起了记者的好奇。

  “鬲(音读gé)是古代的一种炊具,主要是用来熬粥的,在西周时期,失去自由的农民吃不起饭,所以只有喝粥的份了,我们发现的只是两条鬲腿,但是与一般粗陶烧制的鬲不同的是,这件鬲属于细砂红陶,应该是属于比较富裕的农民家的。”考古人员向记者介绍。

  东晋人喜欢大碗喝酒

  “我们现代人吃饭喝酒用的饭碗和酒杯都不大,而且都以小巧为美,但是在六朝早期的东晋时期可不都这样!”市博物馆的考古专家托着从东晋墓葬中发掘出来的一只盘口壶和青瓷大碗向记者介绍。

  据记者观察,这只盘口壶口沿很大,喇叭颈,斜肩,椭圆腹,平底,整个壶身已经被土全部塞满,托起来非常沉。而这只青瓷大碗也非常有特色,整个碗口直径在30厘米左右,底足也不是非常大。

  “盘口壶一般是东晋人喝水饮酒的器具,而大碗主要是用来放食物的,它们共同的特点都是盘口大。”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专家向记者介绍,其实在西晋时期盘口壶的盘口还是细而浅。到了东晋时,盘口壶的器形逐渐增大,腹部、颈部相对加长,盘口增大而显深。这也看出来当时在南京生活的东晋人考虑到了壶和碗的实用性。

  明清时有人在仙林“开窑厂”

  整个南大仙林校区考古工地所发现文化的遗存的时间持续性令考古专家们惊讶:竟然从西周一直持续到了明清。在随后的考古发掘中,他们又发现了一座明朝墓葬和一座清朝墓葬,出土了韩瓶等文物。而另一块古遗址凝聚了他们更大的心血,在4个多月的发掘中,他们成功地整理出了6座古窑址。

  在考古现场,一片片格成方形的古遗址吸引了众多目光。在遗址上,考古人员正在进行仔细的发掘工作。在地表上,记者发现了多个圆形火塘遗迹,一些红色的陶土,还有一些散砖堆放在周围。“这些都是窑址的典型特点,火塘和红陶土是当年仙林人烧窑的见证。”南京市博物馆的考古专家向记者介绍。

  那么,这些窑址又是什么朝代的呢?考古专家表示,因为这片窑址发现时只剩下表面一层薄薄的地表土,而下面的地层是生土,这就使得考古人员无法从文化层上来判断窑址的年代。不过,从现场残留的砖来分析,很可能是明清时期的窑址。另据村民介绍,这片窑址所在的山头名叫窑山,正是因为这里有窑址而得名。据了解,南大仙林新校区的考古工作仍在进行中,记者也将随时关注发掘进展。

  作者:成岗/来源:南京晨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