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出生入死的战友,你们在哪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0日03:09 山西新闻网
山西新闻网 山西晚报

  在失散的50多年中,74岁的老战士时时想念

  “50多年了,他们的音容笑貌经常出现在我眼前。曾经在一起出生入死的老战友,现在却不知道他们在哪里?过得好不好?”8月13日,接到王玉龙的信后,记者立即赶到大同市新华街他的家中。

  50多年毫无音信空思念

  王玉龙是甘肃敦煌人,今年已74岁高龄。1949年,在兰州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九师侦察连(骑兵),参加过西北地区的剿匪战斗。抗美援朝时期,他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军七师二十一团工兵连服役。1956年转业至大同铁路分局后,便与战友失去联系。提到自己的战友,王玉龙说:“一起打过仗,怎么忘得了!”

  王玉龙要寻找的7名战友都是山西人,他们分别是:一野第三军第九师侦察连(骑兵)一排长王保才、二排长樊四科(王玉龙的入党介绍人)。志愿军一军七师二十一团工兵连连长皇甫存孝,崞县人(今原平),长脸,瘦高个;班长李牛小;战士周三明才,河曲县人,中等个,圆脸;张二后生,保德县人,有些驼背;曹兰柱,岚县人,瘦高个,身体单薄,略有口吃。

  在王玉龙的记忆里,战友的音容笑貌依旧清晰,但对于他们的籍贯,印象却模糊了。他只依稀记得,战友樊四科是中等个,身体敦实,“和王保才一样,都是神池、五寨一带口音”。1950年王玉龙所在部队在湖南剿匪时遭遇伏击,突围时连指导员牺牲,二排排长樊四科让王玉龙将指导员遗体背下火线。当时,年仅17岁的王玉龙第一次上战场,怎么也抬不起腿来,这时樊四科对他挥枪大吼:“王玉龙同志,我命令你将指导员运下火线!”听到“命令”二字,王玉龙当即将指导员背起,撤下火线。从那以后,王玉龙迅速成长起来,不久就加入中国共产党,樊四科还是他的入党介绍人。此外,战友李牛小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还曾救过王玉龙的命。

  记者多方寻找不见故人

  8月13日下午3时30分,记者赶到岚县,寻找曹兰柱。

  岚县民政局在册的老兵中姓曹的共21人,但没有叫曹兰柱的。岚县档案馆记录的姓曹的老兵7人,也没有一个叫曹兰柱的。岚县武装部的档案只有1969年以后的资料,寻访刚开始就陷入了僵局。

  几经波折,记者于8月14日在岚县丁字坪村找到与王玉龙同在一个师的范根全。范老告诉记者,由于当时一个师有上万人,即使是老乡也很难谋面,所以他对曹兰柱没有印象。范根全向记者提供了另一个当时在一个部队的岚县老乡——杨忠保。但遗憾的是,对于曹兰柱,杨忠保也没有印象。

  岚县新安村是当地曹姓聚集的村子。8月15日,记者赶到村里进行寻访曹兰柱,希望能有意外发现,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岚县档案馆的刘馆长分析,很有可能曹当时回到岚县后又调走了,如果是这样的话当地就不会有他的档案。至此,记者未能寻访到曹兰柱老人的音讯。

  两位老人电话里忆当年

  8月13日、14日、15日,记者在神池、河曲、保德等地寻访。15日晚6时多,记者终于在原平找到了王玉龙要寻找的皇甫存孝。

  皇甫存孝今年78岁,住在原平市京原南路原矿机厂宿舍。听明记者的来意,老人大为惊喜。但由于年代久远,他对王玉龙这个名字却有些模糊。尽管如此,老人还是当下拨通王玉龙的电话进行了交流。

  在交流中,尽管皇甫存孝还是没有回忆起对王玉龙的有关记忆,但王玉龙却能说出他的体貌特征。随着通话的进行,两人对当年部队作战和一些战友的情况,逐渐有了一些共同的记忆。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虽然时光已经无情地冲刷掉了许多往事,但那段光辉岁月却永远镌刻在他们的生命中。两位老人兴奋地回忆着,时间不觉过去了30多分钟。最后,皇甫老人热情地邀请王玉龙有机会面谈并互祝对方身体健康后,双方结束了通话。

  8月18日,王玉龙告诉记者,虽然皇甫存孝对自己没有记忆,但根据所在部队番号、皇甫的籍贯、姓名及体貌特征判断,他确信皇甫存孝就是自己当年的连长。他激动万分地向记者表示,自己将尽快和皇甫存孝见面。

  截至记者发稿时,本报记者的寻访行动仍在进行中。

  本报记者 郭斌 王晋磊 特约记者 靳子荣

  (编辑:闫芳芳)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