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京城的哥讲述20年司机生涯:90年代初生意最好

  特约记者/无心

  杨师傅是一名出租车司机,北京人。

  他每天的出车时间是晚上10点之后,到次日凌晨6点之前。下雨、下雪、刮风的天气不出车。

  他的车没有顶灯,也从不打表。他从来不进北京的四环路里面,哪怕是半夜三更,他也不去。

  其实,杨师傅是位开着报废汽车,从事违法运营业务的黑车司机。他手上的这辆红色夏利汽车,是从北京周边的河北地区收购来的,价格仅为3000元。实际上,这辆红色夏利车本来也是北京出租业报废淘汰下来的,只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又回流到了北京周边郊区而已。

  每天晚上,杨师傅用这辆报废的汽车,在东四环和东五环附近拉送一些晚归的客人。每天大概可以获取几十元的收入,一个月下来刚好和其他工作的收入相仿。如果不巧,碰到警察,他就立刻弃车而逃,反正,“这辆汽车的成本只有3000元,大不了这个月白干”。

  在不久之前,杨师傅用旧房拆迁获得的部分多余款,购买了一辆家庭轿车,在小区门口“趴活”。但随着黑车数量的越来越多,他的收入直线下降,所以,他将车卖了。

  而在更久之前,杨师傅也是个正规出租车司机,属于北京某知名出租车公司的挂靠司机,着装得体,彬彬有礼,每天奔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迎来送往。

  “我有时候觉得自己就是越混越差,完全不知道明天在哪里。”杨师傅自嘲。

  从“黄虫”到“一片红”

  北京市朝阳区姚家园西里小区,地处东四环外,离东五环不远。由原来的姚家园村拆迁而成,周边目前还处于刚刚开发的阶段,比较偏僻,但常住人口却不少。

  杨师傅住在姚家园西里小区附近还未拆迁的平房区。“我从20岁开始开车,到现在差不多开了20年了。”

  按照杨师傅的车龄,他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步入出租车行业的。当时,恰好是北京市全面发展出租车行业的大跃进时代,在“让老百姓打得起,一招手就停个三五辆车”的发展原则下,无数家出租车公司涌现出来,小型面包车成为了主打车型。但那段管理混乱的时期,却恰恰是杨师傅非常怀念的好时光。

  当时北京人都管这种小面的叫“黄虫”,好几万辆的“黄虫”穿梭在北京街头,场面蔚为壮观。“黄虫”成了当时首都的“城市名片”。

  “那时候出租车公司比较多,有些规模也不大,态度没那么蛮横。”据杨师傅介绍,在那个出租车行业刚刚处于市场培育的时代,出租车公司和司机大体还是处于平等地位。虽然大街上跑的很多都是“黄虫”,但“生意好做,压力也小”。10块钱10公里,不但能挤进好几个小伙子,更能放下自行车、电视机等大件物品,其功能让人叹为观止,满足了当时市民的多种需求。

  与此同时,司机和车都拥有一定的自由,“经常帮助自家或邻居家里干点活儿,出点力”。

  只是,“那么小的车,五六个人都挤了进去,冬天还好,人挤着暖和,可夏天就难受了,整车的汗馊味。可当时大家收入还不高,都这么凑合着”。

  “我记得那时候,份子钱一个月千把块左右,不是太多。”杨师傅说。

  但好日子只过了几年。在90年代后半期,政府加大了对出租车行业的整顿和调整工作。

  1998年,北京市政府发动了大规模的“扫黄”运动,采取激烈的“砸”面的方式,完成了北京市出租车的第一次更新。代替“黄虫”的是红色夏利车,打造“祖国山河一片红”之势。同年,北京市还对出租车的价格进行了管理,价格定在夏利车每公里1.2元、富康车每公里1.6元两个价位。这一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时,“黄虫”彻底地退出了市场。

  可是,外观上的红火,无法掩盖制度内在的缺陷。

  这次整顿,是为了理顺公司和司机以及汽车三者之间的产权关系,但实际上,司机成了这次整顿的最大受害者。

  杨师傅的第一辆车是“黄虫”,在这次整顿中,也换为了红色夏利。虽然当时一部分车款是由家里出的,但杨师傅却一直没敢告诉家里关于换车的事实真相。“当时我也刚刚结婚不久,肯定是需要一份工作来养家的,换车时家里也出了一部分钱。但我对家里人一直说车是我买的,其实,那时的车根本不属于我。”

  这次的出租车行业整顿,重点就是对车的产权进行厘清,以及明确司机和公司之间的劳务关系。但实际情况却是:整顿之前,司机掏钱买车,这笔钱算是出租车公司向司机暂借的融资或者出租车干脆就是归属于司机;而整顿之后,还是司机掏钱买车,但这笔钱却是司机按照规定向出租车公司缴纳的风险抵押金、保证金或承包款等名目,车的产权是完完全全归属于出租车公司了。

  出租车司机从这时候起,开始处于不利的弱势地位。一个很明显的变化就是:司机每个月上交给出租车公司的份子钱提高到数千元。虽然,由于出租车总体效益增加,司机的实际收入有所提高,但很明显,增长中的大部分利润归于出租车公司所有。

  矛盾的最终激化,源于2000年之后的出租车行业大整合。

  在政府的主导之下,一些小规模出租车公司被强行由实力大的公司收购。杨师傅所在的公司,恰好是在这次被收购之列。并且,由于出租车公司规模越来越大,同司机相比,在地位中,处于更为强势的主导地位。

  那时,杨师傅还开着他的出租车,每天跑上十几个小时,挣着2000元左右的收入。虽然不太多,但对于身处北京东郊的杨师傅一家而言,还是一笔很重要的收入。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相关专题 法律与生活

更多关于 出租车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