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当“真小人”真的出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07日11:45  新民周刊

  撰稿·胡展奋

  “真小人”还真的出现了:有人公然遗弃老母。

  尽管“相关阅读”太多、尽管我们肥厚的神经束对“虐待类新闻”早已传导呆滞,但听到这坏消息还是愕然——“膝 下七子女,上海老太被弃广场后孤寂而亡”。

  说的是有个叫“王扣玛”的,为谋取母亲27万元动迁款,将母骗来同住,而后又将其遗弃在人民广场。事发后,街 道将王母暂置旅馆,频频联系王扣玛及其六名兄弟姐妹,要求他们领回母亲。但王扣玛始终不予理睬,其同胞六人亦以母亲动 迁款已被王扣玛领取为由,不予理睬,结果被弃八十六天的老太病死逆旅。

  刚有人说“地震了,老娘也可以不管”,这里就真有委弃老娘的,新近还有消息传出,王母为把子女拉扯大,年轻时 常常卖血。

  错愕只是片刻。在如今宽容为荣的时代,我暗暗自责“狷介狭隘”,“军旗装”可以宽恕,“地震先跑”可以宽恕, 甚至有人“从来认为,没有什么罪错值得刻上石头遗臭万年”的,蕞尔“王扣玛”最多“一念之差”,为什么就不能同沐“推 恩”呢。

  而且,既然诸公“宁要真小人”,如今扣玛兄就真的把老娘蛇皮袋似的广场一塞,可谓“真”得彻底而“小”得痛快 ,网上舆论能不喝彩?

  事情殊出意外。原以为又是一片叫好,讵料此次一派讨伐,而且群情汹涌。

  可见世事难料。“宁要真小人”大抵是网络愤激之词,有感于生活中的虚假宣传乃至言行背离者,说说“反话”而已 ,一旦有人真以为从此可以贩爹鬻娘,易子而食,则未免“太傻太天真”了:一念之差或可原谅,但丢弃老母八十六天,本可 萌动几百次恻隐之心的王扣玛却一次也不“恻隐”,生生地陷母于绝境,并且“诚实”到“等伊死”的地步,舆论可就真的生 气了,再宽容,伤天害理不能容。

  由此可见,当“真小人”真的出现,公众决不会夹道欢迎;由此还想到,人类社会的总趋势还是向上、向善,一个时 期来,“真小人”之论甚嚣尘上,似乎只要“坦率”地作奸犯科,人神都会宽宥,殊不知人心其实都暗藏着高压线,都“叶公 好龙”着呐,你过线了,就板砖,“扣玛弃母”人人喊打,网络有风险,相教慎出入啊。

  当然,剖析一个人,还得习惯地看看他身后站着多少人,“相关阅读”提示,“扣玛弃母”决非个别现象,“孝元素 ”严重缺失将使社会付出越来越沉重的代价。

  中国自古以孝立国。论孝,以前只怕是过剩、只怕太“二十四孝”了,而不是太少。《礼记》分孝为三等:“大孝尊 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论语》子游问孝,孔子回答:现在所谓的孝,是指养活父母。而如果对父母不尊敬的话,则与 饲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显然,古人认为“孝”的最高境界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和颜悦色的“敬养”,这一点,现代人自问很难做到,于是无 论古律还是现代法律,都把“赡养”列为底线,也就是关心父母饮食起居,帮助父母治疗疾患,是子女的应尽职责。类似规定 ,朴素而富于理性,于情,则没有父母哪里来我的肤发身体?况且还有养育之恩;于理,则每个社会成员都会老去,老即见弃 ,谁还敢逗留这个社会呢,社会要解体。

  于是,当“真小人”真的出现,我们应该感到恐惧,如果他们居然成为主流,社稷就会长满蓬蒿;我们应该反思,曾 几何时,抨击“二十四孝”的封建糟粕却把做子女的底线也“糟粕”了,所谓矫枉过正,“扣玛”及其身后的一大群不正是“ 孝育”缺失的牺牲品吗。

  当“真小人”真的出现,民调显示,一切还来得及补救,只是,若补选教材,《敦煌变文》中这段故事不能漏选——

  孙元觉,春秋时期陈留人,从小尊老。祖父有病,他一直予以照料。但他父亲嫌弃祖父,一天竟把老人绑在筐里,背 进深山遗弃。15岁的孙元觉苦求无效便跟进了深山,再次恳求父亲收回成命,父亲不听,扔下老人就走,孙元觉急中生智, 背起箩筐走得更快,父说,此筐乃不祥之物,要它何用?孙元觉答:谁说没用?等你老了,此筐侍候,把你也扔进深山,免得 再编新筐!

  父大惊:你是我儿,竟敢弃我!孙元觉说,父对儿,好比上游和下游,上行必定下效。你今天为我做出了榜样,我岂 敢违抗?

  父亲羞愧,马上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