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管虎:我也是斗回来的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8日15:44  新世纪周刊

  管虎拍电视剧谋生,拍电影实现理想,如果有可能,也拿奖

  -本刊记者/余楠

  和《斗牛》的牛二一样,管虎也在“求生”。他“拿电视剧当饭吃,拿电影当酒喝”。没有酒喝的日子里,他不停吃 饭,让自己活下来。

  在那些拍摄电视剧谋生的日子里,学电影的管虎还干着另一件事:默默地给自己酿酒。《斗牛》当然不是极品,但有 着好酒所需的很多滋味和醇香。除了天资和勤奋之外,酿酒的秘诀就是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回来”就是起点,这比什么 都重要。

  释疑《斗牛》

  观众看完片子之后可能最大的质疑是来自片名,其实故事跟“斗牛”没有任何关系。

  “斗”它不是一个动词,它是形容词,也是“为牛而斗”。我犯坏呢,借了一个现在人们认识上的误区。实际上我是 有这个心去冒险,有一些观众出了影院会琢磨这事,有时卖个小破绽,留个白啊,也算一种导演手段吧。

  牛二实际上是被塑造成一个有情有义的人物,为什么在片中全村人都惨死在日寇屠刀下,他不掩埋乡亲们的尸体?

  其实我都拍了,牛二不仅掩埋了乡亲们尸体,最后还插上香在庙里哭一鼻子,最后我还是没有放上去。你还得考虑一 下观众那边,他坐不坐得住,爱不爱看。

  片子现在的这种结构方式,引起的争议最大。你是否听到过有人说这种做法比较炫技?

  我已经想到了。我觉得就是大家伙看得太少了。观众多年的观影经验基本就是一根线,情节发展、高潮、结束。《斗 牛》没有什么炫技,也没有可炫的。电影的时空转换有很多可能,这么做也符合电影的本性。我不是说观众有什么不对,观众 是上帝,但你也得有勇气去尝试。电影是得赚钱,但不能说每一部观众您全是爷,求求您来看。有的段落我们可能就滞后了十 秒,观众当时不理解,他就急了,事实上当时明不明白不重要,滞后是一种效果。大卫·林奇那种电影在美国出来的时候也是 一片骂声。

  开场不久,牛二和一个八路军战士为“人”字和“八”字有比较长的一个争论段落,八路军和乡亲们撤离的紧张时刻 ,角色之间有这么长时间去悠然争论一个汉字的写法,似乎显得有些不妥。

  肯定有观众会有这样的疑问。我们当时在沂蒙老区拍,挺多老人都还活着呢,八路军115师当年的办事处也在那儿 。其实咱们当时根本没那么紧张,这样的情形天天都有。有人特别写实地问我,怎么回事,日本人都来了,他俩还在地上写字 儿,我就没法回答。其实历史不是那样的,只是我们的经验认为是那样,说日本人来了我们就得赶紧跑,当时老百姓不是那样 。从我的心态来说,我就想不能总按你们要求的那样,那样就又成了一个“正常”,我就希望“不正常”。

  身披佛光的生命情怀

  大群土匪给牛配种的段落是整个片子最大的场面,但现在的感觉这个段落来去都有些突兀。这个段落应该被剪过,没 有完整呈现出来。

  其实当时我设计的土匪是两拨,互相之间就斗,一拨要杀这牛,一拨就要拿这外国奶牛来配种,在剧本里这些段落都 有。牛二这个普通生命眼里看到的这个世界,就是灰军装、黄军装,乱七八糟,人杀人。牛二看到的就是有人要这牛的奶,后 来就有人要杀牛,再往后就是有人要操这牛,一个比一个狠,一个比一个侮辱,是想往上提升这事。这个段落是来得有点唐突 ,但是是我自己剪的,按原来那个不好,就有点跑偏了。

  牛二多次身负重伤,最终却总是安然无恙。这种设计按常识来判断有些不妥,为什么这么设计?

  这事从一开始就是我有意而为。包括牛二被日本人拿刀架在脖子上,最初我们就是想把脑袋砍下来就完了,然后这戏 就紧跟着另一个人物走了,但是后来却没有那么做。这个电影充满了一种特质,那就是我们相信生命的神奇性。你看史料的话 ,包括南京大屠杀、平顶山大屠杀,都有爬出来的人。其中有一个人脖子都砍掉四分之三了,就剩一根喉管连着,楞爬出来了 ,脑袋那么按着爬出来,居然最后还活下来了。那照片后来我亲眼看到过,脖子上大疤痕什么的都在,毕竟电影还不是一个写 实的故事,它的主人公还是要有身披佛光的这么一个特质。他一定是有一个坚强的信念在,这个信念不一定是共产主义,说求 生也对,无论什么信念,他都坚守。我就老幻想自己是这种人,即便枪林弹雨我还能身披佛光,我觉得在现实中真有可能发生 过。

  “这地方不能呆了,人不像人,狗不像狗”,片中这句台词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是不是也代表了你内心的一种声音 ?

  其实电影什么年代都一样,如果跟今天的观众没有交流,那意义就不大了。你比如我现在拍地道战、鸡毛信,意义就 不大了,做这个电影之初肯定是想跟今天的观众聊天的,今天有人反馈回来说“人不像人狗不像狗”有点感受,这个是好事。 我一直这么想,什么样的观众就看出什么来。我一直觉得流泪也是一种娱乐,你看到一点心酸那也就够了,甚至有的观众看到 这里面一点小情怀,或那么一点小说道,就更好。我印象特别深,上学时就知道伯格曼有几年拍不下去了,拍出片子来也是一 片骂声,有一天他就自己在那河边坐了好多天,突然看到对面有俩小孩,举着风筝,跟河对岸跑着,还唱着瑞典儿歌,歌词就 是“这样的生活,这样的苦难”,他突然就悟了。如果我们在伯格曼那后面再加上“这样的生活,这样的苦难,这样的快乐” ,就更像《斗牛》这部电影了。

  片中闫妮饰演的“九儿”戏份很少,是否也是最后出于故事的考虑作了删减?

  没有,九儿的戏当时就拍了这么多。也是有意做这么一个破碎的状态,有些女孩看了片子之后特别不满足,特别希望 牛二和她的感情能圆满。其实我们从一开始也告诉演员,牛二喜欢九儿,但九儿不可能喜欢牛二。为什么处理成一段破碎的感 情,不圆满,就是为了把情感往牛身上寄托一些,我们要的主要情感不在九儿身上,在牛身上。

  寻回失落的血性

  你曾说自己“拿电视剧当饭吃,拿电影当酒喝”。你如何看待自己在没有电影拍摄时,选择在电视剧领域的那几年?

  呵呵,其实那句话是随便说的。咱学的就是电影,当然好这口儿,没办法。拿电影当酒喝,说白了就是不想指这个吃 饭,你要是想指着拍电影吃饭,那早晚肯定就无法完全忠实于自己,剩下就是因缘吧。我实话有点自视甚高,很多次机会,就 不乐意做,因为还是不是我内心喜欢的东西,就错失了。

  曾经我特别着急过,但是着急都没有好果子吃。做电视剧时是不安的,对于学电影的来说,这是不务正业,很多人瞧 不起。但是你还别不能把手练臭了,在这个前提下,电视剧还是有很多空白可以去填补的,同时你就不再用拿着剧本到处去要 钱了,大家很快就相信你了。另外一个呢,可以积累很多手段。你比如说你现在写一剧本里往电脑里一搁,先不拍,但未来你 想怎么尝试,有些手段是可以提前在电视剧里尝试的。还能积累一些人员、资源,副导演、摄影师,还有设备。电视剧这方面 呢,慢慢我反而有谱了,知道有水到渠成的可能性,心智也相对成熟了一点。其实我全等着回来拍电影这一天,但这东西急不 得,所以从前有几个机会在眼前时我一想不大好,那样“回来”不好,索性算了。

  看来选择回归电影的作品对你来说非常慎重,为什么选择《斗牛》?

  说句酸词,它真的是一种力量。这个片子其实不是黄渤跟闫妮在片子里逗贫,这里面还真有所谓的一种乐观精神。牛 二这个角色,他的耐受能力就真像牛一样,他能不死,因为他有信念。还有一点也特别动人,就是所有我们认为的那些苦难, 其实人家一点都不觉得苦,他最后还能忍耐,还能挺过来。人的快乐不在于一点逗笑,而是一种达观的精神,用这么一个古老 的背景,跟今天的人交流,如果说还有人认为这片子是一个有力量的电影,那就是牛二身上这点乐观心在起作用。因为我自己 的承受力,我的忠诚度,我的血性,在这些年里都远远地丧失了,一路长大一路丢,就没了,我全指着这电影讲讲这个了。所 以做完《斗牛》之后,我又把自己关到山里写下面的剧本,这个东西毫无疑问得连续,要不然又空了,又不知道心里那口气到 哪里去了,我特珍惜这口气顶着的这个时候。

  《斗牛》还是很风格化的一部电影,在目前的电影市场,这对电影的票房会有一定影响。你不担心吗?

  是,这个是对矛盾体,都是钱闹的。我也会尊重这些客观的市场规律,但我有一种方法,肯定不能奔“亿元俱乐部” 去了,但我也得小心。一个是努力培养观众,再一个就是我必须尊重我心里的声音,按我自己的走。我相信也有一部分观众乐 于看到我这么做。那么另一部分怎么办呢,就是妥协。现在我们可能面临一条什么路呢?就是很可能两头都够不着,但也有可 能两头都着,这种妥协对我并不矛盾。我做了这么多年电视剧,我就是被推到讲故事的第一线去了。电视剧是干嘛的?就是收 视率不行就别活了。但我也喜欢,我想可能也不算特别妥协吧。你说这电影让我弄,就不动脑子,就讲顺畅,讲完就完了,那 我肯定不乐意,我宁可再待五年,还拍电视剧去。

  《斗牛》成了今年金马奖最大的黑马,获得了七项大奖提名。对于即将到来的颁奖典礼,是否憧憬过所有斩获?

  当时提名出来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很意外。当时就有朋友开玩笑说,这是拿我们当垫背(笑)。其实也很可能是这帮 评委看懂了这部电影,我估计是这帮专业评委这些年见我们自己的这种电影,见得少,包括形态上他们可能会喜欢,就用自己 的平台鼓励和支持我们一下。但去那儿获奖是万万不可能的,大家伙到那儿了有一大好处,就是人家知道你是谁了。这对接下 来我们后面的路走得顺一些有帮助,是挺好的一件事。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新世纪周刊

相关链接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