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婚后的日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7日09:59 《小康》杂志

  婚后的日子

  两人的新家安在了矿招待所一间八九平米的客房内。全部家当就是朱俊芳用150元钱买来的写字台和饭桌,还有工友们送来的锅碗瓢盆。

  朱俊芳拿出皱巴巴的30元钱给李萍买衣服。李萍用带着丈夫汗味儿的钱,给丈夫和自己各买了一件短袖衬衫。

  婚后,笑容占据了朱俊芳原本苦涩灰暗的脸庞。他与在矿职工子弟学校当音乐教师的妻子一同上班,下班后,妻子做好了热菜热饭,他回报妻子的主要方式就是憨笑。

  第二年,朱俊芳欢天喜地地抱上了儿子朱强。

  煤井事故多,为了让丈夫好好休息,集中精力工作,李萍独自承担了照看儿子和打理家务的重担。因房子狭小,她就常常把儿子带到外面,特别是在盛夏的中午。朱俊芳也不辜负妻子,连年被评为矿先进工作者,每个月,他都比其他普通农民矿工多挣两三百元。

  结婚10周年,朱俊芳和李萍终于筹措了一万一千块钱,买了一套52平方米的两居室。接着,好事儿成串儿:朱家被评为矿、集团“五好家庭”;李萍不仅被评为“五好家属”,还被中国煤矿地质工会等四单位评为“中国煤矿女工家属安全工作先进个人”,多次参加全国表彰大会,并作为矿工家属代表在焦作市的各个矿和7个县作巡回演讲报告,上海东方卫视台还专门约他们全家去做节目。

  2001年,冯营矿宣布破产,许多矿友失业了,但因为工作表现突出,朱俊芳被安排到九里山煤矿。

  2003年,朱家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买的130多平米的房子里。

  患重病的儿子

  “如果朱强没有病,这个家庭应该是很幸福的,”朱俊芳的工友告诉记者:“2003年朱强考入焦作大学学习计算机。2005年他感觉身体不适,差半年就要毕业时,挺不住了”。

  李萍低声说,朱强得的是肾病综合症,现在,只剩一个肾了。

  在朝阳的那间房里,一个浓眉大眼的小伙子正躺在床上,他盖着厚厚的棉被。见记者进来,便吃力地坐起来,很有礼貌地打了招呼。他就是朱强。

  几年来,朱强的医药费已经高达30多万元。朱俊芳是合同制矿工,每月的全部收入不足1000元,李萍每月1000多元。为了筹集医药费,除了求借,就是连续卖房。他们先卖了130多平米的房子,搬进了90多平米的房子;接着又卖了90多平米的房子,搬进了现在的40多平米的房子。

  回忆刚搬出130平米房子的情景,李萍语调低沉:“为了给儿子看病,我家卖房子;人家为了给儿子结婚,买我家的房子!”

  “现在,朱强必须换肾,李萍已经作出决定要捐肾,可手术费还需要10多万元,借不到钱,只能再卖房子。”朱俊芳告诉记者。

  “孩子得病,对老朱和我打击都很大,有一段时间,我们几乎都崩溃了。现在,只能慢慢往前走,期盼奇迹发生,”李萍说:“孩子没有大病保险,医药费难以承受啊,哪怕国家承担一半也好啊,我们都盼望着大病医疗保险,郑州普及了,焦作也该快了吧!”

  朱强曾问妈妈:“我能活到有大病医疗保险那一天吗?”

  离开朱家时,李萍告诉记者,对于这桩奇特的婚姻,连她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这么多年过去了,你怎么看待当初自己的选择哪?”记者问李萍。

  “以前不觉得很伤心,现在孩子有病,有时后悔,寒心,上天怎能这样安排呢?尤其是孩子病情严重,更伤心后悔。如果重新过一回,我不会那么做。起码要慎重一些,奋斗一下事业,绝不会稀里糊涂就嫁了,”李萍说:“不是他姥爷把我打出来,怎么可能有这事儿,当时太单纯,傻呼呼的,没有考虑任何东西,这可能是天意也就是缘分吧。”

  这时,朱俊芳偷偷笑了起来,他对李萍说:“我认为当年你爸打你打对了。”

  再见“第一大媒婆”

  春节前几天,记者特意来到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深处的《中国妇女》杂志社,在二楼找到了鹊桥栏目的编辑王秀琴。

  回忆起第一则征婚启事诞生的前前后后,她难抑兴奋之情。“当时,《中国妇女》杂志来了很多请求登载征婚启事帮助找媳妇的信件。杂志社一时觉着挺为难的,毕竟过去没干过。可我们一想,刊登征婚启事也是好事儿呀,《中国妇女》杂志,就应该为民办实事儿。经当时的总编郭楠柠拍板,朱俊芳的征婚启事就第一个刊登出来了。”

  朱俊芳是工人征婚的成功案例,王编辑说,还有农民,以及知识分子征婚的成功案例。一个妇女,为女儿的大学同学征婚。成功后,她想,女儿的个人条件更好,还独身呢。就又找杂志征婚,结果,也找到了如意郎君。还有女儿为妈妈征婚的,也有一条征婚启事,喜结两连理的。有一个残疾人征婚后成功了,另外的残疾人,通过他的富余信件,也找到了意中人。

  “2001年前后,鹊桥栏目停办了,在17年中,共为1万多人刊登了征婚启事,”王编辑说:“杂志社同行戏称我为中国第一大媒婆呢。”

  总结停办的因由,王编辑告诉记者,过去的征婚方式,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年轻人了,尤其是现在的婚介市场服务也多了,《中国妇女》杂志已经开了历史先河,完成了历史使命。

  比较当时与现在的年轻人,王编辑说,那时人们的思想还很封建很保守,来征婚的都羞羞答答,不好意思。而且开始男的多,女的少;现在的年轻人还有什么怕的吗?他们的婚姻大多用不着别人帮忙,什么网恋啊,途径多得很呀。而婚姻的目的也不同:过去主要就是过日子;现在更是为了爱。行就过,不行就离,够痛快的。

  “十几年以前,郭楠柠总编退休了,”王编辑还说:“我也即将退休,自从1980年《中国妇女》杂志复刊算起,我已经在《中国妇女》杂志工作了27年。”

  王编辑把手中的《中国妇女》杂志翻回到24年前刊登朱俊芳征婚启事的那一页,记者看见,那时的朱俊芳还有些英气,只是杂志的纸张已经泛黄,亦如朱俊芳的面容,毕竟历史已经过了四分之一个世纪。

[上一页] [1] [2]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