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5名受助者4人失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8日09:47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本报讯(记者陈黎)去年一名资助人通过市慈善会资助了5名贫困大学生,可只有一名履行了“考试后寄成绩单”的约定,其他4名贫困大学生都“爽约”了。半年没有音信后,最近市慈善会发起的助学活动中,其中一名“爽约”学生的家长却一连打了几个电话诉苦,询问:“去年的资助人还资助我们家孩子不?”一份简单的成绩单,竟成了一份对受资助者的“感恩”考卷。而在这次特殊的“考试”中,没有通过考试的不单单是学生。

  催都催不来考试成绩单

  去年8月市慈善会举办的资助应届贫困大学生的活动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一人资助了5名贫困大学生。他们每人获得5000元的资助款。在市慈善会举办的见面会上,这位女士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他们能将每学期的学习成绩寄到市慈善会,市慈善会再转寄给我,我知道他们在好好学习,我就欣慰了。”

  今年春节期间,市慈善会的工作人员主动和这5名学生家里取得了联系。“让家长转告孩子回电话,寄成绩单。”可是,只有一个家里没电话的女孩子歉意地打来电话,“考试成绩要到开学才能知道,开学后我一定寄来。”开学后,这个女孩子的一封成绩单和一份感谢信寄到了市慈善会。而其余4名受资助的学生不仅没寄来成绩单,甚至没有来一个电话,彻底“爽约”了。

  “我们一直没有跟这名资助人讲,怕她伤心。”市慈善会的工作人员已经快淡忘这件事情的时候,最近的助学活动中,其中一位“爽约”的家长却“热情”地打来好几个电话,“问去年的资助者今年还继续资助否?”

  受资助者应有感恩的心

  一份简单的成绩单竟然成了一份关于“感恩”特殊考卷。深究这次特殊的“考试”,没过关的只有4名贫困大学生吗?

  记者了解到两个细节,一个是资助者刻意和受助者拉开距离,没留自己的电话和地址,而是让市慈善会转寄。这表明了资助者的态度:不求回报,也不愿让双方有其他的压力。另一个细节是市慈善会联系上了家长,让家长转告学生履行约定。没等到的成绩单表明家长最起码是督促不力,或者根本没有督促。或许他们并不认为“寄成绩单”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根源也许并不在学生身上,而要拷问学生父母,做人不论贫富,每个人都应该有颗感恩的心。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