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学生为与国际空间站对话10分钟准备一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3日00:48 江南时报
本周日,南京三中将上演一场精彩的“太空对话”,20位学生将在9分55秒时间内与国际空间站宇航员克莱顿·安德森对话。在这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对话背后蕴涵着哪些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对话给南京素质教育又带来哪些启示?本报记者近日来到南京三中“太空对话”的现场——文昌巷校区业余电台,了解上述问题的最终答案。 10分钟的对话准备了一年 “这场不到10分钟的对话并不像有些人认为的是‘作秀’,为了这个对话,我和相关人员付出了一年多的辛勤劳动。”南京三中业余电台的负责人王龙老师向记者谈起了准备这次活动的酸甜苦辣。 据王老师介绍,国际空间站业余无线电计划的申请过程相当复杂,该计划要求每个申请学校先递交一C以下规则:1.检查学校业余无线电台装备是否完善(用于卫星通信的设备和天线),以保证通连成功。(即:综合技术水平、收发机+发电机、可操纵天线、跟踪计划等。)2.撰写教学计划。3.如果收到申请表,ARISS将给申请者发送回执予以确认,同时指出是否接受学校进行下一步申请。接下来将是一系列的通话前的细致准备工作,包括检查设备、确定问题、通话当天工作安排、通话后的总结等等。 在王龙办公室里,记者就看到厚厚一叠有关航空航天的学生绘画作品,而王龙提供给ARISS组织的计划书更是极为详尽。“此项活动的开展将加强国际接轨,增进国际间教育交流,促进学生了解航天科技和无线电通讯知识,竖立科学探索的信念。宣传科普知识,培养全社会的科普意识,培养青少年的国际合作和交流意识……”在计划书里,记者还看到了一系列配套活动方案,例如,问题征集竞赛、航天主题征文、给宇航员写信、航天知识竞赛、航天知识讲座等等活动。王龙告诉记者,这些准备活动他们都已经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现在只差最后一个活动——与空间站宇航员对话了。 申请成功首先要克服两大难关 记者了解到,“ARISS”计划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国外兴起,那为什么中国的学校加入该计划姗姗来迟呢? 王龙告诉记者,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国外无线电普及程度高于国内,很多学生拥有个人无线电执照,中国孩子受到政策限制,没有执照就很难完成与空间站对话。另外一个原因是中国不是“ARISS”计划的会员国,这在申请方面比较麻烦。 三中此次申请成功参与“太空对话”,肯定是克服了这两大难题,那么又是如何克服的呢?据王龙透露,克服第一个难题主要就是与国外同行进行沟通解释,向国外解释我国无线电管理政策,18岁以下的学生是不可以获得无线电执照的,但南京三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培训,拿到临时执照,经过一番解释后,终于打消了国外同行的疑虑。第二个问题则是利用三中电台的业界知名度,在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的帮助下于2006年6月正式向ARISS的亚太基地日本发出了申请邮件。但是申请发出后,却迟迟没得到回复,好在他们跟ARISS欧洲和北美方面一直有联系,经过“ARISS”组织“圆桌会议”的协调,最终确定了南京三中代表中国首次进入“ARISS”计划。 王龙说,从开始申请到最终通过,他先后共发了几百封电子邮件,广州、上海、北京的很多中学,电台的硬件条件比三中好很多,但最终只有三中入选。 谈及击败各路强敌的“秘诀”,王龙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技术层面上,就是对“ARISS”的领悟力超过了其他申请者,因为该计划的目的是促进国际空间站与地面上的学校、业余无线电爱好者及其他相关人士之间的无线电通联,但真正的宗旨则是推进科普知识,让更多的人关注太空事业。所以,他们在申请时不是简单填表了事,而是制订了详细的申报计划,最终打动了评委。 另一个方面是城市的氛围决定了申报的成功,南京是一座拥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校园科普活动中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积极加强和参与科普教育的国际交流,可以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养。 太空对话”再显南京素质教育硕果 有关教育人士指出,此次三中学子获得与宇航员直接对话的资格,并不是偶然的成功,而是建立在素质教育的土壤中的结果,从小环境看是三中的素质教育氛围好,从大环境上看体现了南京素质教育到了收获的季节。据三中校长吕天纵介绍,业余电台等无线电项目一直是三中的办学特色。十几年来,三中坚持在高中开设了30多门选修课,在初中开设了20多门活动课,参加业余电台就是学校的选修课之一。这些学校课程既保证了国家规定课程在该体系中全部开设,又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开设了几十门校本课程,丰富了学生知识面,弥补了国家课程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不足。 记者从南京市教育部门了解到,近些年来,南京素质教育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从科技创新角度上看,“十五”期间,在南京中小学生获得的逾千枚国内外金牌中,仅科技创新方面就夺得国际金牌5枚、全国金牌191枚,正式注册专利44项,在206名“全国少年科学院院士”中,南京中小学生独占16名。对个人发展角度来说,涌现出“走进”中南海的金陵三学子、两位中学生首次亮相系统动力学国际顶尖学术大会、14岁学生拿到微软MCP国际认证证书等鲜活案例。 除了科技领域外,南京中学生还在体艺方面取得丰硕成绩,在今年第36届维也纳国际青年音乐节上,南京市第一中学交响乐团暨南京市中学生交响乐团以其精湛的技艺,力克群雄,夺得交响乐组亚军。除参赛外,一中交响乐团还在音乐之都举行了一场专场音乐会,在世界舞台展示了南京学生的风采。此外,南京中学生还在模拟联合国等大型活动中勇夺冠军,展示了南京中学生过人的综合素质。 有关人士指出,南京素质教育取得的辉煌成绩从一个侧面回应了南京“高考之痛”的传言,事实上,南京高考成绩连续三年强劲攀升,并不是靠加班加点补课得来的,而是依靠素质教育的深厚积累、教育质量均衡度提高等科学管理取得的令人信服成绩。 南京市教育局徐传德局长谈素质教育时指出,南京和全国各地一样,是素质教育的得益者。回顾素质教育20年历程,南京许多学校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社会实践课,有的多达上百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了丰沛的养分。可以说,南京的教育已经形成多元化的发展格局,南京的学生成长路径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 记者对话 第一个交流的初中生 记者注意到,这次“太空对话”的20个问题,充分体现了当代学生对科技的浓厚兴趣、关注环保的时代特点,对于20个问题的最终产生过程,王龙做了一番解释。 王龙告诉记者,他们在上千个待选问题中选出了20个问题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这些问题首先是要国外航天员熟悉的领域并且可以回答的问题,有的问题诸如关于中国航空方面、火星探测、外星人等都因为上述原因放弃了,此外因为太空对话时间很短,有的问题虽然不错,但因为回答时比较复杂,怕影响时间,所以也不能入选。在20个问题中,包括空间站出汗等问题都是宇航员有亲身体验的,一些诸如老母鸡会不会在空间站下蛋等问题固然很有趣,但因为种种原因只能放弃了。据王龙讲,在学生提问中,他对一个关于“黑障区”的提问印象深刻,因为他想不到中学生可以提出这么深奥的科技问题,体现了深刻的科技知识功底。 在此次“太空对话”中,南京三中初二学生唐洁雯(以下简称唐)将第一个提问。记者(以下简称记)昨日采访了她,与她进行了一番对话。 记:安排你第一个与国外宇航员对话,你紧张吗? 唐:我不紧张,但是有点激动。 记:我知道第一个提问是很光荣的事情,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安排? 唐:可能是考虑到我口才好吧。我曾在演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同时我的英语能力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我有信心为这次活动开个好头。 记:你对这20个问题怎么看? 唐:我认为,这些问题就是我想问的问题,它体现了中国学生对科技知识的热爱,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学生的风采。 记:我知道你要问的是太空上能否看到长城,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 唐:我看过一些资料,好像是说太空上看不到长城,不过这次空间站正好在中国上空,可以说离我们很近了,应该可以看到吧。 此外,三中老师告诉记者,如果宇航员回答问题简洁,那么可能每个问题都能问到,但如果问题比较复杂,可能就没办法问完了。三中老师认为,12至15个问题肯定能问到,因为每个同学问一个问题,所以不能保证所有现在入选的学生都能问到问题。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