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士大王”之子胡应洲:我没有优越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5日12:37 新民周刊

  他是香港“的士大王”的儿子,美国最权威的心脏病专家,卫生部长陈竺赴美深造的资助人。

  撰稿·贺莉丹(记者)

  在上海,见到77岁的胡应洲先生(Clyde Wu),满头华发的他当天穿着一身挺括的深灰西服,搭配红色千鸟格领带。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的3小时中,胡应洲先生言谈极为谦逊,很多时候,他会微微侧头,想想怎么用普通话来准确达意,许多情形下,英文和粤语脱口而出。离开故土五六十载,乡音难改。

  战乱迁徙

  1931年,胡应洲出生于香港,他兄弟姐妹9人,五男四女,胡应洲排行第五。

  胡应洲的父亲胡忠算是第一代香港人,生于1902年,只念过5年书。“我没见过我的祖父,祖父从老家广东跑到香港,做了一份普通工作。我的爸爸胡忠在香港出生,爸爸本来是养猪的,他常说,‘养猪没出息’,于是学开计程车,很辛苦地挣钱,他很用功”,胡应洲记得,父亲18岁时跟母亲江素琛结婚,母亲那年16岁,只念过一两年书。

  胡应洲自认不是一个太聪明的孩子,“只是个普通学生,不是太坏,比较单纯”,他记得,在香港,5岁的他跟随长他两岁的姐姐胡慧英一起读一年级,那时他是个坐不住的小孩,老师指着他讲,“这孩子真不听话,把他送到最严的私塾去吧”。结果,他真的被父亲送到私塾,不听话时,老师就拿起藤条打屁股,藤条呼啸,抽下去,生疼。这个私塾,他一读就是5年。

  等他为人父时,他却从未动手打过孩子,“打孩子只是大人发泄怒火的一种方式,这个方法没用,不能解决问题”。

  当时香港战事连连,1942年1月,胡应洲的大哥胡文瀚(原名胡应沾)就从香港偷运了一部机器到达广东韶关,他晚上开动这部机器接点活,以补贴家用。1942年6月,11岁的胡应洲跟随亲眷迁徙至广东。

  在广东韶关上中学时,学校要求都学白话文,但胡应洲在香港念的是私塾,学的是文言文,“只能重新学,不然,考试怎么办?11岁时的那个暑假是我最痛苦的一个暑假,我永远不会忘记”。那时最让胡应洲发怵的是体育课,体育课要求跳高,他常常跳不过,“我一生都要补习体育,现在我就告诉孙子,你爷爷最害怕的科目是体育”。

  “抗战时期,我们过得很辛苦。但妈妈讲,你们一定要受教育。我也很想学习科学”,当时战乱不断,在内地的4年多时间中,胡应洲先后换了8所中学。

  1944年11月,日军集合两万余兵力,发动第三次粤北大战,打通了粤汉铁路,在1945年初长驱直入、攻占韶关,胡家分成3批迁徙至广东花都阳升村老家。

  胡应洲在内地的这段时光,国难当头,他了解到中国民众高涨的爱国热情,也看到了中国农村的真正面貌,“这是最困难的一段时光,但对我一生的影响很大。比如,香港对物质方面追求很多,香港的教育对孩子没有高的希望,就是希望读书出来好好挣钱,但我看到的内地和香港不一样”。

  他在广州培正中学、佛山华英中学都念过书,教会学校华英中学推崇“追求真善美,确立信爱望”信条,给予他很深触动,“这两个学校对学生都很爱护,对学生期望很高,对他们在音乐、美术方面的培养很重视”。

  胡氏商家

  在胡应洲的记忆中,父亲胡忠最初是借钱,与一位印度人合买了一辆的士,后来这位印度人回到印度,父亲胡忠便买下了他的股份,拥有自己的第一辆车。

  “1941年,我的爸爸拥有了自己的20辆车”,胡应洲回忆,但在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开始攻占香港,“当时政府要求用车运兵,所以我爸爸的20部车都没有了,他早年的努力经营化为泡影”。

  1946年4月,胡应洲随父母回到一片废墟的香港。“那时,父亲又借钱,买了第一辆车,接下来,他买了第二辆、第三辆车……”15岁的胡应洲一放学,就帮着父亲做许多事:当时胡家雇佣一些工人开的士,胡应洲帮父亲向工人们收钱;那时香港的士计费表分几个不同标准,他要确定工人们不同的工作量、给他们发薪,到后来,他要给他们“分红”,比如,如果一名工人营业做到了40港币,就要给他2港币的“分红”,如果到做50港币,就给他2.5港币……“这个方法是大家一起想的,的确提高了工人们的积极性”,参与这个过程,也让胡应洲对实际生活有所了解。

  从1950年起,胡忠不仅经营的士业务,还兼营地产、酒店、戏院及工厂等。

  胡应洲记得,到1967年,父亲胡忠已拥有了200多辆的士,他的中央的士公司闻名全港,胡忠也成为香港“的士大王”。这一年,香港政府改变政策,准许私人自购的士经营,“当时社会动荡,父亲决意将名下的士卖给工人们,工人都也很乐意接受,他们分期付款买下了这些车、自己做老板。这以后,父亲改行做建筑”。

  1954年,胡应洲的三弟胡应湘(Gordon Wu)赴美,1958年胡应湘取得普林斯顿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学位之后,回到香港协助父亲,“三弟胡应湘对建筑这一行很有兴趣,他在1961年就设计了他的第一套房子”。

  1969年,胡应湘成立合和实业;1972年,胡应湘将家族的事业由车队转向地产投资,并将合和实业有限公司上市,合和成为华资地产五虎将中最早上市的公司,“那时父亲任董事长,三弟胡应湘身兼建筑师与总经理”,胡应洲说。

  从1970年代末期起,胡应湘先后收购湾仔南部的旧式楼宇进行重建,先后发展了合和中心及以父亲名字命名的胡忠大厦,前者一度成为全港最高建筑物。被港人誉为“投资大王”的胡应湘投资内地第一个动作是邀请李嘉诚等共建广州中国大酒店,他亲任工程建筑和技术总管;绰号“飞侠”的胡应湘还建设了沙头角B电厂及广深高速公路,胡氏也步入香港十大富豪排名榜。

  胡家向来低调,胡应洲自认胡家家教是:不能自我骄傲,做人要谦逊,对人要忠实,不要欺负人。

  “父母常讲,骄傲的人是对自己没有信心,真正认可自己不用骄傲。从小就听父母讲过很多这样的话,都被洗脑了。身在胡家,我们也没有优越感”,在他的印象中,父亲胡忠对子女要求甚严,母亲江素琛则对子女非常鼓励,“妈妈经常跟我们讲:这个是可能的,为什么不可能呢?”

  “妈妈是对的”

  胡家的孩子从商居多,跟其他兄弟不同,胡应洲从未想过走从商之路。童年时,他的最大梦想是“做一名医生,为中国人多做一些事”,母亲江素琛跟他说,“你应该去学医,但从医并不是为了挣钱”。

  “妈妈总是比较了解孩子,现在看来,She is right(她是对的)!我的兄弟们学工程比较好,但我如果学工程,并不是最好的”,胡应洲感叹,谈及母亲,他的眼圈是红的。

  1949年7月14日,克里夫兰总统号轮船带着18岁的胡应洲离开香港,他是胡家首个赴美读书的男孩,家人在码头依依作别。胡应洲在一所美国专科大学度过了第一年,初到美国的胡应洲英文不太好,面临强大竞争。第二年他转学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并在3年内完成了4年的学士学业。

  “妈妈常说,你不知道不念书的辛苦,就是留级也要念完。幸亏自己用功,还可以挺过去。妈妈鼓励弟弟妹妹也出来,也到美国名校去读书”,那个年代,没有电话、没有电子邮件,亲人只能通过书信联络。在胡应洲赴美留学的最初一两个月,只要提到儿子的名字,母亲就会以泪洗面;几乎目不识丁的母亲思儿心切,专门请了一位老师,教会她用中文写信。每个月,胡应洲差不多都能收到母亲的两封信,这些信需要在路上跑两周,才能到胡应洲手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