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救助融化伤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6日14:14 SMG《七分之一》

  2008年5月25日,东方卫视《七分之一》栏目播出:心理救助-融化伤痛,以下为节目内容。

  片花(一)

  让泪水 带走今天的悲伤 

  采访:她说你赶快去找我爸爸,我爸爸是不是再也找不到了

  让拥抱 缓解内心的苦痛

  采访:拍拍他,跟他说没事了,现在安全了

  专业队伍奔赴灾区 心理疏导及时介入

  中国首次对受灾民众实施大规模心理救助

  敬请收看本周《1/7》——《心理救助·融化伤痛》

  正文上:

  实况:

  受灾儿童 小俊:我们再打一次电话 我们再打一次电话 爸爸不要我了 爸爸不要我了

  解说:

  小俊今年刚刚13岁,老家在四川德阳什邡市红白镇,5.12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小俊正在学校上课。教室轰然倒塌,他的右手当场就被一块石板砸断,被营救出来后被直接送到成都市儿童医院接受治疗。小俊的爸爸不在成都,身边只有妈妈陪护,这几天孩子的情绪一直很不稳定。

  采访:成都市儿童医院医生

  (他给他爸爸打电话,电话断了,他非常的焦虑。因为他截肢了以后,这些孩子心理问题非常大,心理治疗师已经干预了四天了。他现在一个是惧怕,一个是怕爸爸再没了,所以在电话这个过程中断了以后,他就非常的焦急。)

  解说:

  给小俊做心理治疗的医生,是来自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的欧阳旭伟,他也是这次地震后卫生部派出的心理干预专家组成员。

  采访: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医生 欧阳旭伟:他的母亲不小心或者不注意把(他的)手臂亮出来后,他就很愤怒,他说我不需要别人来同情,不需要别人来看我。/小孩出现这么一个伤害,一个没有办法去应对的时候,他的一个方式就反应出一个是愤怒,是他的焦虑恐惧,用愤怒的方式来展现出来。

  解说:

  欧阳医生介绍说,小俊现在的情绪,是一个孩子遇到大灾难后的本能的、正常的反应,他现在既无法忘却大地震突然来临时内心的恐惧,也无法面对自己失去右手的现实。对这些劫后余生的孩子们,都需要尽快进行心理干预治疗,以矫正他们可能出现的种种不合常理的行为。

  采访: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医生 欧阳旭伟:为什么一直在号啕大哭?十二三岁的小孩他表现出的哭闹,反复要让母亲去陪伴他,给他买绒布的玩具,给他讲童话的故事,退缩到很小的年龄,也是一个安全感的一种缺乏的表现形式。

  记者:在这种情况下,其实你们要对他进行治疗,是不是也很难?

  欧阳:这个时候,更多的也只能从建立他的安全感开始,建立安全感以后,他才会和你沟通,才能去讲他内心的痛苦、感受,去赶走他的恐惧。

  解说:

  记者在成都市儿童医院的病房里看到,像小俊这样在地震中肢体受到损害的孩子,一共有七十多个,严重的需要接受截肢手术。

  实况:

  受灾儿童 小飞:我要我脚,我要我脚。

  解说:

  10岁男孩小飞两小时前刚刚做好了右下肢高位截肢手术,地震前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根本无法接受少了一条腿的事实。

  采访: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医生 欧阳旭伟:在学校里面,而且有很多同学,他看到很多血淋淋的场面,而自己活生生地看到腿被砸下来,这种冲击,不是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都解决不了的。他最惊恐的表现是什么?如果说稍微有点响动,你坐在他床边,床微微有点动,他就很惊恐,就感觉很痛苦,很怕。

  解说:

  现在,欧阳旭伟和他的同事们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巡回在病房里,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地驱散孩子们心理上阴影,帮助他们重新建立安全感。

  实况:

  我刚才看你,一直在用手亲亲地安抚他。对。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因为这样的,这种小孩的话,在这个期间,他更多的时候是缺乏一种安全,在这里我们要给他建立一个安全感,在他身边,他的自我很弱的,//对周围的环境很恐惧,//这个时候你对他说什么话,什么语言都没用的,惟一的是一个非言语的肢体接触。//做得最多的就是把他抱在怀里,拍拍他,跟他说没事了,现在安全了。

  (黑转)

  解说:

  儿童、青少年以及失去孩子的家长,是在灾后心理救助的重点人群。除了专业队伍外,汶川地震发生后,许多志愿者也加入了心理救助的行列。

  字幕:5月24号 绵阳市中心医院门前广场

  记者出镜:

  我现在是在绵阳市中心医院门口的大广场上,这里距离重灾区北川只有70多公里。目前北川的大多数受灾群众都被转移到了这里,由于医院里面目前已经没有足够的床位来容纳伤员,因此只能在这个广场上,临时搭起了几百顶帐篷,并且在里面放了病床,让伤员们能够得到妥善的安置。我们就是在这里遇到了在唐山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孤儿党育新,她是跟随唐山市心理干预的医疗队,到这里开展志愿者工作的。

  实况:

  给我画个画行么?给我画个画行么?你的福娃呢?

  解说:

  在这里忙碌着的,是一位特殊的志愿者——党育新。这位唐山大地震中的孤儿,对于汶川地震中的幸存者的心情,更能感同身受。

  采访:

  心理救助志愿者 党育新:一说我们是唐山了,他们都非常的高兴。我们能够特别去了解他们,能够感受到他们这种同样的命运。/看到(汶川)大地震的场景,想到了我们唐山大地震,所以说我觉得我能够来为灾区人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够为他们做一些心理疏导工作。

  实况(石头剪子布):

  我赢了,你自己说,你输了,你出慢了,一比一平。

  解说:

  这个正在和党育新玩耍的孩子名叫李挽,今年才5岁,家在北川县曲山镇。地震发生时,她在电信局工作的父母正在7楼开会,而她一个人在楼下玩,结果楼房倒塌,父母双亡,而李挽被埋在了废墟之下。

  采访:

  志愿者 党育新:她一直叫不到爸爸妈妈来救她,但是这个小孩肯定心里害怕、恐惧,对她来说,刚五岁的小孩就经历了这么大的灾难,被压在废墟下时间很长。

  解说:

  被埋了十个小时后,李挽获救了。救援人员背着她又足足走了10个小时,才把她平安地送到绵阳。现在李挽由爷爷奶奶照顾,但前段时间她整天哭着要找爸爸妈妈。

  采访:

  李挽的奶奶:她说你赶快去找我爸爸,我爸爸是不是再也找不到了,她就哭,在那儿哭。

  采访:

  记者:那这样一个小女孩,你可能会跟她接触几天,进行干预呢?

  党:今天第四次了。

  记者:你觉得可能需要多长的时间呢?

  答:因为心理干预不可能简单的说一两句话,就可以把人的内心去挖掘出来,它只有通过真实的、从内心的沟通才能够感受到。因为第一次来抗拒,不愿意说话。第二次来老问我问题还好一些,可能就是一次比一次好。这一次来了就是想给我画画了,给我玩游戏。就是说每一次,一次比一次亲近,一次比一次感受更多一些。

  解说:

  党育新说,她现在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的目标,就是让孩子从恐惧中醒来,逐渐接受事实的真相,开始新的生活。

  志愿者 党育新:慢慢地让她能够去回忆,把自己的这些事说出来之后,/现在她能够了解爸爸妈妈已经去世了,能够有一个正确导向,孩子在以后的生活应该有个好的(方向)。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