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5月12日讯(记者 蒋亮) 5月12日,四川新闻网记者在成都文殊坊的一间古色古香作坊里,见到了传说中已濒临失传的藏织。据阿坝州藏族编织刺绣和羌族刺绣协负责人杨华珍老阿妈透露,做成一件三斤半重藏织衣服光纺线就要花半年时间,“汶川地震给传统藏羌文化带来了浩劫,我们希望藏羌苑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这门古老手艺传承下去。”
据介绍,汶川地震不仅造成了重要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同时也给阿坝州传统藏织羌秀带来浩劫。地震后,温家宝总理专门作出关于抢救和保护羌民族文化的重要指示。去年11月,国家文化部正式批准以汶川、理县、茂县、北川为核心的羌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去年11月成立的阿坝州藏族编织刺绣和羌族刺绣协会负责人杨华珍老阿妈告诉记者,自己是阿坝小金县藏族人,“以前只要是藏羌人,每个女人十二岁后都得学会藏族编织刺绣和羌族刺绣,”老阿妈说,这门古老的手艺主要通过女儿跟妈妈学,妹妹跟姐姐学的传教模式一代代传承至今。
改革开放后藏羌地区很多年轻人观念发生了改变,古老的藏织手艺如今只有五十岁以上的妇女才懂。“我看藏织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杨华珍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挽救藏织,所以她专门召集到一批藏织技师并成立藏羌秀苑。在这里,她们不但要担负起给家乡后辈传授技艺的任务,也要尝试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让这门古老的手艺焕发新春。
当天,成都首个从事藏织羌秀的专业作坊藏羌苑在文殊坊揭牌营业。四川新闻网记者获悉,绣苑主要功能是为前来订货的客户提供样品,最后的成品制作则由家乡从事藏织羌绣的农村妇女完成。文殊坊方面表示,将为藏羌苑提供最大限度的无偿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