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父母欲让大儿子捐肾救治弟弟遭医院否决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6日10:44 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父母曾有心让大儿子捐肾拯救二儿子 2008年1月10日,太原市许东村一处民房内,患尿毒症的陈喜明和父母、哥哥租住在这儿。记者进门采访时,陈喜明正躺在床上,满面愁容的父母坐在床的一角,哥哥陈喜良时而大叫、时而哼着不着调的曲子自娱自乐。 陈喜良痴呆,法律上没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父母曾有心让大儿子捐肾拯救二儿子,可亲情却撞上了法律:陈喜良不能捐献肾脏。 用哥哥的一个肾救弟弟的一条命,这样的亲情故事,曾无数次在我们身边上演。然而,这样的真情,在陈家,却无法复制。 无奈,坚强的妈妈决定,捐肾救子。 灾难降临 陈喜明患上尿毒症 25岁的陈喜明是黎城县西仵村人。2005年山西职工医学院毕业后留在太原,供职于一家医药公司。 2007年元旦,世人同庆的佳节,却成了陈家人不幸的开始。 前一天,陈喜明已约了同学,到南宫广场共度新年。可是,一大早起床,他忽然觉得全身乏力,额头发烧。 陈喜明以为是普通感冒,没太在意,“开了点药,打了点滴”,休息3天后,陈喜明回到单位上班。坐到办公室,刚打开电脑,他的眼前突然一黑,整个世界顿时模糊。稍休息一下,情况好了些,陈喜明赶紧给老家的父母打了个电话。 听说儿子生病,母亲桑玉平立即赶到太原。 2007年1月10日,陈喜明在母亲桑玉平的陪同下,先后到山西省眼科医院、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检查。“表面看,是眼底出血,但根本的原因,是双肾萎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尿毒症,治疗的最好办法是换肾……”看完化验单,医生把桑玉平叫到了一边。“妈,咱回家吧,没医生说得那么严重。”得知自己病情的陈喜明故作轻松地劝母亲。他知道,医生说的换肾需要20多万元费用,之后的药品维持每年至少得几万元,他的家庭,根本负担不起。 桑玉平明白儿子的想法,坚持让儿子住进了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 治疗3个月,家中仅有的积蓄花完了。为了省钱,从2007年4月,陈喜明出院,和父母在太原许东租下一间小房子,靠做腹膜透析维持生命,每天医药费180多元。 陈喜明父母是地道的农民,一家人用8年时间,才在村里盖起5间新房。2001年,从银行贷款3万元买来的农用车,是家中最值钱的东西。“但为了给儿子治病,农用车卖了,房子也得卖。”父亲陈联生说。 2007年8月14日,透析的钱再也拿不出来了,陈喜明暂时放弃了在太原的治疗,回到老家。 亦喜亦悲 哥哥的肾与弟弟不匹配 要治好陈喜明的尿毒症,最好的办法是换肾。可肾源在哪儿?陈家人一筹莫展。 2007年5月的一天,陈联生收拾年前捡来的废铁,准备换点钱。偶然,和收购废铁的男子说起了家中的不幸,一点希望瞬间出现——“不瞒你说,我有个办法,但你千万别骂我。”男子说。“你家喜良不是痴呆吗?兄弟们的器官一般配型吻合,又省钱,你不如把喜良的割了,给喜明移植。”男子的话,还是止不住让陈联生怒火燃烧。但考虑到对方也是好心,他忍一忍,勉强说了声“谢谢”,转身回屋。 正是这个主意,让陈联生夫妇陷入了痛苦的抉择。 陈喜良,27岁。在出生4个月后的一天,突发高烧,全身颤抖。陈联生带他去村医处看病,医生一测体温,竟超过了40度,赶快打青霉素退烧。几天后,烧退了,可陈联生发现,从那时起,喜良不会笑了,也没有了普通孩子的机灵劲儿。夫妇俩带孩子去大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脑中枢神经被破坏,陈喜良就此变成了痴呆儿。“6岁以前,吃东西都不会咬,得大人把食物嚼碎喂到他嘴里。这样一个儿子,我们怎么忍心再割掉他一个肾?”然而,看着小儿子病情一天天恶化,陈联生夫妇反复思量一个多月,最终还是作出了决定:让陈喜良割肾救弟。“割掉一个肾,也不会影响什么,更不会危及生命。”桑玉平自己安慰自己,那段时间,她心乱如麻,一次次放弃决定,又一次次在内心挣扎着寻找说服自己的理由。 接下来,陈联生夫妇带着陈喜良到西仵乡卫生院做了血液检测。 血型结果很快出来了——陈喜良是AB型血,陈喜明是A型血。乡卫生院的医生说,血型不符,根本不能进行肾脏移植。 医生的话一度让桑玉平如释重负,但,随之而来的,是几近绝望——“我为大儿子庆幸,可是二儿子怎么办?”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