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西风
2003年9月,被《纽约时报》评为当代十大芭蕾明星之一的李存信,在澳大利亚出版了自传《Mao’sLas tDancer》,连续130周占据澳大利亚的畅销书榜,大陆2007年出了中文版《舞遍全球——从乡村少年到芭蕾巨 星的传奇》。北京奥运期间,受澳大利亚奥林匹克协会的邀请,李存信以文化大使的身份为澳大利亚运动员普及中国文化,央 视《小崔说事》还把李存信请来做了一期名为《舞动人生》的节目,打动了无数观众。
2009年10月,根据《Mao’sLastDancer》改编的同名影片上映,扮演李存信的小演员,那双充 满希冀和渴望的眼睛,仿佛中国凝视未来的窗口。李存信的传奇人生,不只是一首励志的战歌,还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艰难而 曲折的进程。李存信1961年生于山东青岛,9岁前没穿过鞋子,长年不知肉味。1972年,他幸运地被江青担任名誉校 长的北京舞蹈学校选中,人生从此改变。
“水会沿着铁管自己过来,而不是用水桶从井里打上来!”北京的一切都令李存信感到新奇,最重要的是大米饭管饱 ,还有肉和新鲜水果,与老家以地瓜干为主粮的生活相比,简直是人间天堂。然而,严格的纪律、枯燥而艰苦的舞蹈训练、对 亲人的思念,令李存信不堪重负。母亲的话语一次又一次地在他耳边响起:“家乡只有饥饿,不要回头!”影片忠实地记录了 李存信所处的时代和其中的几个关键人物:来自家庭无条件的爱和巨大的精神支持、舞蹈学院的老师、休斯顿芭蕾舞团的艺术 总监。一无所有的李存信,背负着亲人的全部希望,除了用汗水改变自己的命运,已别无选择。
“跳得还不错,但枪在哪儿?手榴弹呢?它所代表的政治意义又在哪儿?”江青观摩了舞蹈学校为她特别安排的表演 后,希望芭蕾能与样板戏结合在一起。为此,学校规定演员每个场景必须用一个视死如归的凝视来结束,凸现“闪光的风采” 。芭蕾要求的柔软与现代京戏强调的阳刚之间的矛盾,简直令人无所适从。
中国文化注重意境的渲染和内敛的精神气质,怎样恰如其分地表现西方王子傲慢、自信的风采,让李存信备感困惑。 为保证练习舞蹈的时间,他一度打算辞去共青团支部书记的职务,但老师们劝他不要放弃对艺术道路很重要的政治身份。多年 之后,他才发现老师的这个建议有多么重要。
1979年,李存信获得了去休斯顿芭蕾舞团学习的机会。第一次坐飞机的他,要求自己洗盘子遭到了空姐的谢绝。 1981年4月,李存信在回国前夕与伊莉莎白结婚,为了爱情和艺术,决意留在美国。无法想象,你只有被迫想象:他的这 一决定惊动了中美高层,成为万众瞩目的头号新闻。
这个故事让我们想起音乐界的傅聪。如果要说傅聪和李存信的故事有什么不同,首先是中国驻休斯顿总领事馆“挽留 ”李存信的方式。李存信被四个保安抓住手脚不由分说地抬进了顶楼的一间小屋子。时任美国副总统老布什的夫人芭芭拉,是 休斯顿芭蕾舞团董事会成员,经老布什直接与邓小平联系,中国方面决定由李存信自己决定去留。李存信向张副总领事表示歉 意,从后者的眼神中,“看到一丝不易察觉的理解”。
除了毒品,愿意尝试西方一切新事物的李存信,以为自己“永远地失去了爹娘、六个兄弟、朋友和祖国”,但中国改 革开放的速度超乎他的想象。1984年12月18日,在老布什的帮助下,李存信的父母获准赴美探亲;1988年6月, 中国欢迎李存信夫妇回国,夫妇二人为青岛的父老乡亲现场表演《胡桃夹子》中的弧线托举,山乡沸腾了!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诠释了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的命运。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是每个人的天赋权利。李存 信与他的祖国一起,告别了过去,在这个意义上,他的确是“最后的舞者”。错过了无数机遇的中国,再也不能与现代文明失 之交臂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