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大飞机之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3日18:25 央视《东方时空》

  八亿条裤子换一架飞机

  2008年,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将比以往更加繁忙,它将迎接有史以来最大的旅客流量和最多的起降航班。

  中国航空工业一个孕育了40年的梦想,同样也要在今年起飞。

  2007年3月,中国政府对外宣布:大飞机项目正式立项,并投以500到600亿巨资予以支持。在这个雄心勃勃的国家计划中,未来二十年内,中国将制造出和波音空客相媲美的大飞机。关于这个志向,事实上,中国航空人早在40年前就已经立下并且开始努力执行,不料却中途搁浅。而今,这个志向,再一次被轰轰烈烈地宣布启动。一个以市场化、国际化方式进行运作的大飞机项目公司,再过不久就要挂牌成立。中国的大飞机就要踏上征程。

  “大飞机”,指的是拥有150座以上,或起飞重量超过100吨的飞机,它的投资以十亿为单位,它的开发以十年为阶段,它的市场却每天风云变幻。任何想涉足这个领域的国家,都将面临巨大风险。波音公司研发波音747机型,前后投入资金达到波音公司总资产的三倍,空中客车公司研制的新机型空客A380,已经亏损十几亿欧元,业内人士都说,每一次大飞机的投入都是一场豪华的赌注。而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要也加入这个行列?

  黄毓敏,中航一集团研究员,一直致力于国际民用航空市场的研究。

  黄毓敏(演示幻灯片):为什么这些发达国家都争相地要发展大飞机。这是美国,蓝条代表出口,红条是进口,可以看到在有些年份出口是进口的两倍,所以说航空工业为美国创造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对于大飞机的需求,中国已经位居世界第二。这种巨大的需求为美国和欧洲的飞机制造业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而我们仍然要用八亿条裤子来交换一架飞机。

  成功的“运十”,遗憾的“运十”

  我们的大飞机什么时候才能起飞呢?其实早在28年前,我们自己制造的大飞机已经飞上了蓝天,它就是著名的运十,是中国的第一架、也是唯一的一架大飞机。运十为中国的大飞机制造创建了辉煌的起点,但遗憾的是,它却没能飞向属于它的民航市场。

  运十,它拥有170个座位,是一架相当于波音707机型的大型客机。如今,它被安放在上海飞机制造厂,已经停飞二十三年。

  运十飞机从1980年首飞到1984年,共飞行了130多次起落、170多个飞行小时。先后从上海飞抵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等国内主要城市,并七次沿“死亡航线”飞抵拉萨。

  运十飞机的成功飞行,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波音公司副总裁在《航空周刊》上说:这个飞机,它不是波音707的翻版。英国《简氏飞机年鉴》说:设计运十显示了中国工业具备了发展这种飞机类型的能力。日本《航空情报》评价说:这种大型飞机本身就汇集了中国的航空技术,有必要做高度评价。然而,运十此后的道路却没有象它的出生那样,深受宠幸。民航总局分别在1981年和1982年向国家递交报告,表示不接受运十加入国内航空市场。

  郑作棣,原航空工业部民机局副局长、飞豹副总设计师、曾任运十工程设计组组长。

  郑作棣:我还是心情比较平静的,拿现在的心情来讲,顾客他是上帝啊,你不能因为他不买你的东西,你就批判他,我们网上有些文章老是批判民航说他是白眼狼,因为不买国产的东西,我们说国产的东西如果比外国货好,他不会不买你的,总是你比人家有什么差的地方。

  民航总局拒绝接受运十飞机的主要原因是关键技术尚有待完善,其中之一就是它的材料抗疲劳能力达不到要求,也就是说,在飞行一定时间后,飞机存在空中解体的可能性。

  郑作棣:我们航空工业的任务特别是民机制造业的任务是给他提供好的飞机,而不是一个很凑合的东西,拼命叫人家用,如果他真的接受这个飞机,而且哪一天这个飞机摔了,我们就更不好办了,所以我认为对民航这个态度应该实事求是肯定,而且我很佩服,他在当时情况能敢写这么一篇文章也是不容易的。

  1970年,以运十飞机立项为标志,我国民用航空事业开始起步。几乎与此同时:美国波音公司推出747双层客机;英国宇航与飞行器公司,也就是空中客车公司的前身之一,推出了协和客机,速度高达音速的两倍。这两种不同机型问世,代表着世界民用航空工业进入了激烈竞争的时代。

  同一年代,中美建交,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同时带来了10架波音707飞机的合同。

  当1980年,中国运十首飞上天时,已经开放的中国民航市场,能够方便地买到更加省油和先进的波音737飞机。而且,当时民航总局判断未来十年内几乎不需要新增大型飞机,虽然不久后这个判断就被推翻,但民航坚持认为:即使运十的技术问题得到解决,它的经济性也不符合民航旅客运输要求。

  郑作棣:设计飞机的人原来都是搞军机的,为运十飞机定指标的人,因为他原来也是个解放军,他也是从专门用途这个角度来设计这个飞机,他一开始没有说你这个飞机将来是中国民航要用的,是拉旅客的,他不是这个要求。

  运十,是一款专为领导人出访而设计的专机机型,它设计的重要指标是:外表美观、航程要长、能够不加油从北京直飞欧洲。但这样的设计人均耗油量大,运营效率低。

  郑作棣:本来是为周总理出国专机设计的,我现在平静地想一下的话,实际上我们这个设计人员里,思想上是有一点不够周到的地方,新的飞机怎么可能让总理第一个坐,去用呢,所以一般都应该,经过多少次考验以后再用,而且真的变成总理专机呢,一共中国能够买几架呢,有几个总理能出国,到阿尔巴尼亚去,所以他这种飞机的销路不会很大,这是必然的。

  1985年,持续了15年的运十研制项目到此中止,运十飞机从此离开蓝天。中国民用飞机市场重又被国外垄断。

  黄毓敏(幻灯演示):这个蓝色的是波音飞机,可以看出来在70年代,空客公司只能说勉强地挤上了这个舞台,排在第三位,这时候麦道公司排在了第二位,波音公司是第一位。可是你看,到96年这个年份波音公司把麦道公司并购了,这时候就是波音和空客我们管它叫双寡头垄断。当然以后我们也期待着我们中国的飞机,比如说到2030年,2040年在这里可以看到我们中国的飞机能够占有一席之地。

  与麦道合作

  以今天的目光来看,运十的停飞,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有市场意识问题。就在我们对市场规律还没有认识的时候,市场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在运十从试飞到停飞的短短几年里,中国民用航空市场已经开始蓬勃发展,飞机的数量从几十架激增到几百架,面对天空中越来越多的进口飞机,中国航空人艰难思索着:如何才能有我们的一席之地。是在运十机型上继续研发,还是改弦更张,从头来过。正当民用航空工业一筹莫展时,美国麦道公司来到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飞机制造商,麦道公司为了打破波音公司在中国民用航空市场的垄断,做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他们提出可以在中国合作组装当时的主流机型,麦道82大型客机。这在航空工业内部引起了强烈的争论,是合作还是自己干,这将决定中国未来民机发展的20年道路?

  郑作棣:大量的劳动力,要么就散掉,专家有理论,说队伍不能散,那么他能够找到伙伴,工人阶级能得到锻炼,而且可以引进新的技术,引进很多管理体系,它这个水平的确是高了,比我们运十水平要高一档次,所以从上海飞机工厂的角度看,它是赞成这事情。设计队伍是不愿意。设计队伍里有工程师,联名写信向中国请求,意思不同意引进麦道,认为我运十已经设计得很好了。你这么嫌运十不好,我再努力设计,你应该给我这个机会,让我自己能够活下来,所以他不同意引进,认为麦道的技术从设计队伍角度讲,我如果设计也不见得设计不出他这个,所以设计队伍是强烈地反对。

  经过艰难的论证后,1985年4月,上海飞机制造厂和美国麦道公司正式签订合同,组装25架麦道82飞机。

  郑作棣:现在分析说是麦道公司它的阴谋,为了扼杀你中国的民族航空工业,所以故意把麦道飞机进口给你,叫你运十死了,那么我就讲从时间的发展来看,我们自己死在前面,人家是乘虚而入,如果我们运十我们坚持搞下去,就不一定很多人都主张引进麦道了。

  但是,这个决定和以往一样,没有考虑到市场用户,也就是民航总局的意见。对于民航来说,购进麦道飞机,需要重新建设一系列后勤保障措施,这就意味着民航要承担更大的成本。

  郑作棣: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之下,民航克服了很多困难,买了二十五架麦道飞机,这个是麦道飞机能够组装,这个项目能够成立的很重要的原因。

  在这次国际合作当中,中方负责飞机的最后总装,这相对于飞机设计和零部件制造,技术含量并不高。但正是这次合作,让我们掌握了现代化的总装技术和规范的管理流程,为今后的大飞机制造打下了基础。中国的大飞机之路此时开始走向了国际合作化。

  两年后,25架麦道82订单就要结束,下一步国际合作的重点是要取得制造技术上的突破,要争取到飞机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但是和谁合作才能更有未来?这又是一个摆在航空人面前的艰难选择。这个时候,代表市场一方的中国民航总局再次提出建议:与波音公司合作,这样民航运营起来成本更低,更经济。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