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副厅级干部辞职6年驻扎黄河荒滩种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7日13:59 新消息报

  副厅级干部辞职进荒滩

  王晓宁,1984年毕业于宁夏农学院,被分配到农业厅农经站工作。1997年,他已是宁夏伊斯兰信托投资公司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掌管2亿多资产。令所有人吃惊的是,2002年,他从副厅级的岗位辞职,一头扎进了平罗县头闸镇的黄河荒滩。

  他要在这里建速生林。

  “那儿是一望无际的荒滩!”王晓宁怎么也不能忘记刚到时的情景。他花了100多万元打坝,将纵6公里、横10公里荒滩围了起来,全封闭地对2万亩荒滩进行开发。

  他野心勃勃,要大干一番。

  当然,王晓宁也不是愣头青,一时脑热,在辞职建速生林之前,他是有准备的。

  一是国家有宏观政策,出台了关于加快“林纸一体化”的木材制浆造纸产业发展的战略。二是我国纸制品市场需求量急剧扩大。三是外省已有成功经验,河北、山东、湖北、湖南、陕西的速生丰产林建设已形成规模。四是宁夏灌区广阔的黄河滩地,得天独厚的黄河水灌溉条件。但是,宁夏极少人愿意投资做这单生意。此外,2001年,宁夏一造纸企业给王晓宁写下一份《承诺书》,该公司可以全部收购王晓宁的速生林木材。

  可是,真正干起来才知道,艰辛,让王晓宁始料未及。

  艰难维持 几度想罢手

  2001年11月,王晓宁和另两位投资人一起,与平罗县头闸镇政府签订了 《头闸河滩万亩生态林及旅游承包合同书》,合同期30年。2002年,王晓宁注册了平罗县嘉诚林牧有限公司。然后,王晓宁先后投入自有资金和5位股民的股金共计2800万元,带着100多个人,一头扎进了黄河边上的荒滩。

  基地太大,除草、施肥、浇灌,一个项目就是几十万元,而且每年都得重复进行。一年100多万元的养护费用。而且每年补种300-400亩种苗,还得二三十万元投入。

  刚开始,因为有钱支撑着,各方面都挺顺利,只不过苦一些。

  2002年,这块昔日的荒滩,已种植了15300亩100多万株速生杨。沟、渠、路配套,还引入10KV高压线路2.5公里、低压线路15公里;打出直径300毫米的潜水井11眼;建成砖混结构蒙古包18栋;建砖混结构泵房3间;凉亭6个;还建成长300米、宽200米的湖心岛一处……

  可是,到2003年,前期投入就用完了,再找不到其他的钱了,王晓宁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死,死不得;跑,跑不得;干又干不下去!”他们几个人承包者几乎半年都不出基地。菜,自己种;粮食,由承包出去种粮食的农民供给;羊,自己养的;鱼,到黄河里去钓…… “银川的家3年没回去住过!”王晓宁回忆,妻子带着7岁的儿子回了西安娘家。两合伙人因看不到前途,先后撤资,只剩下他独立支撑着。

  合伙人撤资后,王晓宁就面临无米之炊的窘境。再找人合伙,没门儿;向银行贷款,没门儿;反反复复地找,反反复复地向银行陈述……他甚至卖掉了收藏的古玩、奇石,将所得全部扔进了林子里。

  有合伙人在,困难大家一起扛,合伙人撤资byebye后,所有的困难都撂给王晓宁一个人了。

  最让王晓宁想起来后怕的是,2004年1月,一场当地罕见的黄河冰凌上岸了,一米多高的冰水淹没了整个林场,甚至大家的宿舍也进了半米高的冰水。所有人员牲畜立即全部撤出林场,看着整个林场转眼变成了冰场,树木东倒西歪,辛苦了一年的林工蹲在埂上流眼泪。王晓宁依然鼓励大家,林木有别于其它农作物,来年还会从根部发出新枝。

  最困难的时候,王晓宁甚至希望,国家或银行能把林子收回去,只要林子能有人守护就好了。哪怕一分钱不给他都行。最起码,他就能轻松了,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王晓宁回忆说:“农民种一年还有一年的收成。我这林子,6年里只有投入,没有收入,比农民种地还苦啊。”

  总投资七千多万元

  国家不要,政府不要,投进去的钱不能打了水漂,王晓宁硬着头皮也得把这片荒滩扛下去。老天不负苦心人,最后,宁夏一家公司答应借给700万元,银川

商业银行答应贷款2700万元。

  久旱逢甘霖。

  到2004年,这里的杨树平均树高已达十几米,胸径平均8—10厘米。据专家测算现木材积蓄量已达18-20万立方米,到2007年实现首次轮伐时,木材产量可达1—2万立方米,无形资产已飙升至1.5亿元人民币。

  6年来,王晓宁累计投资7000万元,负债4100万元,至少1500吨化肥被撒在这片荒滩上。

  现在的王晓宁很有成就感。有时,他要给林子摸底、转一圈,步行得花7个钟头。而且在这2万亩丰产林基地中,还可发展旅游业、养殖业、餐饮业、种植业。

  但时不时的,往日的辛酸会掠上王晓宁心头。为了这块林子,两个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个骑着

摩托车撞死了,一个被煤烟“打”死了。而在这片荒滩上受伤的就有几十人。这些人是因他而死的,因他而伤的。如今,林子起来了,死者却见不着……

  没拿财政一分钱

  到树木可以砍伐的时候,2001年签订的合同却无法履行了。本来,2001年签订合同时,王晓宁是非常高兴的,典型的“订单林业”嘛。他只需要种树就行了,树种下来,不愁卖,何乐而不为呢?可是,签订协议的那家企业,却因为没上相应的设备,不敢要王晓宁的木材了。

  种好的木材卖不出去,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怎么办?

  王晓宁咬咬牙,决定自己建木材加工厂。

  今年3月,王晓宁建成了一个木材加工厂。一期工程建成了圆木切片场,对木材进行粗加工。王晓宁计划,来年启动二期工程。届时,这里将建成一个产供销一条龙的宁夏上规模、上档次木材加工企业。

  王晓宁介绍,木材加工厂原料不愁来源。因为杨木为人造板的主要原料,宁夏及其周边的“三北防护林”主要树种是杨树。按照国家政策,2007年起“三北防护林”改造工程开始,要求3-5年内改造完成。“三北防护林”在产量及周边地区就有几百万立方的木林,宁夏虽有一些生产其他板的厂,但都是家庭作坊式生产。另外,他的两片林子均已长成,每年可报批砍伐15万棵树。按这样的生产规模,2008年冬天就可还清所有贷款及借款。

  “这片林子,自始至终,我没有拿国家财政一分钱的补助和支援。”王晓宁说。漫步在空气清新的树林里,看着黄河像玉带一样,在林子里穿来绕去,这个头发花白、年仅45岁的男人有着别样的幸福。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