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个“异端”的道德试验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5日15:53 南方人物周刊
被他发言搅动的种种社会情状,更值得深究 本刊记者 安库雷 特约记者 唐毅 震后第10天,当范美忠决定为自己的劫后余生经历留一份底稿时,他耍了一个小聪明。 这位在地震发生时撇下学生“一溜烟就跑得没影了”的中学教师,事后对他的学生说,“我从来不是一个勇于献身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命,你们不知道吗?上次半夜火灾的时候我也逃得很快。” 但在见诸文字时,这句话后面加上了:“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十八岁的人了。我也决不会是勇斗持刀歹徒的人。” 5月22日上午,9点10分,他把这篇超过6000字的网文贴在了自己常去的天涯社区“闲闲书话”版。 那时,电视台还在准24小时地现场直播,直播专题的名字,有的叫“抗震救灾,众志成城”,有的叫“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无数人在电视机前泣不成声,本地报章也适时推出了抗震英雄谱,一天一整版。 范美忠在电视上看到了谭千秋,这位德阳东汽中学的教师,在生命最后一刻张开臂膀护住了四个学生,范美忠接着又看到了更多舍己救人的报道。他想起了他的一个朋友,一家杂志社的执行总编。这位总编,在地震来临时没有勇救女下属甚至没等她一起跑,更没冲进其他人的家里去救人,为此他始终无法摆脱一种良心的折磨。 范美忠认可媒体对谭千秋的报道,但是他从更广泛的报道中“感觉到了某种遮蔽和某种对牺牲道德的宣扬和暗示”,按他的说法,“电视上全都是英雄,全都是可歌可泣,却少了真实的东西”。 于是他虚构了上文那段看似狰狞的谈话,他首先希望借此告诉他那位总编朋友,你不是唯一那样做的人,其次,你没有做错什么。然后,他说他故意要对“道德绑架”做一次反驳,“那么多老师跟我做出了同样跑的选择,为什么他们都不敢说出来?是他们畏惧这个指责,有一个潜在的道德压力在里面。” 帖子发出后,他留在电脑前和跟帖者讨论,或者对呛,12点50分,他回帖说:我看到以道德的名义的时候我就忍不住要唱反调。 3天后,传统媒体介入,“生死瞬间,哪怕是我母亲我也不会管”在新闻纸上被放大,并以化繁为简的方式重返网络,“范跑跑”由“闲闲书话”的小圈子进入公众视野。 他有点后悔了 范美忠有自己一套严密的逻辑,他不说话的时候,犀利的目光藏在800度眼镜背后,但半天不说话,开口说半天,他一阐述起自己的观点,便滔滔不绝起来——除非你强行打断——他对这一点并无不满:“你尽管质问我,新闻媒体履行的就是监督功能……” 那么网友呢? “网友想对我怎么问就怎么问,想怎么批评我就怎么批评我,只要不对我人身攻击。” 基本上很难。 有人搜出了他的生活照,到处转贴,某网站网友回复,2到6楼分别是:“这种人渣也能混进北大?”、“亏他做得出这种表白,真够无耻的”、“猥琐男”、“妈的阉了他”、“据说这小子给北大开了”…… 不过,这种挑战于他,也并非第一回。父亲去世时,他的“权利平等”说也曾引发小范围的众怒。当时家人都要求跪拜,范美忠一开始也跪拜了,但此后在不断被要求跪拜时,很容易逆反的他没有再跪,导致长辈、兄弟、亲戚都对他有很大意见。 “他们认为这是不孝。我的父亲跟我有血缘关系,他做我的父亲,但在人格上他和我是平等的,我悲伤但我不履行跪拜这个仪式。我的兄弟履行了这个仪式,但在整个过程当中不断说笑,没有任何悲伤。我跟我父亲是平等的,没有必要跪拜。”他说。 对于网上铺天盖地的骂声,他辩解,舍命救母是道德高线而不是道德底线。同理,他还不止一次地强调,如果教师舍命救学生是一个道德底线的话,那么谭千秋就不是英雄。 作为几个著名论坛的资深网友,他早就习惯了争吵。按他自己的说法,他激烈的言辞就是为了引发大家的讨论,“四平八稳地说,就没人理了……我在用好像是主流所不认可的方式来试探这个社会言论自由的容忍度。” 只是,现在多数人只记住了两条:你不救学生,你不救母亲。他有点后悔了,“我现在开始反思当初自己的行为,当时也没有想过这种语言策略带来的后果。我不是圣贤,我不能预料。或许用另外一种表达方式,更能让大家接受。” 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展江看来,“范美忠的这个网络道德试验,其实非常有价值,他检验了一下中国当下的道德观,我们发现,其实还是‘圣人化’。”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