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男生承认是孩子父亲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02日10:01 南方都市报

  评点:那夜,晓静下身大出血时,痛哭跪地,对妈妈说:“是王冬明害了我。”这声痛哭是一次在家人面前的宣泄,而且是临盆前不得已的宣泄。李永进夫妇也很愤怒,并同样承受着很多压力,只想立刻把“欺负”女儿的坏人绳之以法。

  冒出个16岁男生

  半个月很短,对李永进来说却过得很慢。当四川警方的相关DNA鉴定结果传到虎门时,李永进当初的担心成为现实,也让几乎所有人大跌眼镜。鉴定结果显示:王冬明不是晓静所生女婴的父亲。因为李永进提供不了其他证据,警方在将DNA鉴定结果通报给李永进后,放了拘留20余天的王冬明。

  李永进夫妇再也忍不住了,破口大骂晓静。在连续的压力下,晓静终于说出,孩子是她和一个同班同学的,他叫林荣,今年16岁。2006年9月,也就是初一新学期时,他俩成为同班同学,后来相恋。到了2007年上半年,两人因为都无家长在身边监督管教,竟然发生了关系,有时还同居在一起。

  其实林荣2008年年初也来到了东莞,他一直在紧邻虎门的厚街镇一家鞋厂上班。而且林荣那段时间也一直在找着晓静。早在4月底,晓静生完孩子还在住院时,林荣就从老家同学那得知了晓静生孩子的消息,而且也听说了班主任王老师被抓一事。当时,林荣就很想找到晓静,因为他也有一种和李永进一样的担心,他怀疑那孩子其实是自己的。不过无奈双方都没有对方的联系方式,林荣只能增加上网次数,不断通过QQ给晓静留言。直到5月18日,两人才在网上相遇。第二天,林荣就迫不及待地赶到了虎门晓静的住处。

  面对李永进,林荣很坦诚地说出了他和晓静早恋、同居的事。他相信和了解晓静,承认这个孩子是他的。看了婴儿后,林荣说他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可爱的孩子。有了这个孩子后,他开始认识到一份工作对他的重要性。然而因为他旷工几天,工厂将其开除了,林荣于是又返回虎门,与晓静呆在一起。他开始在虎门新的工厂上班。而事情至此,晓静再读书的可能性已经很小,这个14岁的女孩,也只有过早地踏上打工之路。

  这起事件到此似乎应该告一段落,但事实并非如此。晓静为什么冒险撒谎?难道是她故意栽赃陷害自己的班主任王冬明?那她为什么要这样做?王冬明到底有没有“欺负”过她?

  评点:林荣虽只16岁,但他已经有成人的责任心和很大的勇气。他敢于主动承认自己是晓静孩子的父亲,他勇于争取养活孩子。李永进夫妇则默许了女儿和林荣呆在一起。可能他们觉得林荣这个孩子很负责;也可能是事已至此,他们已没得选择。

  最后的一点逻辑悬疑

  针对孩子父亲是谁的问题撒谎,晓静则解释为为了保护自己的男朋友林荣。因为王冬明在第一次“欺负”她之后,曾经以公开她和林荣的“丑事”来要挟她不要声张。晓静没有否认王冬明“欺负”过她,在DNA坚定结果出来之后,她依然咬定王冬明“欺负”过她。对此,李永进再不敢贸然行事,他找到林荣后,首先询问的,也是晓静究竟有没有被王冬明“欺负”过?

  然而当时林荣的陈述,和晓静说的几乎一模一样。林荣说,晓静被王老师叫去办事时正和他在一起,时间不长晓静就哭着去网吧找他,以及他当时问晓静的情况等等。而所有这些细节,和晓静当初陈述的情况都完全吻合。

  两个未成年孩子,甚至学着或许是电视里看过的做法,分别写下了一份带有鲜血签名的控诉材料,指证班主任王冬明“欺负”过晓静。

  听了林荣的陈述,李永进原本稍微平静的心情,再次被怒火点燃。他气愤的是明知道王冬明“欺负”了她女儿,但又找不到确凿证据,不知该如何处理。不过作为一个父亲,李永进坚持,一定要通过某种方式,去向王冬明讨一个说法。他说要拿着孩子们写的这个材料,回去找他,质问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并不遥远的四川,王冬明则以保持沉默应对这一切。

  而按照民间“做贼心虚”这一常理推断,如果王冬明确实“欺负”过晓静,但警察拘押他多日,直到被抽取血样,他都坚决否认“欺负”过晓静。他就一点都不心虚?又如果他真没“欺负”过晓静,那么被关押20来天,名誉身心各方面怎么也都受到不少损害,但他被放出来后却一点反应都没有。这是为什么?

  一个较能说明问题的细节是,杨小平说,她和她小女儿聊天得知,去年9月开学初,也就是晓静说她被王冬明第一次“骗”后的10多天,晓静让晓芸帮她去向王冬明请假。王冬明问晓静为什么请假。只有9岁的晓芸说:“姐姐不舒服,老吐。”

  杨小平认为,很可能就是这次请假,让王冬明知道了晓静可能怀孕,但孩子却绝不会是他的,因为那时距他“欺负”晓静才过去10多天,而且他的确早知晓静和林荣同居一事。

  按语:不管案件最后的结局是什么,“14岁少女产女”对两个未成年学生、双方家长以及当事老师都进行了残酷的拷问。这起不幸事件,涉及家庭教育、学校生理和心理教育、未成年人法律意识、自我保护以及当前普遍存在的“留守儿童”等等诸多问题。稍微放大,“14岁少女产女”事件所拷问的就不仅仅是事件中几个单个主体了。在事实已存在大量留守儿童的情况下,这些劳动力输出地区的有关职能部门,是否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相关教育、防范机制,把保护缺乏监护的未成年人工作社会化?

  本周拍案:文/本报记者 韩成良 图/本报记者 陈奕启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