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一位花甲老人的二次创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8日09:34 扬子晚报

  5年前,这里还是绵延成片的农田;到今年底,销售收入将达8亿元,吸纳当地劳动力1500人就业。

  长江润发(宿豫工业园)是实施省委、省政府“南北挂钩、共同发展”战略的一个生动缩影。省委书记李源潮、省长梁保华都曾到工业园区调研考察,对这个南北挂钩兴办的第一个工业园给予充分肯定。

  “欧美的老板坐飞机到中国投资,苏南的企业为什么不到苏北发展?”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2002年6月16—18日。”67岁的张家港长江村党委书记郁全和所说的,是他与宿迁的第一次“约会”。

  当年6月,宿迁市邀请了张家港一批企业家前去考察,长江润发集团董事长郁全和名列其中。这座新兴的城市,给郁全和留下的印象是:“虽说工厂不多,但环境好,漂亮的城市拉开了框架,当地领导和群众也特别热情。”

  首次接触留下好印象,揭开了此后合作的序幕。一个多月后,郁全和带着50多位干部再赴宿迁考察。离宿迁市区最近的宿豫区抢占了先机。8月,他们就和长江润发集团草签了协议,由集团投资2.5亿元开发工业园。

  对此,长江润发集团内部有不同意见:到这么远的地方办厂,想起来也不简单。郁全和的家人对于花甲年龄的他不舍得,也不支持。因为,长江润发集团改制后,郁全和成为最大的股东。如果说钱,他早已拥有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郁全和笑言:“欧美跨国公司的老总乘10多个小时飞机到中国投资,我们苏南的企业,为什么就不能到苏北发展?”

  决策基于对长江村发展现状的分析。长江村中心区不到1平方公里。“长江润发”经过20多年发展,已成为拥有22家子公司的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决定投资苏北的2002年,集团拥有总资产6亿元,销售6.5亿元,原地求发展,空间紧张。

  南北挂钩的大背景,催生了“长江润发”的“精彩位移”。那年,62岁的郁全和开始了从办厂到建设工业园新的创业实践。5年多来,他有超过一半的时间在宿豫度过。开建工业园那年冬天特别冷,厂里安装设备,地基要打几米深。为了防止地基冻结,厂房内燃起了几十只煤球炉,一连几天,郁全和与工人们的眼睛都被煤烟熏出了结膜炎。在当地的协助下,短短4个月,园区实现了“三通一平”。

  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郁全和作了一副对联:扎根淮北大地创新业,争做宿迁合格新市民。本部过来的管理人员开始没有宿舍和食堂,就在一处小商品市场附近租房生活,一租就是两年多。人员不稳定,工作搞不好,郁全和给派出人员发放“远程补贴”。此后,工业园陆续建起了员工食堂和办公楼,配套设施渐渐齐备,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扎根,每月乘着班车回张家港。

  “南北挂钩,合作双赢是最大的动力”

  在当地,长江润发(宿豫)工业园是工业项目的“大哥大”,干部群众对长江村的投资很支持。去年,宿迁市委书记张新实带着各区县负责人前来考察,听说铝型材外销的物流成本很大,当即表示:今后宿迁政府部门基建用铝型材,优先选用长江润发这样的本土产品。宿豫区委书记许步健说,长江润发带动了当地的工业化进程,为长江润发工业园服务,怎么都不为过。

  “当地也不简单!园区内的道路都由各个局包干建设。”郁全和感叹。

  他体会很深:苏南企业投资苏北,利益是纽带,双赢是关键。南北挂钩生命力要长久,必须办成一流的企业。事实上,长江村的产业转移,不是落后产业的搬迁,而是把技术成熟、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转移到宿豫,与这里的成本等优势结合,扩大产能,做大项目。2003年,工业园销售额不到3000万;今年预计销售将达8亿元。华达涂料、鑫宏铝业、金属制品、润发棉纺、耐指纹板等6家企业个个兴旺。

  郁全和像慈父一样,为工业园这个“孩子”奔忙。他粗略统计:5年中,他从张家港往返宿迁180趟。按每趟700公里计算,总行程超过了12万公里。

  郁全和女儿郁霞秋是长江润发集团的总裁,她告诉记者,父亲习惯了早上5点出发,8点前到宿豫。常常是办完事情后,晚上再赶回张家港处理本集团的事务。

  “当年,上海的辐射带动了苏南乡镇企业发展;现在,发达的苏南更应该与苏北共同发展。”

  有人曾认为,郁全和“只有搞农业的本领,没有搞工业的细胞”。郁全和不信服,与上海、苏州、无锡等地的企业横向联合,“借梯上楼、借智生财、借船出海、借腹怀胎”,先后办起了七八家联营企业。1989年,长江村拥有了自办的第一家企业。这家厂以电梯导轨为主产品,而今成为长江村年25亿元销售的第一支柱。

  郁全和说,这也是我钟情苏北的重要原因。没有当年上海的帮助,就没有今天的长江村;现在苏南经济发达了,更应该扶持苏北的发展。

  对5年来的变化,郁全和有着切身的感受。刚考察时,规划中的工业园连汽车都不能进,现在变成了道路纵横、整齐划一的工业园。

  郁全和认为:投资苏北,长江润发没有吃亏。企业就是办在张家港,也有个从小到大的过程。南北挂钩,不仅增强了企业实力,还营造了无形资产。“长江润发不仅在本地能搞好,到苏北照样能壮大,这进一步叫响了长江村的名声”。

  郁全和有两张照片:一张是他24岁当生产队长时在田间忙农活,那时的郁全和显得有点“土”;一张是他64岁时的,西装领带,人很精神。村里人打趣说,郁书记20多岁像60多岁,60岁倒像20多岁。

  这评价令人回味。也许,钟情于创业的人,会永远散发出年轻的活力。本报记者 陆峰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