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里的新一代北大学子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6日20:32 青年参考

  今年是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在这所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名校,新一代的北大学生在想什么?他们是怎么看待这 个时代的?他们有怎样的心路历程?《北大日记》一书收录了几十位北大学子的日记,其时间跨度为1990~2008年。 从中,我们可一窥北大新一代学子的内心世界。

  ::作者王华(北大外国语学院96级本科生)

  我的“学生会情结”(1997年8月16日)

  这个学期是我上北大以来最有意义的一个学期。我觉得我的选择是正确的——加入学生会。

  “招新”的场面是我从未见过的。各种各样的学生组织和社团在三角地摆上一长溜儿桌子,五花八门的海报让人目眩 神迷,真是一道别样的风景。

  还好,因为是系里推荐人选,在经过简单的“面试”后,我也可以去面试别人了——我被任命为女生部的常务副部长 。正式开始工作是在被任命后的几个小时以后。那时候,我们部里只有两个人——部长和我。首要任务就是制作13张招新海 报,等到“大功告成”,竟已经是晚上9点钟了……

  我还记得与花王公司联合派送卫生用品的那个晚上,全体部员一齐出动,把赠品从校会(校学生会)一箱一箱地搬到 各女生楼,再由楼长一层一层、一屋一屋地亲手送给同学。她们惊喜的表情和那一句简单而真诚的“谢谢”,是我们“成就感 ”最生动的表现。

  7月的校园弥漫着毕业生的离愁。我永远都不会忘记男生宿舍楼外悬挂的红色条幅“北大,我爱你”,还有从那些大 敞着的窗口飘出的摇滚音乐。我们到底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终于,几经周折,我们用卖T恤衫赚来的200多块钱买了几大 桶红玫瑰花,送给92、93级的毕业生。天知道,那钱赚得多不容易!

  其实,你在劳苦工作的时候,是无法预料到以后你会收获到什么的。比如,创立资助北大特困女生的“姐妹基金”, 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复杂,而它的重大意义是我在读了被资助者感人至深的答谢信后才意识到的。

  真的,这段日子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我加入学生会以前,有人告诉我“那儿是个黑暗的地方”。可是这几个月的亲 身经历说明不是这样的。我甚至觉得我产生了一种“学生会情结”。我觉得学生会是一个让有思想、有热情、有责任感的年轻 人为广大同学服务、干实事的地方。

  

  校园流行“杀手锏”(2000年3月13日)

  ::作者何莉(北大法学院99级本科生)

  最近发现大学校园中流行一个词:杀手锏。期刊阅览室的杂志里经常看见这三个字。今天的军事理论课上,那位铿锵 激昂的国防大学的教授,在讲到中国与美国交战的前景时,说:“中国有两个‘杀手锏’……”随后又提到:“中国的先进技 术越多,杀手锏就越多,战胜的把握就越大。”前几天,听见几个女生讨论回燕园后的生计问题,一个说去打工,一个说去做 家教,第三个说:“还有一个‘杀手锏’,——找一个有钱的男朋友!”

  杀手锏的流行似乎是有原因的。首先,它带有一点复古的色彩。当今世界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了热兵器时代,又从热 兵器时代进入到信息战的时代。中国人在热兵器时代处于劣势,在信息战时代亦占不了优势,只有在冷兵器时代中国才是“笑 傲江湖”的霸主。而杀手锏中的“锏”,反映的还是冷兵器时代的特征。有失败心理的中国人留恋着过去的威风,爱屋及乌, 也就对“杀手锏”情有独钟。其次,它也有现代的前卫气息。“杀手”二字,本身就十分前卫,尤其是许多影视作品将杀手演 绎成冷酷的形象,使杀手成为有力、帅气的代名词。复古和前卫,构成了“杀手锏”黑色的神秘,受到大学生们的青睐也不足 为怪。

  但是,应该看到,杀手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立竿见影简单有效的方法,这反映出中国长期落后渴望领先,以至于寄希 望于一蹴而就的畸形心理。所以,不要干什么都以为有“杀手锏”就可以扭转乾坤,凡事还是需要脚踏实地地干的。

  (::摘自朱家雄主编的《北大日记》文汇出版社2008年4月版定价:24.00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