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葬舍利”纪事碑则为出土的所有文物及塔和地宫的建造年代、原因和经过给出了最好的回答。这块安葬舍利碑长86厘米、宽75厘米,刻字32行,石碑第一列刻有“中书门下牒兖州”,全文800余字,这就是当时的行政公文,是北宋中书省(相府)对兖州地方报告的批复。碑文中提到,兴隆塔是为了供奉佛顶骨真身舍利而建的,真身舍利是当时于阗国一位叫正光的大师不远万里从佛国古印度取来的。正光大师取回舍利后,一直希望建塔供奉,但未能如愿,云游至兖州时年事已高,请求皇帝批准给予剃度僧人名额,安置住持,教化民众,兴造宝塔,安葬舍利。后来因光正大师年老,终没有完成造塔心愿。直到嘉祐八年才由主讲经僧法语,起造佛塔供养。山东省文物局副局长王永波说:“从碑文的记载,可以知道当时寺院下设的28个僧院,参加起塔供养缘会的主僧达40余人,寺院僧众多达万人,规模庞大。表明兴隆寺为宋代一处较大规模寺院。”
此次兴隆塔发现的舍利数量众多,这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也是十分罕见,而佛顶骨真身舍利存在的最直接证据,就是这块碑文的记载。从顶骨真身舍利的寓意来说,是最有智慧头脑的象征,是佛真身舍利中最为宝贵的,但此次出土的舍利众多,在金瓶内多达48粒,而石函内的舍利更是无法计数,究竟哪块才是佛顶骨真身舍利?王永波表示,这需要进一步考证之后才会有结果。但也有专家指出,佛顶骨真身舍利埋入兴隆塔地宫,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而且宋代全国范围内寺庙众多,建塔就是为了供奉舍利,佛骨舍利更是众多寺院梦寐以求的圣物,它的存在直接关乎寺院的香火和等级,因此佛顶骨真身舍利是否真的埋在兴隆塔地宫,还是一个值得考证的问题。
兖州与兴隆塔
就在山东省考古所对地宫进行调查勘测和维修加固的过程中,又在兴隆塔北侧约6米处发现了一座外边长约1.8米的八角形小塔基。最高处保存6层砖墙,内墙边长1.1米,八角各有一完整的基础石块。塔心上层保留少部分铺地砖,下部为夯土层,在土层中发现1件珍贵的力士头像。其他还有明代青釉瓷碗、唐代墓志铭、小型陶质佛像等10余件。
兖州文物局局长仇立彬告诉本刊记者:“就整个山东地区看,青州的龙兴寺、济南的灵岩寺、汶上的宝相寺都是当时规模较大的寺院,如此众多的名刹集中在山东,说明了唐宋时期山东佛教文化的昌盛。兖州自北朝起,隋、唐、宋、明、清一直被视为佛教兴盛之地。据文献记载,北朝时期,兖州有一个瑕丘尼寺,在全国较为有名。隋代兖州有普乐寺,皇帝下令兴建舍利宝塔。”
公元前21世纪,夏禹划天下为九州。《尚书·禹贡》记载:禹根据地理概况,依照名山大川的自然分界,把中国划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个大的区域,兖州为其一,距今已有4000余年。由于兖州独特的地理位置,因此有“九省通衢,齐鲁咽喉”之称,战略位置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云集之埠”。三国时期曹操曾长期屯兵于兖州。
朝代更迭,历史变迁,可是兖州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的地位没有改变过,一直是郡、州、府的所在地。兖州现有古代遗址200余处,是全国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保存最系统、完整的地区之一。明代,这里作为鲁王封地,曾耗费15年时间修筑王府。据《明实录》记载,从洪武十三年(1380)二月起,“建鲁王宫殿于兖州”。这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工程。开国元勋韩国公李善长,朱檀的母舅武定侯郭英,都曾亲自参与主持此项工程。兖州皇城的规制仿京城皇宫,只是规模略小而已。四座城门,三座大殿,后宫、御花园一应俱全,有房800多间。明《兖州府志》说:“鲁府宫闱城阙,备极宏敞、埒如禁苑。”
只是由于兖州一直以来过于备受重视,因此每次战争都要遭受一次劫难。兴隆塔在历史的烟云中也是几经涂炭,不过却每每在战火消退后的盛世年代,屡屡重获新生,唐、宋、明、清都曾对其加以重点修葺。据《寰宇访碑录》中记载,唐玄宗年间之《僧九定造像记》石上曾有修塔工匠的名字,如“大匠赵守忠,造浮屠匠苏则”。此石及府志所记开皇刻石都已不存,现在塔上最早的刻石是北宋嘉祐八年三月的一件题名,有“社人张元妻郭氏计家二十口”等,为重建之最早可靠佐证。罗哲文的《中国古塔》中亦著录有此塔:“按现有实物推断,塔应是宋代遗物。”塔上又有清代碑刻多块,如康熙三十一年、三十五年、三十九年、五十九年均有题刻(五、六层上)。而据《中国地震目录》记载,康熙七年(1668)大地震,兴隆寺塔毁。塔毁20多年后才开始修葺,至康熙末年竣工,前后历时30年之久。其在原址重修,地宫、塔基沿袭不动殊有可能,仁寿舍利及北宋瘗藏或仍保存。
“最为幸运的是,1948年夏,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为配合豫东战役,发起了津浦路中段(济南—徐州)攻势作战,于是著名的兖州战役打响。兖州处在济南与徐州之间,必须拿下兖州,才能使我军打通山东腹地与鲁西南的联系。当时兴隆塔是整个兖州最高的建筑物,站在塔顶能看到整个兖州城,国民党便以此为哨塔。当时解放军向兴隆塔扔出了三枚炸弹,一枚打偏,一枚击中塔身,还有一枚是哑弹,落入塔内没有爆炸,到1985年重新修缮时才取出这个炮弹。当时加固的时候还差10厘米就能触到地宫的地基,就差这么一点就没往下挖,直到现在。”兖州文物局局长仇立彬说起这段历史的时候尤为感触,因为当时加固兴隆塔和取出那枚炮弹时他都在现场。
“这一次,我们在兴隆塔周圈数公里的范围内都做了勘测,发掘中找到隋唐时代的文化层,出土大量的建筑物构件,如瓦当、瓦、砖等,甚至还有北朝时期的残瓷片。其中宋代地层深厚,发现了大量宋代砖瓦和瓷片,以此证明,这里在宋代有规模宏大的寺院,而且寺院活动应该极为兴盛。在明清时代的地层中发现了琉璃瓦,甚至是鎏金琉璃龙纹瓦构件,说明该寺院在明清时期仍在延续,而且级别甚高。”仇立彬所说的“文化层”,简单说,就是用洛阳铲(又名探铲)打入地下十几米,甚至几十米深处,铲子提起之后,铲头内面会带出一筒土壤。不同深度的土层的土壤结构、颜色、密度和各种包含物质都不同,以此可以判断不同年代的整个活动情况。“这些发掘对兴隆塔早期寺院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清楚地知道这里一直是寺院的建筑区,在某个时期可能属于皇家寺院。”仇立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