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歌:一个女主持的生存法则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02日16:05 南都周刊
田歌:一个女主持的生存法则
  田歌参加了东方卫视的《非常有戏》选秀节目,最终获得“戏状元”。此行更重要的是,她明白了选秀节目的真谛:拼的是有钱,拼的是体制,不是创作。 图由田歌提供

  审片室里的田歌,脸色不大好看。

  正播放的节目样片,镜头剪切不太到位,字幕风格又太卡通化,让她很不满意。旁边的年轻编导,被批评得脸上有点挂不住,紧张得脚尖不住地抖动着。

  审片室外的公告栏上,北京电视台文艺中心各档节目的收视率,赫然按名次排列着,数字冰冷而残酷。田歌的新节目《光荣绽放》,第二期收视率挺高,2.62,排名第二。

  收视率往往决定一档节目上还是下。形势看起来不错,但是,田歌自己都不知道,这春天到底能持续多久?

  2007年1月4日,晚上8点50分,播了16年的《荧屏连着我和你》没有如常播出,主持人田歌也没有出现。

  这是中国第一个电视谈话类节目。16年来,电视被快餐文化包裹得很紧,连《综艺大观》这样的大腕节目都早已倒下,而《荧屏连着我和你》却还有滋有味活着,即使是2006年最后一期,它的收视率依旧达到3.8,在100多个栏目中排名前十。

  每年都拿高收视奖金的主持人兼制片人田歌,从来没有设想过《荧屏连着我和你》会有停播的那一天。但是,在一场改革风暴前,死亡还是不期而至。

  没有理由,没有答案。

  吊诡的是,就在节目被撤掉不久,《荧屏连着我和你》拿了一个由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全国优秀电视文化栏目奖”。

  一个明星化的平民节目

  这不是一档端着架子的节目。

  1987年,费翔在冬天点燃的一把火,让崇拜明星现象逐渐成为都市文化的主流。那时,演员田歌已经转行到北京电视台当了三年主持人。

  一天,歌手屠洪刚与方舒不慎在路上出了车祸。田歌偶然听到街道几个人聊这事,一个老大妈恨恨地说:“活该,活该!谁让他们有车!”田歌一下子怔住了。这些观众,跟演员什么关系啊?一边喜欢着,一边又嫉恨着。她特别想做一个节目,让明星与观众坐下来聊聊。

  1990年,《荧屏连着我和你》在北京台亮相。第一期节目,田歌请来了李谷一,还有一个出租车师傅,“明星+平民+主持人”,这在当时的荧屏是一个极为异类的组合。

  住在前门的许继庆老爷子,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因为酷爱喝酒竟然上了电视。许老爷子能喝酒,到了录制现场,田歌问他,你喝酒着迷后,到底是要酒还是要老婆?许老爷子真的被弄迷糊了,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要酒啊!现场观众大笑,使劲为他鼓掌。但是,回家后,整整三天,老婆都没做饭给他吃。但街坊邻居都很羡慕他,超市的售货员甚至送了他一瓶酒,知道他就是那“喝酒的人”。

  评论家张颐武说,这个节目“给普通人过节的感觉”。

  类似于这期《喝酒的人》,《荧屏连着我和你》在16年中讨论了近千个时代话题,约10万人走进了节目。他们中有下岗职工、空巢老人、作家、小保姆、出租车司机、修脚工、剃头师傅、修自行车的人、居委会大妈、看门的老大爷、外来务工人员、艾滋病患者、流浪孤儿、捡垃圾的人……所有的观众都觉得,下一个节目的主角应该就是自己。

  但是,已经没有下一个。

  死的理由

  实际上,撤掉《荧屏连着我和你》的决定,在2006年底前就做出了。

  这两年的中国电视荧屏,是一个选秀乱舞的年头。你选好男儿,我选好女儿,他弄“绝对唱响”,51个上星频道,竟然出现了53个选秀栏目。

  在湖南卫视、东方卫视之后,田歌所在的北京电视台,决定向“娱乐第三大台”迈进。他们请了李湘、刘仪伟、杨澜等大腕主持加盟,推出《红楼梦中人》、《龙的传人》选秀,同时,对内部栏目进行整顿。“砍掉”连续十几年都排在收视前十名的《荧屏连着我和你》,似乎表达了上层的改版决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电视台资深编导说:“栏目时间长了就是老化?我看不一定,外国谈话节目几十年不变的很多。”他说,电视在中国有特殊的“国情”,国内的电视台换一个领导,就要重生一批“孩子”,“有了后妈,就不认你这个孩子了。”

  田歌本人对此不愿多言。节目刚被撤的那段日子,她在接受《青年周末》采访时,曾表达了自己的担心,“怕别人想会不会因为是人际关系的原因才被撤的呀?”

  其实,节目坚持16年的同时,她始终处于非议中——她靠的到底是谁?

  有丈夫尤小刚的时候说她靠的是丈夫,离婚后,她成了中国第一个既当导演又当主持、制片人的女人,外界就说她为了忘记失败的婚姻,争强好胜。

  对节目的突然“死亡”,曾任节目组策划人的乔卫感受复杂,他不愿言及电视台内部复杂的人际关系或者潜规则,更愿意理解成“文化势力对栏目的压迫”。他说,这是过分的娱乐化倾向对正常电视形态的压迫,“个人很难阻挡那个文化潮流”。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曾为节目撰文,盛赞其“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就是最好的评论”。

  作为关注媒体改革的前沿学者,他与主导此次改革的北京电视台高层保持着密切联系。他认为,北京台当时处于整体风格的转型时期,对某些节目也被迫忍痛割爱,“任何改革者都需要这样做。”

  对于外界某种“潜规则”的猜测,他坦承“整个电视台就是一名利场,不是某个人怎么样的问题”。

  不理解之余,田歌的内心隐隐有点解放的快感。16年了,一个女人与一档节目的马拉松“恋爱”,终于结束了。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