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记者探访精神病房 患者阻止拍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0日09:03 贵州都市报
绿树掩映,花香沁人。省二医精神科二病房坐落在医院深处,没有想象中那种恐怖的气息,相反显得十分静谧。 10月4日上午10点半,医院领导将记者领进了精神病房。 活动室在病房的中间,两边都是铁门。40名精神病人集中在活动室里,有人坐在椅子上看电视,有人趴在桌子上沉沉入睡,还有人在空地上绕着圈走来走去——这是他们常有的运动方式。 见陌生人进来,几个病人抬眼望了望,没有吭声。 进病房前,护士特意提醒记者,不能携带打火机及硬物。在精神病房,这些东西可能成为个别病人自残或伤人的“武器”。 平日里,除了休息和接受治疗,大多时间,病人们是在活动室里度过的,但他们之间却鲜有交流,各自干着自己的事,因此活动室里很安静。 见几名病人看电视看得很入神,记者悄悄拿起相机,从背后拍了一张照片。不想闪光灯惊动了他们。 “这是违法的,侵犯我们的肖像权!”立即有病人向护士“抗议”。随即,一个病人走到记者面前,坚持要记者交出相机,“你要把照片删了,不然我们不答应。” 病房里立即“躁动”起来,几名病人围着记者,嘴里嚷嚷着。 这时,护士把带头的一个病人喊了过去,向他作了一番解释。 随后,他再次走到记者面前,满脸堆笑,并主动伸出双手和记者握手,连称“误会”。 他叫肖晓(化名)。从小父母离异,养成了极端孤僻的性格。 10多年前,肖晓突然精神失常,而且一发病就虐待母亲。 这次,已是肖晓第9次入住精神病房。 “每个精神病人都是一部血泪史。”在和记者交流时,肖晓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他的表达很清晰,有很强的倾诉欲望,但脸上的表情一直很淡漠,当谈到自己“不光彩”的一面时,他总是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 “这就是病人的心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护士杨敏告诉记者,正是因为如此,病人更渴望得到关爱,也很容易“受伤”并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做出极端的举动来。 陪儿子住院的老人 在活动室里,记者注意到一个沉默寡言的老人。尽管头发花白、体形瘦削,但眼神却显得坚定从容。 他叫老王,陪同25岁的儿子入住精神病房已经半个月了。 老王来自毕节农村,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为了让儿子“飞”出穷山沟,多年来,老王节衣缩食,坚持供儿子念书。 还好,儿子没有让他失望,成了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 日子很艰苦,但老王满怀希望,“等儿子毕业后就好了”。 然而令老王没想到的是,他等来的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毕业前夕,因相恋很久的女友突然离去,老王的儿子受不了打击,精神一下子崩溃了。 回到家后,儿子常常一个人坐着不言不语,老王欲哭无泪,“儿子可是家里唯一的希望啊。” 最后,老王卖掉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带着儿子住进了省二医。“一定要陪着儿子,把他的病治好。” 在病房里,老王每天和儿子同吃一份饭,同睡一张床。天气好的时候,经医生同意,他还要带着儿子在医院里散散步。 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目前,儿子的病情已经大有好转,这让老王很欣慰。 有父亲陪着,老王的儿子也让其他病人十分羡慕。 在活动室里吃过午饭,病人们都各自回病房午休。一位年轻人坐在床头喃喃自语:“家里人好久没来看望我了。” “小伙子,你现在最主要的任务是治病,别想那么多。”老王来到他身边语重心长地开导说。 精神科主任贾良春告诉记者,精神病人给家人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日子久了,有些家属可能会变得麻木,对病人也不那么关心了。“但实际上,亲情的关怀对于病人病情的恢复很重要。” 劝服“耍赖”病人 下午4点半,一个病人突然爬上活动室里的桌子,直挺挺地躺在上面。护士赶紧走过去。 “你怎么了?有什么事,告诉我?” 可任凭护士怎么劝说,他就是一言不发。无奈之下,护士只好请来值班医生张琳。 这时,其他病人也赶过来劝说,并帮着把病人从桌子上拉起来。 这个病人是个孤儿,从小父母双亡,是叔叔将他抚养成人的。不久前,在上班的过程中,他的行为突然变得很怪异。 10月2日,叔叔将他送进了医院,但他的情绪一直很不稳定,有时竟在病房过道上长跪不起。 病人“耍赖”时,正是医生特别需要耐心的时候。 在这特殊的环境里,发病期的病人要么不知疲倦、不知进食、甚至冲动伤人;要么垂头丧气、不语不动、甚至出现自杀行为。面对这群特殊的病人,医务人员给予他们的是无尽关爱和温暖,但危险也随时可能发生。 去年,一个病人在病房里发病,突然变得狂躁不安,张琳走进去想给他做治疗,没想到,病人随手操起床头的一个杯子,向她砸了过来,幸好张琳反应快,躲过一劫。 不过,护士杨莉云就没那么幸运了。 几年前,一个发病的病人突然猛砸病房的玻璃窗,想跳窗出走。杨莉云发现后上前劝阻,病人却突然转过头,在她的左臂上狠狠咬了一口。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