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为真实的“潜伏者”正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3日12:18  法制与新闻

  为真实的“潜伏者”正名

  ——阎又文名誉权案背后的故事

  (本刊记者)陈虹伟(本刊实习生)王峰/文

  电视剧《潜伏》热播之后,许多真实的“余则成”从历史的帷幕后走到台前,阎又文即是其中之一。

  这位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的少将秘书、政工处副处长、新闻发言人,真实身份却是中共中央社 会部直接领导的高级战略情报人员,一名功勋卓著的“潜伏战士”。

  解放后,阎又文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绥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水利部农田水利局副局长、农业部粮油生产管理局 局长,全国政协委员。

  然而,在阎又文1962年去世以后,他的后人才发现,对于阎又文的“过去”,不仅家属亲人了解不多,甚至相关 单位也知之甚少,而阎又文位于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墓碑碑文上也没有写明他参加革命的时间和入党时间。碑文中,对于新中国 成立后阎又文的历任职务记载清楚,但新中国成立前那些岁月却以“过去曾为革命做过许多工作”一笔带过。1997年,曾 任中顾委委员、长期从事我党情报工作的罗青长同志的一篇回忆文章在《北京日报》发表后,阎又文的真实身份才被公之于众 。

  阎又文身后有6名子女,其中年长者已经71岁。多年来,父亲“模糊”的历史问题曾对他们的人生造成极大影响, 使他们在参军、入党、提干、调动等一系列问题上均因“政审”而阻力重重。

  阎又文的子女用了31年的时间为这位曾经的“潜伏者”正名,之后,他们又用了16年时间来保护这份来之不易的 “光荣”,如今,她们又为了一段不符合实际的个人回忆而采取了诉讼的手段。

  追讨“名誉权”

  在北京市档案馆近期举办的“北平和平解放史料展”上,阎又文的照片与刘厚同、何思源、傅冬菊三人的肖像并列摆 放在一起,在此,他们被称为北平和平解放的功臣。

  然而2009年5月21日,一场名誉权诉讼在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一审开庭,阎又文的6名子女提起诉讼,称中 央文献出版社侵犯了其父亲阎又文的名誉权。

  诉讼起因于2006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名为《真实的毛泽东——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的著作。在 这本书中,一位曾经的警卫人员在回忆文章中提到阎又文陪同傅作义去西柏坡的那段历史,文章中将“这次来”(指陪同傅作 义到西柏坡)的“傅作义的那个秘书”描述成“很坏”的“国民党特务”。

  在同中央文献出版社多次协商未果后,阎又文的子女们将中央文献出版社告上了法庭。遗憾的是,该文作者已于开庭 前去世。

  “这本书在2006年10月出版,我们是在2007年4月看到的这本书,同中央文献出版社交涉了几个月,向他 们出示了有关阎又文真实身份的材料,要求他们停止发行并公开赔礼道歉,但出版社答复说其已同这本书的作者签了文责自负 的协议。”阎又文的三女儿告诉记者。

  此案代理律师、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雁峰认为,《真实的毛泽东——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一书中 的有关内容,对特定的历史事件中特定的人物即阎又文进行了与史实不符的描述,已对原告构成严重侵权。该书是在2006 年出版的,此时,距1997年罗青长同志在北京日报公开发表怀念阎又文同志的文章、将阎又文同志的真实身份公之于众已 经过去了近十年。作为中央文献出版社这样的权威出版单位,此时对阎又文同志的有关真实情况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搞清楚。 至今,除作者本人自己给自己“作证”以外,出版社拿不出任何证据予以证明。对于该书所发表的涉及他人名誉的内容,被告 作为出版单位,而且是国家级出版单位,未尽审查核实之责,具有过错。尤其是在被告已经到有关部门对阎又文的真实身份进 行核实以后,在明知该书有关内容严重失实的情况下,依然不采取必要的措施,直到2009年该书还在销售,这种行为已经 属于故意行为,具有更大过错。

  面对阎家子女的起诉,中央文献出版社并未否认阎又文的“党的秘密情报工作者”身份。

  早在1993年,阎又文曾经工作过的农业部就已发函,公布了阎又文的真实身份,不过这份内部文件只是向阎又文 6名子女及其工作单位公布。

  无人知道,这份迟到的文件背后,是阎又文的子女们被父亲的历史所改写的人生轨迹。

  阎又文惟一的儿子毕业于哈军工,毕业后本可就职于国防科工委,却被分配到一民用工厂当了工人。

  三女儿毕业于北师大女附中,一心想考清华大学“当科学家”,她最终的“选择”却是到外文印刷厂当了一名工人。 她曾屡次递交入党申请书,直到临退休前才实现了毕生的心愿。

  阎又文最小的女儿15岁就入伍,17岁成为代理排长。为提干,她所在部队曾向农业部连发四封政审外调函,但得 到的回复却是“阎又文同志历史问题不清楚”。

  为了了解阎又文的真实身份,农业部曾向中央有关部门寻求答案,然而得到的信息却极为有限,据其子女介绍,那些 解答“只是说明我父亲1938年入党,至于入党后从事什么革命工作,有过什么功绩等等,都没有说明”。为此,其小女儿 服役8年,最后还是以“士兵”的身份复员到地方。

  潜伏敌营

  在阎又文去世31年后,他的身份之谜竟在偶然间有了拨云见日的转机。

  1993年,在公安系统一次老干部聚会上,阎又文二女儿的领导、时任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的刘光人遇到了自己的 老同事王玉。

  解放前,刘光人和王玉都曾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无独有偶的是,王玉竟然是阎又文“潜伏”时期的绝密单线联系人。 听到刘光人介绍阎又文后人的情况,王玉异常激动,他急切地希望见到他们,并表示“已经40多年了,阎又文应该可以解密 了”。

  在王玉的帮助下,阎家几个孩子见到了曾任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的罗青长,由此,阎又文的真实身份终于水落石出。 1993年5月,农业部向阎家6个孩子的工作单位发去公函,称“阎又文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傅作义部从事 党的秘密情报工作,在此期间,他运用担任傅作义秘书的有利条件,为党提供了许多重要情报,关键时刻起到了重大作用,为 北平和平解放做出突出贡献”。

  在敌占区,与阎又文联系的只有王玉一个人,即使在解放区,知晓阎又文真实身份的也只有边区保卫部和中央社会部 的几位高层领导,再往上,则直接联系到周恩来、毛泽东。后来阎又文的关系转到中央社会部,这条情报线更被压缩到阎又文 ——王玉——罗青长(时任中央社会部一室主任,主管情报工作)、李克农(时任中央社会部部长),如此一对一的单线联系 ,足见中央对这条情报线的重视和保护。同时,这也是造成日后阎又文身份难以被世人知晓的重要原因。

  彼时,阎又文任职国民党第十二战区政治部副主任,上校军衔,并兼任十二战区机关报《奋斗日报》社长。更为有利 的条件是,作为傅作义的随身机要秘书,阎又文深得傅作义的赏识和信任。但凡傅作义主持的军事、政治会议,都由阎又文负 责记录,傅作义的重要电报、文件及讲稿都由阎又文起草。傅作义曾对周围的人说:“只有又文写出的东西和我的思想吻合, 他用的语言和我想要说的一样。”傅作义根本不会想到,一位中共地下党员竟成了最了解他想法的人。

  功勋卓著

  1947年底,傅作义升任华北“剿总”总司令,不但有自己的20万嫡系部队,还手握华北地区40万蒋系部队的 指挥权。掌握了傅作义的思想动向,就等于掌握了整个华北地区的军事动态。潜伏在傅作义身边的内线阎又文,作用至关重要 。

  此时的阎又文,仍是傅作义的秘书,但军衔已升至少将,兼任华北“剿总”办公室副主任、政工处副处长、新闻处处 长和新闻发言人,进入了华北“剿总”的决策核心。他给同是中共地下党人的王玉办了一张《平明日报》的记者证。

  每周六,阎又文都会在北海漪澜堂主持中外记者招待会,王玉每每持记者证参加。有关的绝密情报,就通过记者招待 会这个最公开的场合,被秘密传送出去。

  同样是以《平明日报》记者身份作掩护的地下党员刘光人,也在那时与阎又文有过很多接触。60多年过去,老人忆 及往事不禁感慨万千:“那时候阎又文常在会后单独找我,交待写稿的某些要点。谁能想到这个满口‘党国’的新闻官竟是我 们的人啊。”

  平津战役后来被视为中共情报工作的巅峰之作。根据平津战役纪念馆的统计数据,平津战役前后在北平活动的地下党 有3000人之众,外围人员超过5000人。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胜局已定。东北问题解决后,就要着手解决华北问题了。

  11月3日,傅作义接到南京急电,赴南京参加最高军事紧急会议。此行,傅作义要汇报的是一份作战计划。他无论 如何也想不到,蒋介石还没有听到他的汇报,整个计划就已被毛泽东所掌握。

  就是阎又文提供的这份情报,对华北乃至全国战局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平津战役20多年的北京卫戍区退休干部董世贵,详细整理出中共中央对辽沈和平津战役战略不断调整的全部过 程。

  史料证明,10月31日,毛泽东在给东北野战军的电报中指出:“在沈营线战斗结束后,应休整一个月左右,约于 十二月上旬或中旬开始出动,攻击平津一带,准备于战争第三年的下半年,即明年一月至六月期间……”

  直到11月9日深夜,中央解决华北问题的战略部署还是要先攻克太原,而后再解放平津。发给华北野战军的命令: “争取早日夺取太原并抑留傅作义部队于平、津、保地区,以待我东北主力入关协同华北力量彻底歼灭该敌。”

  但时隔六天后的16日凌晨,中央军委突然作出决定,4时致电林彪、罗荣桓、刘亚楼,令其“早日入关,防止敌人 逃跑”。5时致电华北野战军撤围归绥,缓攻太原,以迷惑和稳住傅作义。为了同样的原因,对淮海战场上已经被包围的杜聿 明兵团也暂缓攻击。

  “如果没有此后的这些战略调整,那么傅作义有可能保存主力,甚至放弃平津退至南方,那将对全国解放进程造成无 法预料的后果。”董世贵这样分析。

  原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概述了这份情报的主要内容:傅作义打算在平、津、唐地区和我第四野战军、华北部队会战 ,他正用他统帅的六十万军队做这样的部署和配置。这一仗打赢了,整个华北就是他的天下。这一仗打不赢,他考虑有两条退 路:一是由塘沽从海上南下,与蒋介石在南方会合;另一条是退到绥远一带,与马家部队会合,负隅顽抗。傅作义还认为我第 四野战军进关不会很快,最早在1949年5月才能进关。这次获得的情报,从其他方面核证,完全可靠。

  1948年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分三路提前入关,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的国民党军,阻断了傅作义 的海上退路。随后华北野战军突然出现在张家口以西地区,发起猛烈攻击,断绝了傅作义西逃之路。12月14日,解放军完 成了对北平的合围。华北几十万国民党军队成了瓮中之鳖。

  围城期间,傅作义顾虑重重,摇摆在战、和之间,情绪极不稳定。一方面,他的代表出城与解放军进行着秘密谈判; 另一方面,蒋介石的特使也轮番飞到北平,甚至拿着蒋的“手谕”命其南撤。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克农再次派王玉进入北平,要阎又文随时提供傅作义的动态,掌握其思想变化。

  获悉了自己的任务后,阎又文及时观察、掌握傅作义的情绪波动,并向组织作了详细汇报。

  12月25日,党中央宣布了以蒋介石为首的43名头等战犯的名字,傅作义也名列其中。

  看到自己被列为战犯的消息后,傅作义抓起一把牙签,暴怒地塞到嘴里,狠狠地咀嚼。然后他站起身,把桌子上的茶 杯、文件统统横扫在地,嘴里念叨着:“完了,全完了!”

  军事和政治上的双重高压,让傅作义几近崩溃。他召回和谈代表,准备自行解除兵权,飞到南京去。同时让阎又文准 备一份呼吁北平和平解决的声明。

  危机时刻,阎又文对傅作义进行了劝导。罗青长回忆:“傅作义整日愁眉苦脸,饭吃不下,觉睡不着,坐卧不安。当 我大军压境、傅作义处于无可奈何之时,阎又文根据党的指示,紧随傅作义左右,对傅作义展开政治攻势,把中共方面发表的 声明送给傅作义,逐段边读边讲,针对傅作义的思想、疑虑,提出一些劝告。”

  对傅作义冲击最大的是被中共列为了头等战犯。阎又文对此提出了另一种猜想:蒋介石对你不率部南撤肯定会生疑。 华北丢了再去南方,蒋介石不会饶过你。共产党正在和我们和谈,这时把你和蒋介石绑在一起,应该是为了解除蒋介石的怀疑 。

  不久之后,解放军密使转来了一封毛泽东亲拟的电报,证实了阎又文的猜测。电报告诉傅作义:“我们这样一宣布, 你在蒋介石和蒋介石的部队面前地位加强了。你可表示坚决打下去、别无出路。暗里和我们谈好,和平解放北平。”这下彻底 打消了傅作义的疑虑,秘密和谈重新开始。

  从与王玉接上头,直到傅作义接受和平解放方案,阎又文几乎每日一份报告,将傅作义的思想动向、矛盾心理和具体 表现一一汇报给党中央。这些情况,对我党及时掌握傅作义动态、及时采取相应对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并未结束的“正名”

  解放战争中功勋卓著,解放后担任重要职务,但阎又文曾经的潜伏者身份却从未向外界透露,即使是自己的家人对此 也并不了解。1993年农业部的公函,才让阎又文的子女得知自己的父亲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然而,1997年初,在描写北平和平解放前夕统战工作的电视剧《第二条战线》中,阎又文并未以地下党员中共隐 蔽战线情报人员的身份出现,甚至还有负面的描写。为纠正此误,阎家子女找到了相关部门。

  经过组织核实后,相关部门立即停止了该电视剧的播放,迅速对电视剧的内容进行了修改。之后播出的《第二条战线 》便是经过修改后的版本。

  也正是以此为契机,1997年7月10日,曾任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的罗青长在《北京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丹 心一片照后人——怀念战友阎又文同志》的纪念文章。

  自此,阎又文的真实身份才被公之于众。

  然而,由于确切的历史信息长期没有向社会公开,各种回忆文章对此类“保密工作”的记叙难免出现史料错误。

  多年来,阎家子女一直在寻找各种机会,希望将父亲的真实经历昭告天下,还历史于本来面目,让那些在隐蔽战线为 新中国诞生而披肝沥胆、默默奉献的勇士获得应有的尊重。

  今年年初,阎家子女又找到北京市档案馆,以史实材料向该馆介绍了阎又文的情况,于是,在“北平和平解放史料展 ”上,出现了“北平和平解放功臣”阎又文的大幅照片。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法制与新闻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