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真情流淌在宁夏女监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8日11:04 民主与法制杂志

  - 呼满红 蒋 萍

  宁夏,全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既有江南水乡的秀丽,又集塞外大漠之雄浑,人称“塞外江南”。而宁夏又是西部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这里,有一所现代化文明监狱,一所年轻而有特色的女子监狱,一所先进警察辈出的令人瞩目的监狱。

  2001年5月28日,宁夏女子监狱成立。女子监狱的成立结束了宁夏男女犯混押的历史。2005年4月,监狱体制改革、布局调整,女子监狱与原未成年犯管教所整合,现有警察163名,其中女警察91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警察150人。

  宁夏女子监狱白手起家,艰苦创业,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成了宁夏第一批部级现代化文明监狱。

  全国优秀监狱长杜秀岚

  提起宁夏女子监狱,不能不提监狱长杜秀岚。

  杜秀岚是宁夏女子监狱首任监狱长。这位有着丰富管教经验的干练的回族女监狱长,一上任就制定了自己明确的发展目标:一定要把宁夏女子监狱建设成一座有特色的现代化文明监狱。

  2001年女监成立伊始,杜秀岚就说:“别人能想到的,我们一定要做到。”围绕女监建设、女警培养、女犯改造,她扎扎实实地干起来。

  针对女犯和未成年犯的改造实际,女监成立的第二年,杜秀岚主持成立了专门为女犯教育而开设的“心语学校”,“用心灵的语言塑造美丽的心灵”。在这里,警官们用微笑播洒法律的阳光,对女犯进行课堂化、系统化、正规化的教育。

  2003年,西北地区第一家女性犯罪研究会在宁夏女监诞生,进一步研究新时期女性罪犯改造的规律,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回族女性犯罪的研究方面,跃居全国前茅。同时,分层次、按类别,组织对少数民族犯、老弱病残犯、顽固危险犯不同群体的专项教育。

  杜秀岚不断研究女监特色,严格、依法、科学、文明管理,在待遇上对女犯放宽,增加女犯和未成年亲属的接见次数,允许女犯和未成年子女共度节假日,加大减刑假释的比例,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突出情感教育,成立了罪犯心理健康指导矫治中心。

  对于那些生活有困难的女犯和未成年犯,她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多次与各个部门沟通、联系。在她的努力下,“社会帮扶女性罪犯和未成年犯基金”创立了,在教育改造中发挥了突出作用,累计发放社会帮教基金7万余元,并为贫困女犯发放了社会帮教捐赠的生活用品,帮助了500多名特困女犯和未成年犯。

  他们的辛苦没有白白付出,短短几年,宁夏女子监狱成绩斐然,女犯监区连续六年“不发生罪犯脱逃案件;不发生罪犯非正常死亡案件;不发生罪犯狱内重特大案件;不发生罪犯狱内重特大生产

安全事故”。2005年,宁夏女子监狱被司法部授予部级现代化监狱;2006年,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而杜秀岚也被评为“全国优秀监狱长”,2006年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

  墙里墙外灿若兰花

  她算不上称职的好母亲,可女儿却自豪地说妈妈是全家人的骄傲;

  她算不上合格的好妻子,可丈夫却深情地说妻子作为一个女人能得100分;

  她是个合格的监狱警察,刚刚获得全区首届“十佳监狱劳教人民警察”的称号,她也是全区唯一一个被推荐出席全国第十七次党代会候选人的监狱人民警察。

  她英姿挺拔,一双和善的眼睛传递出一股温暖的力量。她,就是女子监狱三监区党支部书记、监区长李荔兰。

  她,在犯人眼中是个怎样的警官呢?

  “我们都叫她大李队长。”一个在女子监狱服刑的女犯李青,说起李荔兰就像说自己的姐姐,“她对我们可好了,特别亲切。这么多年,无论遇到什么事,只要一看到李队就像看到了希望。”

  宁夏女子监狱成立前,女犯都在银川监狱。当时,李荔兰是女犯大队的队长。因家庭暴力而杀夫的李青慢慢地说:“刚进来时,我根本都没有活的想法,是李队开导我,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1998年,李青仅仅两岁的儿子和爷爷一起来探监。“儿子很可怜,没妈没爸,穿得破破烂烂,我心都要碎了。李队看到我儿子这样的情况,悄悄塞给儿子几十元钱,她很能体会一个做母亲的心。”面对还有五年的刑期,李青对生活充满希望:“李队常常开导我们,好好服刑,好好改造,家里人都在等你们回家呢。我现在做服装裁剪,几年来,不仅出师还带了几个徒弟,将来出去也能养活自己了。”

  女犯苏春,是女监闻名的抗改分子,入监三年来,无赖耍泼,满嘴脏话,装疯卖傻。李荔兰没有放弃她,而是采用心理学的良性激励办法,对苏春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给予充分肯定。就这样经过多少个夜晚的长谈、多少次耐心的教育,让苏春感受到了温暖,让她走回了正确改造的道路。苏春由衷地说:“李警官,谢谢你,是你让我找回了做人的尊严。”

  就这样,李荔兰用她充满阳光的改造方法融化了女犯们心中的坚冰。李荔兰说:“每当离开一个岗位,大家对我的留念让我特别感动。从一监区调到三监区时,好多犯人都哭着挽留我,虽然她们是犯人,可当你看到她们曾经扭曲的灵魂,在耐心教育下变成自觉自愿去改造的一个新人时,你就会明白,自己人生的价值在哪里。”

  2003年6月,为了提高缝纫裁剪技术,女监决定由李荔兰带领几名警察和部分服刑犯人赴河南新乡女子监狱学习。当李荔兰带队赶到河南时,“非典”突然在全国蔓延。“怎么办,我们请示撤吧。”当有人这样提议时,李荔兰坚决地说:“党委派我们出来学习,没有完成任务怎能当逃兵呢?”在李荔兰的带领下,狱警和服刑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学会了制作服装的全套技术。她们忘我的精神,让河南女监狱长都赞叹:“宁夏女监的狱警是好样的。”

  父母床前不能尽孝,丈夫回家冰锅冷灶,女儿有病不能照料。“我内疚,但不后悔。”李荔兰说,选择了监狱警察这个职业,她深知监狱的安全稳定比什么都重要,她愿意为此奉献一生。

  “你是一个好警官”

  有人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宁夏女子监狱的工作环境:这里很少刮风,一年只刮两次,一次刮半年。还有人说:如果你爱一个人,就让他当监狱警察,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神圣职业;如果你恨一个人,就让他做监狱警察,这是一个没日没夜,危机和琐事伴随一生的工作。

  潘玉科,今年43岁,2001年转业到宁夏未成年犯管教所,成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他所在的分监区关押了104名未成年犯,暴力型犯罪占到了70%,而这里只有三名警察。

  潘玉科起早贪黑,加班加点,不分节假日、双休日,一个一个,有针对性地对未成年犯进行个别教育,每人都制定了一个跟踪动态档案,细心记载未成年犯每一天、每一次的变化。一年里,找未成年犯谈话700余次,记满了七本工作日志。

  哪个未成年犯没人接见,哪个近来身体有病,哪个与家人有隔阂,哪个与他人有矛盾,哪个心里有疙瘩,潘玉科心中都有数。对行为散漫的未成年犯,就从抓一日生活制度规范入手,要求他每天做什么,认真督促检查落实。对情绪不稳定的,就侧重于心理矫治;对缺乏集体意识的,他借鉴部队管理的经验,强化内务管理,组织开展能启发他们的文体活动,树立集体荣誉感。这种个别教育方法,被监狱推广称为“个别教育个案跟踪教育法”。

  未成年犯陈军,没有父亲,对前途悲观失望,劳动长期欠产,软硬不吃,人称“老油条”,是反改造尖子。潘玉科下决心攻下他。看到陈军家境困难,缺衣少穿,缺少关爱,潘玉科想,要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帮助他树立改造的信心。

  潘玉科的爱人没有工作,一家三口,就靠他当监狱警察这点微薄的工资。他自己省吃俭用,主动与陈军结成帮教对子,省出自己的早点钱,每月都给陈军购买生活日用品、买药治病。信心是改造的关键。潘玉科经常找陈军谈话,与他讨论人为什么活着,对陈军进行心理疏导,一点点地深入他的内心,帮助他分析犯罪原因,与他一起制定改造计划,从思想上、生活上,处处帮助他、关心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陈军从反改造尖子,变成了改造积极分子。

  今年7月,未成年犯马刚来求潘玉科:“我还差两个月的分,你关照一下,我出去后一定答谢你。”潘玉科严肃地告诫他:“我理解你想早点出监的心情,但用这种不光彩的手段,来达到美好的愿望,是对我的侮辱,也是对国家法律的亵渎。如果我不坚守制度,我良心能安吗?自由是干出来的,不是要出来的。”一席话,说得马刚面红耳赤,让他真正看到了一个监狱警察的刚正不阿。从此马刚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哪有脏活、累活,哪里就有他,服刑期满出监后,马刚给潘玉科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你是一个好警官,我打心眼里佩服你。”

  潘玉科是一个“工作狂”。他每天早晨7点钟就来到监区,到监舍巡查,安排一天的工作,晚上收监完毕,一切安排妥当了,才最后一个离开单位。逢年过节,他家的年夜饭,冷了热,热了再冷,妻子心疼地抱怨。可潘玉科知道,越是过节,未成年犯的情绪越容易产生波动,安排不好,他放心不下。

  (文中服刑人员均为化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