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民若走不出恐惧将难以回归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6日14:14 SMG《七分之一》

  片花(二)

  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心理救助

  采访:想到什么要哭?(哭)感到好害怕。你害怕,就很无助,控制不了要哭了。

  伤痛刻骨铭心,心理干预任重道远

  采访:特别严重的,几个月到几年都要连续的干预

  稍候《1/7》继续——《心理救助·融化伤痛》

  正文:

  画面 街头帐篷

  字幕:2008年5月20号晚 成都街头

  实况:

  成都市民:睡在这帐篷里睡了几天啦? 睡了有好几天,十二号到今天 一个多星期了,为什么有家不回呢?害怕嘛。

  成都市民:我们有心理负担,就我们那楼比较高。

  成都市民:为什么天天露宿街头啊?保命啊。

  记者出镜:

  现在是晚上的11点钟,我所在的地方呢是成都的抚南河。在我的右手边,都是一辆辆私家车,地震发生之后,每晚很多成都市民就睡在车里过夜;而在我的左手边,这一排排都是一顶顶帐篷,每顶帐篷里面都睡满了人,尤其是19号,国家地震局发布在汶川地区可能发生6到7级的余震之后,更多的成都市民选择露宿街头,尽管这个预警现在已经过去了,但是地震在人们心目中造成的那种恐慌,也许是难以短时间内消除的。

  解说:

  截至5月24日12时,四川汶川大地震的遇难者已超过6万人,35万多人受伤。灾难发生后,卫生部紧急从全国各地调派心理干预专家赶赴成都,指导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心理医生和志愿者,对受灾群众进行心理疏导,提供心理救助。

  字幕:成都市锦江区的受灾群众救助点

  实况:

  你看,我一天本来吃三顿的,(现在)我有时一顿都不吃,有时整天都在吃,不晓得吃与不吃。//所以我要哭。想到什么要哭?(哭)感到好害怕。你害怕,就很无助,控制不了要哭了,来这里哭过么?(哭)

  解说:

  张海音是卫生部派往地震灾区的专家组成员之一。他向记者介绍,地震巨大的破坏性,将对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许多人会产生突发性应激障碍,例如感到恐怖、被遗弃、孤独等等,如不及时疏导和救助,突发性应激障碍就可能发展成创伤性应激障碍,表现为长时期做噩梦、失眠,短则持续一两年,长则可达十年,甚至相伴终生。

  采访:

  卫生部心理干预专家组成员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医生 张海音:最坏的结果可能会是什么样的?有研究表明长期随访,其中达到这些障碍的人其中有50%的人,五年以上都没有回归社会,不能回到正常的生活工作节奏当中去,这就是最大的影响。那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个人和整个社会脱节了?对。/我们总的原则,是定位在需要一个连续长期的对重点人群。这个长到底要长到一个什么?特别严重的几个月到几年都要连续的干预。

  解说:

  心理干预的主要方式有(出标版):

  ·用心倾听对方的心声,帮助他们淡化悲哀,走出灾难

  ·尊重对方的情绪表达,引导他们以多种方式宣泄情绪

  ·陪伴解决问题,协助对方设定可以恢复正常生活的具体目标

  ·帮助对方面对灾难,原谅自己,以积极的方式消除内疚

  除了受灾民众外,在灾区的救助人员、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也非常值得关注。这些忙碌着在抢救伤员的医生们,这些天看到了太多的苦痛和死亡,心理上同样难以承受。

  采访:

  医生:我很多时候都哭,掉眼泪。

  医生:我现在很脆弱,感到自己快支撑不住了。

  卫生部心理干预专家组成员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医生 张海音:往往会由于在一两周以内,大家都是非常大的激情,非常大的正义感和想救人的热情。//然后一两周过去以后,如果没有很好的组织,很有可能就陷入到耗竭、无助、失望等等这些情况。

  解说:

  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大火后,我国开始尝试进行灾后心理干预。2002年大连空难事故发生后,精神卫生学专家也对遇难者家属进行了心理干预。由于干预及时,两次事故遇难者家属的受创程度相对较轻。汶川大地震后,目前有上千名的心理医生和志愿者活跃在抗震救灾现场,这是我国首次对受灾民众实施大规模心理救助。

  采访:

  卫生部心理干预专家组成员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医生 张海音:作为政府层面,就是在医疗队里面,派专业的心理医生这么早就进入现场,是第一次。

  解说:

  目前仅在成都市儿童医院,相关部门就为疏导受灾儿童的心理,配备了6名专职的心理医生,这些医生对于重建大灾之后孩子们内心的安全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采访:

  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 文荣康:卫生部很快派来了专家,我们统一协调,让这些专家安排到各大医院,迅速开展工作。

  解说:

  作为唐山大地震的孤儿,今天的志愿者,党育新最大的感受,就是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大规模心理救助的及时介入,比起唐山大地震是个很明显的进步。

  采访:

  志愿者 党育新:那个时候会有这样的心理干预队伍吗?那个时候没有听说,那个年代也没有现在这种文明进步的社会的氛围。心理干预、心理关怀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怀。

  (一组感人画面)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