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用自行车改变城市生态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4日14:36  《环球》杂志

  俱文

  当今时代,世界在城市化,城市在汽车化。然而,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紧缺,“汽车化”日益成为城市的大问 题。然而,大问题的解决并不复杂。这就是,改变观念,回归自然,骑自行车上班,辛苦一点,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如今,骑自行车上班,不再是个人行为,或者体育爱好者的运动方式。这是欧洲城市为解决现代难题作出的战略选择 。5月12日,欧洲自行车推广大会在布鲁塞尔举行。近30个欧洲城市的代表,签署一份共同宣言,承诺在城市中大力推广 自行车,以提高交通效率、应对气候变化、节约能源资源。

  在欧洲,自行车正在从体育运动向交通方式转变。两年前,英国政府就推出“骑车上班计划”。最近,英国政府决定 ,在未来3年内投入3000万英镑,对10万名孩子进行自行车技能的培训,并扩展通往中小学校的自行车道。英国交通大 臣道格拉斯·亚历山大表示,要让更多的人脱离汽车,培养出“骑自行车的下一代”。

  法国、丹麦、奥地利等欧洲国家,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推行“自行车交通”。法国巴黎的“无人自行车租赁系统”, 在全市设有1451个租赁场所,备有两万多辆自行车。系统运营成效颇受赞誉,这些自行车一年中共行驶30万公里,等于 为城市减少了32330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积极推广“公共自行车”设施,58%的哥本哈根市民每天 会使用这种“公共自行车”。奥地利使用自行车代步的人数今年4月份较去年同期增加了25%。

  不仅欧洲,美国这样的汽车大国,也在出现“自行车热”。美国前总统布什就酷爱骑自行车,但他只是将之作为运动 项目。现在,美国人骑车上班正在成为一种时尚。2008年,美国自行车销售量达到2000万辆。美国参议院通过法案, 利用税收优惠鼓励雇主给骑车上班的雇员每月40美元到100美元补贴。自行车的推广带动了美国部分城市新型服务业的兴 起,一些地方开始设立“自行车站”,提供存车、维修等服务。

  韩国为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提出“清洁增长战略”,全力打造“自行车大国”。韩国总统李明博4月20日发表广 播讲话强调:“自行车是实现清洁增长的伙伴,要把它变成主要的交通工具。”为此,韩国政府正在投入资金发展自行车产业 ,加快完善城市交通中的自行车道,计划把地铁最后一节车厢用作自行车专运车厢,提出到2020年前在全国建成总长30 00公里的自行车道。

  中国曾经是世界赞誉的“自行车王国”。1950年,新中国第一个自行车品牌“飞鸽”在天津诞生。随后,在中国 的各大城市,相继建立起自行车厂。上个世纪80年代,每到上班高峰时段,奔涌的自行车洪流,成为大城市壮观的风景线。 然而,时过境迁,进入新的世纪,越来越多的人告别自行车。如今,在发达的中国城市,自行车的数量不断减少。外电注意到 ,“北京的自行车洪流早已消失”,“上海和广州骑自行车的人不及20%”。

  与此同时,中国汽车的数量急剧增加。每天,公家车、私家车,国产车、进口车,纷纷驶上街头,加入到拥挤的城市 交通中。数据显示,从1978年以来,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增加了20多倍。到2008年底,中国私人汽车的保有量突破4 000万。有消息说,中国现在每天增加1.4万辆汽车,照这样的速度,中国汽车保有量会很快超过美国。

  城市交通工具的日益发达,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繁荣,还有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调查显示,在北京,最近10年间, 乘车到达任何目的地的时间都增加了一倍。环保人士指出,汽车尾气是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失去蓝天的重要原因,“中国 汽车可能超过火电厂成为最大的污染源”。

  其实,比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更需反思的,是人们社会观念的变异。现在,汽车不仅是代步工具,一定程度上成为社 会生态的反映。有没有汽车、专车、豪华车,成为贫富、等级、身份的象征。汽车变相成为一种荣耀,越是豪华,越有派头。 城市的交通高峰期,不少情况下骑车比开车快,但人们宁愿开车遭遇拥堵。在重点中小学的门口,接送孩子的更是汽车云集。 一些城市的决策者,为了城市的豪华气派,甚至取消了非机动车道。

  可喜的是,中国一些城市和市民,正在重新青睐自行车代步运动。杭州仿效巴黎,启用“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游 人可以骑车环绕著名的西湖游览。

  节能减排,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让没有污染、健康便捷的自行车,回归城市交通的主流,在科学发展的旅途中,奏 出崭新的时代交响曲。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环球》杂志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