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两个家庭矛盾导致悲剧发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4月27日16:33  法律与生活

  因为工作忙碌,李坚夫妇与儿子呆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孩子主要由张家看护,星期六、星期天李坚会把孩子接回自己的小家,三口人享受一下天伦之乐。孩子的爷爷、奶奶这个时候也会过去看孩子。

  两个互相仇视的家庭

  “婚姻不是两个人的,而是两个家庭的。”

  ——李父

  因为较真当初把孩子送张家的事情,老李夫妇坚决不去张家看孩子。老李说,这是他家的“老理”。

  老李是地道的北京人,主要亲属都在北京。过年过节都要聚聚,尤其是过年,一定要整个家族的人都偎在96岁的老母亲身边,雷打不动。每天饭后,一家人也要聚在餐桌边话话家常。

  张雨一直不能适应李家的讲究,“喂老公一口菜,他父母会不高兴;开几句玩笑,他父母也会不高兴”。而老李夫妇更不喜欢张雨的作派,“才来半天,就要走。其实只要知道他们带孩子来,我们就提前大扫除,连床单都换,猫狗都关在另一个屋。忙活多半天,人家吃顿饭就走了”。

  他们把这归为“冷漠”,并认为“冷漠”的根源是张家。“我听我儿子说过,他们家人吃了饭就各回各屋,过年过节跟亲戚也不走动”。

  老李家看重的另外一点,就是“孝顺”。采访中,老李多次拿自己和老伴对自己父母的态度做例子,来说明自己家有一个“孝为先”的传统。

  李家的客厅只能放得下一张圆形的餐桌,因为他们把原本的大客厅向阳的一面隔出一个大大的卧室,窗边种着花花绿绿的植物。这个全家唯一向阳的房间,是李坚90多岁奶奶的。

  老李说,搬迁前,他们住的是平房,两个向阳的屋子是老人的,自己在阴面搭建的小屋子住他一家三口。刚有彩电那会,家里的大彩电老人看,三口人看黑白小电视。李坚3岁的时候,一次因为不满意奶奶抢台,摔门而去,被老李拽回来狠狠揍了一顿。

  而老李夫妇是很少打孩子的,因为他们之前两个孩子曾因病夭折,所以对李坚格外珍惜。给他起的小名是“铁球”,希望儿子不怕磕碰,健康成长。李母指着桌上的饮料,告诉记者:“这都是李坚的,我们从来不喝。”那年给李坚举办完婚礼,老两口的存折上除了给老母亲应急用的一万元,自己只剩下500元。

  张家最不能理解的也就是这点。结婚时张雨的父母建议他们去旅游结婚,又轻松又省钱,“为什么一定要大操大办花这个冤枉钱?”两亲家第一次见面就已经“暗战”。老李说:“我们就这一个儿子,三代单传,什么也不会干,你们让女儿多包涵。”老张说:“我们虽然是两个女儿,可都是娇大的。我们家阴盛阳衰,都是女的说了算。”

  从一开始埋下的疙瘩,到乐乐身上体现得更淋漓尽致,小小的孩子也知道两家大人的心思。在姥姥家,乐乐说:“我不去爷爷家,爷爷坏,老惹我妈妈哭。”在爷爷家,乐乐拉着门框不想离开:“我不去姥姥家,姥爷总上网,不跟我玩。”

  李家指责张家不全心全意看孩子,炒股票,玩开心网,“姥姥整天去上班挣钱,就一老爷们能看好孩子吗?”张家质疑李家有老奶奶需要花费精力看护,不舍得为了孙子的健康把猫狗送走……

  李坚夫妻结婚五年,老李夫妇只去过老张家三次:一次订婚见面,一次为了小两口吵架“让她家管管她”,最后一次是乐乐出事后带警察看现场。

  这些矛盾,随着润滑剂——李坚的出国而愈加激烈。2009年4月,李坚去越南长期出差。尽管临走前他已经跟张雨说好,要经常让孩子见见爷爷、奶奶,可是工作忙碌或者有其他想法的张雨并没有践行诺言。

  李坚走的那天是4月1 5日,“五一”时张雨给公婆打电话,说因为猫狗的关系,希望他们去李坚的姑姑家见孩子。老李一口回绝了:“我去见我孙子?应该我孙子来见我!”

  端午节,据说李家的狗生病了,还做了手术,婆婆主动给张雨打了电话说不用带孩子过来。

  6月27日,正在上班的张雨接到公公满含怒气的电话,“马上把乐乐给我送过来,我要看我孙子!”

  老李说知道为了孩子的事情儿子夫妻老吵架,每次他们前脚从儿子那里走,后脚媳妇就找事,所以他们尽量不去。可是现在儿子不在国内,儿媳竟然一连数月不让他们看孙子,“我们有刻骨仇恨吗?三个月不让我看孩子!”

  正忙碌的张雨与公公很快在电话里吵上了,一个说“乐乐是我儿子”,另一个咬定“还是我孙子呢”。听到公公威胁要去“抢”孩子,张雨停止哭泣,丢下工作跑回家。

  这个时候,老李已经把电话打到张家。听完女儿的哭诉,张雨的母亲火冒三丈,接过电话就说:“孩子是我女儿的,我得听我女儿的……”两家第一次发生正面冲突。

  这场战火马上波及身在海外的李坚。张雨告诉他:“你马上回来给我解决问题,不然就离婚。”张雨的父母还通过电脑视频劝说李坚:“过不下去,就离婚吧,趁你们还年轻。”

  李坚马上给父母打了电话,请求他们不要采取过激行动,一切等自己回去之后再商量。为了不影响儿子的工作,老李夫妇平静下来。

  同时,李坚的姑姑和姨妈轮番做张雨的工作,希望她可以放下矛盾,让老人见见孙子。

  “他们一直在闹,都是鸡皮蒜毛的小事。我一直劝,一直到孩子出事那天我还在做工作呢。我说看在孩子的份上,你们也得好好过下去。我给她妈打电话,她妈说:‘欺负我女儿就不行!’她家老想要我侄子,相当于入赘,我哥就这一个儿子,可能吗?张雨知道李坚拿这孩子当命,总拿孩子当砝码威胁他,李坚也老实。现在的年轻人,太自私,只顾自己……”李坚的姑姑说自己也有婆婆,她跟婆婆关系非常好,所以家庭关系也好,张雨就是听不进去这些,才让家庭关系越来越糟糕。

  李坚的姨妈也给张雨和张家都打了电话,劝说他们放下矛盾,可是没有效果。张雨说自己曾经很信任这个姨妈,有事就给她说道说道,希望她可以去婆婆那边做工作缓解婆媳矛盾,但是她却失望地发现,矛盾更深,误解更多。

  “不是一类人,不进一家门。早劝儿子离就不会有后来的事了。”李坚的父母懊悔没有给儿子把好关。对将来的儿媳妇,他们给了儿子三个标准:爱心、孝心、家庭和睦,因为他们认为“婚姻不是两个人的,而是两个家庭的”。

  一个悲剧的结尾

  “乐乐是个仁义的孩子,他用自己的死解脱了我们。”

  ——所有家庭成员

  2009年10月,李坚回来了,第一件事,就是去幼儿园接孩子。小乐乐看到爸爸的那一刻,脸笑成了一朵花。“这是我唯一一次接孩子”,回忆起那一幕,李坚不禁泪流满面。

  他说,如果不是一直在劝张雨,如果直接就把孩子送到爷爷那里,悲剧决然不会发生。

  经过李坚的反复劝说,张雨终于答应10月26日可以让公婆把孩子接走,时间是下午5点。

  然而就在距离5点不到两个小时的3点多,悲剧发生了:小乐乐从姥爷家坠楼,抢救无效死亡。根据警方认定,这是个意外事件。当时唯一在现场的姥爷描述:打个盹的工夫,孩子出事了。

  此后的事情,可以用一个时间表来记录。

  10月26日,乐乐死亡。李坚夫妇守到半夜后分别离开,李坚回自己家安慰父母,张雨被送去朋友家。此后,李坚不接张雨电话。

  10月27日,李坚与父亲跟着警察一起去张家看现场。与张家人没有交流,“甚至眼光都无法对视”。临出门,张雨的妹妹喊:“李坚,你为什么不安慰我姐?你们不来接孩子会有这事吗?”李父回答:“你这个杀人犯,跟你们没什么可说的!”

  10月30日,乐乐追悼会。担心发生冲突,李坚安排两家人先后到场。

  11月2日,张雨发现自己小家的门锁被换。李坚对此的解释是,担心张雨在家里睹物思人,做出想不开的事。

  11月8日,张雨接到法院传票,得知李坚起诉离婚。

  12月15日,离婚案开庭。李坚带着父母、姑姑、姨妈出现,张雨身后是姑母、姑父和两个小伙子。婆媳在法院门口发生肢体冲突,李坚站在母亲一边。

  据说,出事后,李坚曾跪在父亲面前,说“对不起!”从此,他把亲情摆在前头。

  走出法院大门,已成陌路的两人同时发现,12月15日,也是他们的结婚日期。起点与终点诡异重合。

  2010年2月5日,李坚以乐乐的姥爷未尽到看护义务,把老人告到法院,索赔30万元。

  “直到现在,她爸连一个表示愧疚歉意的电话都没给我打过。打官司可能是最理智的办法,让法律评判他的行为,给我儿子一个说法”。审理本案的法官吴海涛表示,他非常希望双方当事人和解,毕竟是家务事,不管结果如何,都没有赢家。在当事人坚决不愿意调解的情况下,他需要一定的时间考虑。因为这个案件不是一个单纯的法律问题,可能会产生很大的社会影响,他希望在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后,再作出一个裁判。毕竟我们制定法律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矛盾。

  虽然官司还在继续,但是两家人已经逐渐走出对方的生活。

  李坚升职了,买了新车,对未来的生活,他和他的家人都表示一定吸取教训,找门当户对的家庭,就是思想观念一致、价值观一样,尤其要孝心在先。

  张雨目前赋闲在家,她说自己没心思工作,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失去了孩子也失去了丈夫,那个曾经相亲相爱的人为什么一夜间成为陌路?她也提到以后的婚姻,一定要“门当户对”。

  无论是张雨离婚,还是后来的官司,张雨的父母都没露面。记者始终没能采访到张雨的父亲,张雨说,老人精神恍惚,病倒在床。

  张雨委托记者告诉李坚:“你曾经是一个在工作、朋友相处中那么优秀的人,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骂你(指网友反映)。好好想想,谁害了你?你们一直这么闹,不让孩子安息,谁的良心更应该受到谴责?”

  听到这些话的李坚微微一笑,“我不怕舆论,起诉的时候我就准备好了,只要给儿子伸张正义,我什么都不怕。”他说在离婚时,他也告诉过张雨:“我很同情你,你就是个牺牲品,是你的父母害了你!”

  无论是李坚和他的家人,还是张雨和她的家人,都提到一点:“乐乐是个仁义的孩子,他牺牲了自己让我们解脱。”

  乐乐的死,真的是这场婚姻悲剧的句号吗?

  不管怎样,乐乐应该是快乐的,因为天堂里安静、祥和。 (摘自《法律与生活》半月刊4月下半月期 记者 孙欣)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转发此文至微博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010-82612286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