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男性气概的百年变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2日09:33 南方人物周刊

  1978年后,新的两性形象的塑造,主要不是来自官方意识形态,而是来自商业(广告)、现代传媒和娱乐工业

  程东金

  由贵族流入民间

  由于那部著名的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海难对许多中国人来说并不显陌生。其实,那场灾难除了是个爱情故事,还是一个男性气概的故事。在1912年4月15日那个冰冷的北大西洋寒夜中,百分之七十四的女性乘客逃生,而百分之八十的男性乘客,则丧了命。

  原因很简单,因为男人们奉行了一个原则,“妇女和儿童先走”。

  上世纪三十年代,一些获救的妇女组织起来,在华盛顿建起一座纪念碑,以纪念那些“勇敢的男人”。但据说,这个墓地现在差不多已经被人遗忘了,每年的4月15日,不再有妇女拿着鲜花过来祭扫那些长眠海底的骑士们。

  现在,甚至连勇敢男人这个观念,都会让女人们感到紧张——她们不再接受其中所蕴含的女人需要特别保护的信息,她们也不再认为,有些品质是专属于男性的。

  男性气概就是这样,走过了自己的一百年。在西方,也在中国。

  区别可能在于,中国这个古来有之的男权社会,并不曾发展出一套鲜明的男性气概,相反,倒是关于女性角色的界定,史不绝书。最著名的,也许要属汉代才女班昭写下的《女戒》,“三从四德”就是从这里开篇的。中国女性,由自己智识上最杰出的代表亲自系上紧身衣,着实耐人寻味。

  西方社会里的男性气概,最粗略地讲,至迟到中世纪,就已经和骑士精神产生了直接关系,强调特权、责任、担当,对弱者的尊重和保护(尤其是女性)。到了18、19世纪,主要在英国,男性气概开始摆脱传统贵族社会的属性,逐渐布尔乔亚化,汇入现代商业社会的主流。它的塑造,既发生在社会、经济、政治这样的公共领域,也在两性关系、家庭婚姻这样的私领域。

  这一现代色彩的男性气概和它的镜像女性气质不可分离。泰坦尼克号上发生的一幕,就是两者关系的十足写照。而一个略显含混的名称,“维多利亚价值观”也常被用来形容这一关系。这是一个刻板的谱系:男性刚强进取,女性软弱顺从。

  第二代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曾下诊断:我们文化的主要不幸就是男性气概的过分张扬。自然,它遭遇了反动——等到女性主义全面兴起,西方社会关于男性和女性形象的期待,就不再整齐划一了。

  中国缺乏一个类似的历史演变。传统文化所强调的阴与阳的和谐更多停留在宇宙观的层次上,而现实生活中,盛行的依然是男尊女卑。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