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范植桓:我与孔子经历相似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3日00:06  武汉晨报

  如何写书?

  我与孔子经历相似,能理解他

  记者:历史上,第一个注释《论语》的学者东汉学者郑玄距孔子仅600年,之后的东汉学者何晏距孔子也仅700年,而且他们所处的时代书籍不多,主要读《论语》等《六经》;而现在距孔子已有2500年,时间太久。你从2006年初开始研究《论语》,完成《论语语论》只花了1年半。你凭什么认为,短短一年半的研究,就能比汉代学者更理解《论语》?

  范植桓:因为古代学者没有发达的资讯系统支持。现在我需要什么信息,上网一搜索就有了。而且……(欲说还休)我能作出正确注释的关键是,我与孔子在经历上非常相似,所以我能深刻理解他!

  记者:能谈谈你与孔子相似的经历吗?

  范植桓(笑):初次见面,不好聊得太深,我只说一句,孔子和我们都处在一个文明过渡的非常历史时期,孔子时代是中国向法制时代的转型期,而当今中国则处于向机制时代的转型期,“机制时代”是我的理论创新,是指机器主导人的文明。

  参考《说文解字》注释《论语》

  记者:史籍浩如烟海,你用什么方法、参考什么书籍对《论语》字句钩沉比对?

  范植桓:我参考一些最基本的工具书,如《说文解字》、《康熙字典》等,但主要方法是通读《论语》后,反复琢磨一些关键字在该书不同地方的用法,也就是在《论语》本身的语言系统内,进行钩沉比对。”

  记者:现代注释孔子最权威的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说,《论语》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关联,这也是当今学界的主流观点。那么你把在《论语》内部寻找关键字词的逻辑联系作为主要方法正确吗?

  范植桓:我不认同这种观点!我在无数次通读《论语》后发现,《论语》的编排非常巧妙,并不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相互间有精密的逻辑联系,必须把《论语》作为一个通篇的整体来阅读,才能破解其中精义。

  狂评所著

  没准儿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标志

  记者:你贯穿整部《论语》译注的主导思想是什么?

  范植桓:我译注时没有一个主导思想,《论语》的只言片语,也像武侠小说里写的那样,绝顶高手飞花摘叶均可伤人,我是水到渠成,译完后才对它有了深刻的理解。

  记者:你如何评价《论语语论》?

  范植桓:我居然能搞出300多句《论语》注释的突破,连我自己都不敢相信!如果《论语语论》得到学术界和社会大众的认可,中国千百年来呼之欲出的“文艺复兴”之起始,就应该以该书的出现为标志了。

  记者:专家对《论语语论》作何评价?

  范植桓:目前评价的人不多。

  下一步,将注解《诗经》等名著

  记者:你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范植桓:写完《论语语论》后我发现,《诗经》、《史记》、《周易》的注释都大有问题,我将逐一重新注解。

  评论

  别把学术当娱乐

  郭钦

  阎崇年被掌掴事件的余热还未散去,范植桓的《论语语论》又因为学术观点的迥异,给学术界投下了一磅重弹。

  我不能说范植桓对《论语》的理解就是错的,因为我一直认为,学术上的事有争论是好事,而且越辩越明。更何况,于丹在“百家讲坛”讲《论语》那会,曾引起众多专家抨击,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对这些老祖宗留下的著作,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只要这些理解和感悟对人是有用的,那我们都可以听听无妨。

  只是,理解和注释是不同的。对一部2000多年前的作品进行注释,绝对是一件专业、严谨且需要相当功底才能完成的事。很遗憾,我没能发现范植桓有这样的背景。而他的研究方法呢?一厢情愿按现代人的思维去注释一部2000多年前的作品,却基本不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也没有照应汉语字词音义千百年来的变化。

  仔细想想,这样的事总觉得似曾相识,在有农民坚持不懈造飞机、造潜艇的时候,在不时有数学爱好者冒出来自称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时候,都是以一种大无畏的勇气,挑战专家学者们多年的专业水平。

  说实话,我一向不赞成在学术领域里塑造绝对的权威,我更赞同,要给普通大众和精英学者一样平等的话语权,但我还是想劝范植桓谦虚点。毕竟,学术就是个挺专业的事。把自己的读后感出书自娱自乐,这样的自由谁都有,没准还能引来一批有同感的追随者。但叫板中学语文课本里几代人积淀下来的研究成果,这就不仅仅是光有勇气就能办成的事。

  末了,还想告诉范植桓,学术上的重大研究成果,大多是当事人甘于数十年的清贫和默默无闻换来的,也只有这样的成果,才能经得起时间和对手的检验。这个领域不需要也不欢迎娱乐化的自我炒作。

  链接

  解释《论语》“范野人”PK前人

  【原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普译】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范译】那么多的人成群结队追从你的远大学识而来,这不就值得高兴吗?

  【原文】朝闻道,夕死可矣。

  【普译】早晨领悟了真理,晚上死去了都可以。

  【范译】早晨得知了适合自己的可行之路,到了晚上终止和改变过去的方向也适宜。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普译】三人同行,一定有我可以取法的人在其中。

  【范译】只要有三个人以上在一起道理事物,必然有我可举中之言。

  【原文】礼之用,和为贵。

  【普译】礼的施行,以和谐为美。

  【范译】礼的应用,贵在适中。

  注:普译选自中华书局《论语》,范译选自范植桓的《论语语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更多关于 论语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