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百姓故事:执着的生命守望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4日08:01 扬子晚报

  他的一生,注定同南京长江大桥结缘。

  从2003年9月19日救起第一个人至今,他已在4588米的大桥上成功救助了126名轻生者。2006年,38岁的宿迁来宁务工者陈思,被授予中国志愿者的最高奖——“全国十佳杰出志愿者”。包括《人民日报》、央视、《纽约时报》、凤凰卫视等百余家中外媒体都对他作过报道。

  可就是这位擅长疏导轻生者的救人“英雄”,8月19日却走进央视“心理访谈”栏目,向现场的心理专家诉说心中压力,寻求帮助。陈思怎么了?8月21日清早,他在南京浦口盘城镇江北村的“心灵驿站”里,向记者细说此次进京的原委和积压在心中的烦恼。

  烦心——自责不能解救更多的轻生者

  资料显示,每年有近200轻生者在长江大桥上获救。陈思挽救的只是其中一部分。然而,白天救人的场景、自杀者的惨状,常常搅得陈思无法入眠,进而觉得,只要有人在大桥上轻生,都是自己解救不及时的过错,为此痛恨自己而不能自拔。

  心理学家杨凤池告诉他,产生帮助别人的“共情”,是善良的心理行为。但“共情过度”,反而会造成“利他主义”的自我痛苦,这是需要加以防范的。要在行动中学会“速忘”,忘掉一切有损自己情绪的负面东西,及时腾空自己的心灵空间,才能接纳更多的阳光,温暖自己也照亮别人。

  陈思说,经过心理专家的辅导,心里敞亮多了,也释然多了。

  相信自己的心态能慢慢调整过来。不过,他的烦恼远不止25分钟“心理访谈”的内容。

  烦钱——自费救助弄得全家捉襟见肘

  轻生者大多在身无分文后选择弃世。而陈思每救起一个轻生者,除了劝慰外,还要为对方的生活埋单。比如就近找个小旅舍住下,买点吃的喝的,买点治头疼脑热的药,买件在救助中被扯破的褂子,下转A6版

  上接A1版 临走再买张车票等等,都需要陈思跑腿、掏腰包。救人要紧,你能谈钱吗?

  可陈思的腰包并不鼓。给私人老板打工一月千把块,妻子打零工收入更低,还要供养女儿读书。被救者少的住二三天,最长的住了28天。然而,他们离开后大多隐姓埋名,断绝与他的联系,更不用说经济回馈了。日积月累下来,也花掉了他家七八万元的积蓄,以致家里买房的计划被一推再推。2005年,他的“心灵港湾”网站也因无钱养护而被迫关闭。

  费时也是费钱。与妻子妥协,他只在双休日骑摩托车上桥巡看。如果这两天不上桥去上班,不也能挣到钱吗?尤其是去年,为了安置被救者,他专门租了3间屋办起“心灵驿站”,两屋住人,一屋作南大心理志愿者的疏导室,给被救者安了个家。这个家外墙全涂成淡蓝色,宁静而醒目,不过每年5000元的房租却让陈妻愁肠百结。

  只要救助不停,家里付出就会不止,他知道这个循环的结果,只能靠说好话和赔罪换来全家的暂时安宁。“你不吃不喝,又能帮几个人”,面对妻子的责问,他常无言以答。

  烦名——炫目的光环让人进退两难

  “我没想到这辈子出那么大的名。”陈思坦言。他11岁的女儿曾对炫富的同学反击道:“你们家再富,也没有那么多的记者去采访。”走进陈家,显眼处挂的是陈思分别与鲁豫、和晶的大幅合照。“我在大桥上经常被游客认出,要求合影和签名。”陈思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

  出名的代价是公众对你的要求只升不降,意味着自己的付出有增无减。比如频繁的媒体采访,耗工耗时,总请假老板不乐意,可自己还要配合。比如给被救助者的经济资助少了,别人就会说,没见过这么抠门的先进……

  陈思处在两难之中。去年12月1日,他曾在博客上宣告:“由于生活秩序被打破,从现在起谢绝媒体采访。”可是,“电视台一来,女主持一恭维,我又乖乖地跟他们上大桥了。”他实话实说,“我有时候真不想干了,可不干,又怕人说我沽名钓誉,干吧,实在是打肿脸充胖子。”

  “那你下一步打算怎么办?”记者问。“我双休日骑摩托车上大桥每天的汽油费是十块钱,等哪天付不起汽油费了,我就坦然不上桥,起码不做固定的‘守望者’了,你看行吗?”

  “行不行都可试试,如果哪天你真的不上桥了,应该相信社会能理解和包容一个已经尽了力的人。”说完这话,记者和陈思不由都沉默起来。本报记者 林培

  记者手记

  陈思的烦恼,其实是千千万万社会志愿者的共同烦恼,只不过陈思勇敢地说了出来。我们总习惯于对“社会义士”的发现、弘扬和褒奖,而忽视对他们所从事工作的社会化援助和支持,客观上让他们变成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最终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陈思进退两难的烦恼,来自个人和社会角色的交错混淆,反映了社会救助机制的缺失和对轻生者生命权保护的乏力,而仅仅靠“见义勇为”和“道德正义”是无法弥补“制度缺陷”的。陈思的无奈和烦恼,也可理解成是对构建社会救助机制的迫切呼唤。当然,防范自杀是个全球性的难题,近年南京市有关部门也已经做了大量有效防控工作。但当务之急是要把像陈思这样的志愿者力量整合起来,建立可持续救助的社会救助体系,包括资金募集、基金储备等保障机制,形成个人和社会一体化的联动机制。相信那时,陈思们将笑口常开。本报记者 林培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