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脆弱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7日11:29  新民周刊

  如果人确实被证明是脆弱的话,我们何以还要给予不适当的敲打,从而促使这种脆弱变得更加不堪一击呢?

  撰稿·西坡

  读了上一期《新民周刊》关于一个女中学生不幸跳楼的一组报道,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李惠利中学一名13岁女生从 楼上往下纵身一跃,结束了被称作“花季”的生命。这样的悲剧,是谁也不愿看到的,包括因此卷入问责危机的学校和老师。

  近年来,未成年人自杀事件时有发生,人们或许已经有点“麻木”了。但如此平静赴死,不能不使人震惊,因为这绝 对不是正常死亡的表现。

  选择自杀来结束生命的方式,推手无非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平时的心理危机积累到了无法控制的状态;一是突然受到 外部的超强刺激。通常情况下,这两个方面具有混合的特点。

  令人吃惊的是,有些人在没有充分了解事实或推测可能发生的事实之后,不约而同地选用了“脆弱”一词来描述这个 小姑娘的决绝。之前,它也曾被反复用来慨叹类似的青少年自杀事件。

  这是不能接受的。

  我不知道人们究竟应该怎样来定义“脆弱”一词,如果指一般人理解的 “心理承受能力差”而言,那就否定了“受 害者”这么一个概念。也就是说,除了死者,其他所有人都是“无关者”。我可以肯定地说,自杀性事件,无关联性的,有, 但只是极少数,更多的,是出自“事出有因”的人事纠纷。难道不是这样吗?

  况且,对于“脆弱”,我们应当有更接近于人性的解读。

  一,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脆弱是一种自然状态。人生下来就是脆弱的,就像人生来就害怕黑暗,有的人之所以坚强, 有赖于后天的训练。事实上,教育也不一定能使所有人都“坚强”起来,正如不能使所有人都成为爱因斯坦一样。

  二,脆弱不能涵盖一个人的全部性情。有些人在某一方面“脆弱”,比如恋爱;在某些方面则表现得很“坚强”,比 如事业。不加区别地往死者身上随便定义“脆弱”,对于死者既缺少尊重,也有失公平。

  三,脆弱和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年龄大,历练多,心理承受能力大些,是可能的。但成年人乃至老年人的自杀比例高 于未成年人的事实,充分说明“脆弱”并不为未成年人所专有。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老舍、傅雷、邓拓等等都是自杀者,他们曾经的险恶环境可谓多矣(尤其是傅雷,傅聪出走给予 他的打击极巨),都还坚强地活着,但“文革”一来,他们都义无反顾地走了绝路。你能说他们“脆弱”吗?

  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难道会“脆弱”到自杀吗?很难相信。一定另有原因。

  如果人确实被证明是脆弱的话,我们何以还要给予不适当的敲打,从而促使这种脆弱变得更加不堪一击呢?

  问题是,支持自杀者们“慷慨赴死”的意念从何而来?

  我们不要忘记,人是有尊严的动物。动物可能不会为尊严而死,但人会,这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之一。

  促使老舍、傅雷、邓拓赴死,不是别的,正是做人的尊严受到了空前、不可容忍的践踏。我们也可以用那些自杀的未 成年人通常都是比较优秀或有较强自尊心的事实,来证明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意义不可分割的命题。

  那么,谁又能理直气壮地说,为了生命,我们应当放弃尊严?在一系列的自杀事件面前,真正需要反思一下的是,我 们对于人的尊严是否给予了足够的尊重?

  有个澳大利亚朋友告诉我一件“趣事”。某小朋友在校园里飞奔,一位老师看见了,怕小朋友发生意外,便大喝一声 :你跑那么快干吗!小朋友被老师突然一吼吓了一跳,但随即听从了老师的劝告。回家后,小朋友和大人一起吃饭时随口提到 了这件事,引起家长警觉。家长以为自己的孩子被吓着了,便到学校抗议。经校董讨论,并征询学区居民的意见,该老师居然 最终被解聘。

  我当时听了,有点“不可理喻”。后来澳大利亚朋友严正地告诉我,校方之所以做出被我们认为“不可理喻”的决定 ,是认定,小朋友本来就是“不懂事”的,需要老师指导,但老师不懂,指导的方式方法有误,反而伤害了小朋友,所以老师 对此负有责任,对于老师的处罚是适当的。

  什么叫尊重人?什么叫以人为本?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得到启示:我们一直希望重建的“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就 是从这样的“不可理喻”中一点一滴中积累起来的啊。如果说这个悲剧还有什么价值的话,我想,应该就在于能否使我们从“ 不可理喻”,转变为像对待一只玻璃器皿一样小心地对待我们的孩子。

  也许有人会说,国情不一样,处理也可不一样。我不同意。你可以说办学条件差,可以说教学水平不高,但就是不能 在尊重人的尊严上面打折扣,因为这不需要成本,需要的只是与之相适应的这个做人底线,哪怕是孩子。-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新民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