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艰难的“回归”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0日09:03 贵州都市报
艰难的“回归”路 晚餐吃得很早,也比较清淡。开餐的时候,病人们挨个排队,秩序井然。 “你还不去领饭吃啊?”经过一天的相处,有些病人和记者熟识起来,看到记者坐在一边,还跑过来打招呼。 他们中,大多数人性格温和,和他们交流起来,丝毫感觉不到他们有何异样。 入夜,昏黄的灯光下,60岁的老谢躺在病床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含糊不清地哼着歌。 老谢住进精神科病房已经10多年了,当初,是单位派人将他送进医院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老谢的病情得到了控制,但单位再也没将他接回去,只是替他支付了医疗费。于是,老谢就在病房里“扎根”了。 如今的老谢,常常一个人坐着发呆,也不理睬别人。 “在这里,虽然有医务人员的精心护理,但长期脱离社会,对患者的病情是有害无益的。”提起老谢,贾良春显得忧心忡忡。 贾良春说,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当病人的病情得到治愈后,能及时回归社会,过正常人的生活。但事实上,不少病人的“回归”之路非常艰难。歧视和拒绝是他们难以逾越的一道障碍。 “其实,只要经过系统、科学的治疗后,他们中大部分人是完全可以胜任日常工作的。”贾良春说,“很多患者原本就很自卑,可当他们想回归社会时,往往又遭到了拒绝甚至歧视,这对他们来说很不公平。” 在病房里,不乏因被亲人和单位抛弃而病情不断加重的病人。 “精神病患者其实都很脆弱,他们更希望得到关爱。”精神科医生张琳告诉记者,“有些家属将病人送进来后,甚至连联系电话都不愿意留下,更别说定期前来探望了。” 贫困背后的悲剧 2006年4月22日下午,贵阳市花溪区某村发生一起惨案。 在短短10多分钟内,51岁的村民杨成学(化名)手提镰刀,连杀5人,其中包括两名儿童。 此前,杨成学就因“精神有点问题”,经省二医确诊为精神分裂症,但由于家庭贫困,家人一直没能将他送进医院里治疗。 “如果能及时将他送进医院接受治疗,这起悲剧原本可以避免。”谈起这起山村凶案,贾良春颇为感慨。 “大部分精神病患者经过治疗,病情是能得到控制的,但遗憾的是,他们中不少人因经济困难,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贾良春说,如果让这些精神病患者长期滞留在社会上,任其“自生自灭”,将产生极大的安全隐患。 相反,有些患者家属为了不让亲人“惹事”采取极其粗暴的强制措施,这同样让人感到痛心。 一名病人的遭遇至今让贾良春无法释怀。 10多年前,这名病人因为工作原因精神失常了。随后,他被送进省二医救治。刚开始,单位一直为他的治疗“埋单”,可是几年后,单位垮了,病人自此失去了经济来源,家人不得不将其接回家。 但这名病人回家后便经常发病,家人和邻居常常无端遭到他的殴打。 无奈之下,家人将他锁进了一间小房子里,至今已整整4年。 贾良春称这种做法为“避锁”行为。“这样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病人对社会和他人的伤害,但剥夺了病人作为一个人的基本权利,也对病人的病情很不利,甚至可能使病人的寿命大为缩短。” 作为长期从事精神病治疗的专家,贾良春深知,这种现象并不少见,尤其在贫困的农村。 “如果能让贫困的精神病患者接受免费治疗,将把他们对社会和他人的危害降到最低程度,这样,患者的权利也能得到很好的尊重。”贾良春说。令人欣喜的是,国家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试点,对贫困精神病患者实行医疗救助,我省都匀市和贵阳市南明区均被选为试点。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