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几代同堂,一朵带刺的玫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0日11:39 《法律与生活》杂志

  本刊记者/李云虹

  “几代同堂”在现实生活中,如同一朵带刺的玫瑰,在家庭生活中演绎着各不相同的悲喜剧。

  几代同堂,在我国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习惯,自古传下来的几代同堂少则三代,多则五代,形成一个大家庭,有的还演化为一个大家族。

  现如今,这种构架日益发生着变化。

  一份关于老年人与子女之间关系的调查显示:亲情关系正在变得日渐淡漠。在接受调查的228位老人中,与儿女分开居住的有167人,占了73%。在“两代人住在一起是否和谐”的问题上,有134人选择了“不和谐”,占了59%。

  因“爱”而对簿公堂

  想当年父母心疼子女就像子女心疼自己的孩子一样:为了筹集学费四处求人;为了子女的头疼脑热彻夜不眠;为了子女今后的出人头地几十年艰苦朴素……如今,父母岁数大了,从老家投奔城市的子女而来,在同一屋檐下,一起生活。

  在这种类型的家庭关系中,子女一方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2008年春节前,记者来到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苑的李先生和张女士的“家”中。正值春节前夕,各家都忙活着置办年货,而在老人的家中却感觉不到一丝过节的喜庆气氛。

  150余平方米的房子被垃圾堆满了,凌乱而无序的摆设让人无处下脚。空的月饼盒以及纸箱子肆意散落在客厅内,就连老人养的白色小狗也早已变成了灰色。

  见到记者,李先生第一句话就是:“我和老伴放弃了老家黑龙江的优厚生活,来到北京照顾产后的女儿,本以为会平安祥和地度过晚年,却未想到闹得与女婿大打出手,如今与女儿一家不再相见,落得我们浑身是病。”

  1993年,他们的女儿顺利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后又在中央财经大学攻读硕士,如今在某银行工作。“2004 年4月,她婚后准备生孩子,打电话让我来京照顾她。”张女士说,“女儿怀孕后有一次打来电话,问我们干什么呢,我老伴回答她说,正在吃饺子,结果电话那边突然没声音了,不久,传来了女儿哭泣的声音,女儿在电话中告诉我,‘我饿,孟×( 女婿)老让我吃饼干,我想吃妈妈包的饺子……”

  经过权衡,老两口将老家的房屋出租,一同来京生活。“在我照顾女儿期间,女儿、女婿曾经许下诺言,他们以后为我们养老,发展好了再买一间房给我们住。”

  而在李先生印象中,初来京的一段时间也是很幸福的,“女儿工作不错,女婿更是出色”。据他介绍,女婿孟某是北大哲学博士,目前在某高校人文学院当副教授。

  照看小外孙,张女士“简直无微不至”。每天下午,张女士都要背着外孙在楼道内溜达,直到外孙入睡。看着小外孙一天天长大,一家人相处得也算其乐融融。

  老两口回忆说,当外孙3岁该上幼儿园时,女儿、女婿的态度有了些转变。“他们曾口头说过,要我们离开这个家,我们只当是一时气话。”

  转折发生在外孙上幼儿园的一个月后的2007年4月4日。“当天晚上,女婿下班后突然对我们说,这间房子已经出租,并告诉我们不得占用。”张女士说,听了女婿的话,她非常吃惊。“我拉着他到门外走廊,跟他讲我是怎样背着外孙哄他睡觉。没想到女儿竟和女婿一起出言不逊,而且还先动手打我,我一怒之下,和他们两个扭打在一起。”

  当时,3个人在走廊里扭打近10分钟。张女士事后被医院诊断为“多处软组织损伤”。张女士说,从那以后,女儿一家3口就搬了出去,自此就再没回来住过。

  “我至今也想不明白,女儿、女婿的态度为何产生了180度大转变。”张女士说,她还念着女儿,曾打电话、写信甚至到单位找,都没能和女儿取得对话。她表示,虽然老家已难回,但她和老伴可以离开。“离开之前,希望女儿给我们一个说法,我不明白他们的态度为什么就变了?”

  令老人颇感意外的是,女儿的避而不见,最终演化成为了一纸诉状:由于家庭矛盾,老人来京与女儿一家合住两年半后,女儿一家外出租房住。经居委会等多方调解无效后,女儿一纸诉状将两位老人告到朝阳区人民法院,要求他们腾房。

  2008年2月15日上午10点,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奥运村法庭内,他们与女儿的官司正式开审。

  庭审当天,李先生的女婿孟某很早就出现在了法庭,面带愁容。张女士一进入法庭与女婿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女儿怎么没来?”孟某回答道:“我来不是一样吗?”

  随即,张女士一边说着“很好,很好”,一边走到被告席上,与李先生一起坐下。

  面对着与自己几米相隔的原告席上的女婿,老人并未显露出半点悲痛神情。庭审前,双方就展开了“舌战”。

  张女士对女婿说:“不管怎样,你都是我女婿,我都是你妈。”然后一直应和着女婿。尽管女婿孟某一直对在场的媒体记者强调“父母不让我们回家住,对我连打带骂”,但张女士面无怒容,说“你说得对”,并不时频频点头。坐在一旁的李先生则一言不发,一直冲着女婿笑。

  在张女士看来,女儿近10个月不见自己,“忘恩负义”。在她看来,“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付出了——养育子女,天经地义。但当我们老了,走不动,子女也应该回报父母——赡养老人。”

  而在女婿的眼中,“老两口就认识钱,女儿的死活他们都不顾,女儿为此都抑郁了,曾经多次自杀,他们都不管”。

  庭审中,女婿孟某一直强调,“我们无法与父母同住,矛盾太深。”但他愿意“每月给老人1000元用于租房,另外,老人身体不好,看病自己承担的部分夫妻两人也愿意承担50%”。

  两位老人则表示:“他们给多少钱,我们不要求,我们只要求有住的地方。”

  法官试图进行调解,但双方坚持己见,调解无果。

  法院的判决也许能断定孰是孰非,但这份冰冷的判决却无法温暖血脉亲情,情感的伤痕还是应该去用心弥补。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