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墓园改造部分遗骨被简易存放16年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6月26日02:39  京华时报
东北义园内忠区墓地杂草丛生,有羊在吃草。本报记者朱嘉磊摄 东北义园内忠区墓地杂草丛生,有羊在吃草。本报记者朱嘉磊摄

  颐和园路17号,现东北义园所在地,那里曾收容了上千流落关内的东北籍游魂,其中包括张作相、汲金纯等东北军高级将领,张学良曾亲任第一届义园管委会主任。1996年,为治理整顿的需要,绝大部分葬在那里的遗骨被要求起出,火化后暂时存放在临时骨灰堂内。按当时的协议,骨灰很快能回迁入新建的地下骨灰堂内。然而,这一等便是16年。

  近期,东北义园起出的遗骨陆续回迁。然而,对于一些遗属来说,16年的等待过于漫长,他们在网上发出号召,希望为先人争得一份尊严。昨天,市殡葬管理处表示,此事系历史遗留问题,可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买地

  黄金置地安葬亲人

  文献记载,东北义园始建于1935年,系“九一八”事变后,东北难民救济院为解决客死北京的东北籍人士安葬问题而建。

  这片墓园的核心区被分成忠、孝、节、义四区,有1000多名东北人最终入葬,其中有近百名东北军军官。

  杨先生,53岁,原奉系军阀首领杨宇霆是他的曾祖父。他说,忠区33列29号,原本安睡着爷爷杨春元;33列30号,是曾祖母杨王氏。东北义园是他们一家在北京的灵魂归宿。从幼年起,他便跟着父母兄长来此拜祭先人,四时享祭。

  杨宇霆历任奉军参谋长、东三省兵工厂总办、江苏军务督办,张作霖将其倚为臂助,人称“小诸葛”。张作霖死后,杨宇霆不赞成东北易帜,1929年1月为少帅张学良所杀,酿成著名的“杨常事件”。

  杨先生介绍,1951年,爷爷杨春元去世,父亲花一根多的金条,在东北义园购买了6框坟地,从33列25号一直到30号。

  与杨先生相似,辽宁营口的吴云也对义园满怀深情。他的祖父出身于东北讲武堂,在军阀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均曾担任东北军军官,最终葬在孝区。“1乘3米的墓地,花了几两金子买的”。

  □波折

  进行改造起出遗骨

  原以为这会成为家族的坟地,随后的变化却让杨家始料未及。

  后来,东北义园内的坟墓大多被砸毁,墓园一点点变小,后来干脆改为园艺场,种植果树。回想起这一切,杨先生十分痛心。由于损毁严重,很多坟墓长期无人认领和祭祀。1995年,经北京市批准,北京市西静园殡仪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称西静园公司)介入对义园进行改造,欲规划为具有古典园林特色的、地下寄存骨灰的纳骨公园。

  杨家人很快在协议上签了字,杨先生随同父亲一起把祖父和曾祖母的遗骨起出来火化,骨灰便寄存在义园内的临时骨灰堂。“当时说好两年就能回迁。”

  根据杨先生等家属的回忆及之前媒体的报道,除了张作相、赵静宜等少数墓穴因各种原因未被挖出外,1000多名东北籍死者的骨灰被统一安置,狭小的临时存放室内的陈列柜,宛若书架,很陈旧。

  骨灰简易安放16年

  杨先生的父亲最终没能等到骨灰回迁的那一天,1997年辞世。他想把父亲埋葬到义园的空墓穴里,但被工作人员拒绝。

  营口的吴云,沈阳的郭先生……家属们日盼夜盼,却发现所谓的地下骨灰堂没有了后文。多方询问,得到的答复却始终模棱两可。

  近一年来,家属们陆续接到了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的电话,并拿到了一份《东北义园骨灰回迁协议》,他们明白,建了16年的骨灰堂,终于建成了。

  然而,让家属们不解的是,协议将回迁定义为租赁,并注明“骨灰格位租赁期限按相关法规政策办理”。而对于16年的临时存放,协议没有给出说法。年轻的吴云觉得不可思议,“这是我们花金子买的墓地,起出尸骨来就算了,回迁还要收我们的租金。”

  部分骨灰已获安置

  6月22日下午,东北义园忠区原址,仍有数座破败的坟堆,墓碑上依稀能看到字迹。长满荒草的坟地上,一个羊倌正悠然自得地看着几只羊吃草。而几十米外,假山、亭子、花坛、停车场等设施已经建成。虽然只剩下乱石块,杨先生仍能认出自家的6框坟。他问工作人员,为什么在坟地里放羊,没有得到回答。

  记者在东北义园看到了这些骨灰盒。它们现在位于义园管理办公室的隔壁,分成忠、孝、节、义四个屋子。工作人员用钥匙打开“忠区”存放室,这是一个约15平方米的小套间,里间用来存放骨灰,外间可供祭拜。骨灰盒存放在铝合金的陈列柜内,密密麻麻,上了锁,挂着花,有的还贴着小小的遗像。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2007年接手义园后,骨灰便被妥为安置。

  建成的地下骨灰堂气象恢弘,大门口贴着自来相传的对联,“东来关内只求义,北望故乡春满园”。墙上贴满关于东北义园和东北军的介绍,并有数尊东北军将领的塑像。在存放室内,不少骨灰格位已经被圈定。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有300多人的骨灰迁入,其他的正在逐户谈判。

  □质疑

  租赁关系难以接受

  家属提供的一份1996年6月与西静园公司签署的协议书显示,家属同意将遗骨起出,起骨后的安置办法为,“待骨灰堂建好后,免费回迁,由甲方(指西静园公司)统一安置。”但在该协议书的第三条,完成迁墓后,“甲方付给乙方补偿费__元”这句话却被划去。

  当年的情况已经无从追究,家属们不能接受的是,为何原来的墓地持有者,如今却变成了租用人。吴云打了一个比方,就如同是被征用的住房,“等我们要住进回迁房时,却被告知这房子是租给你的,你要交租金!”

  杨先生也拒绝了这份协议,他到网上搜索,看到了其他东北义园家属的议论,于是他们互相联系上,希望集体讨个说法。家属们表示,租赁关系难以接受,此外,有关部门应该对骨灰16年的“冷遇”做出赔偿。

  杨先生表示,倘若双方无法谈拢,他要求将骨灰埋回原墓穴,“把墓地还给我们,恢复原状。”

  □解释

  历史遗留问题难断

  昨天,北京市殡葬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当时,西静园公司为引进一香港公司资金成立,原计划两三年内建成地下骨灰堂,当时的建设经过了北京市文物局的批准。然而由于资金等问题,2000年前后,港方法人代表携带公司公章和相关文件逃走,西静园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导致东北义园的重新规划建设搁浅,骨灰临时存放16年之久。

  目前,西静园公司仍处于财产清算阶段,市殡葬管理处委托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代管东北义园。本着尊重逝者的原则,市殡葬管理处投入资金,重新对义园进行整修建设,目前已经初步建成,同时与家属开始谈判。

  市殡葬管理处称,根据《土地管理法》,东北义园属于国有土地,虽然有些家属是花钱购买的坟地,但并没有土地所有权。而根据《北京市殡葬管理条例》的规定,公墓墓穴和骨灰格位的一个使用周期最长为20年,期满后可以续租。所以,目前的协议只能据此办理,“前20年不收费,20年后按照规定收取土地租赁费和墓穴管理费,这笔费用很低”。

  殡葬管理处的这位负责人表示,之前的问题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关于16年中对于家属的精神伤害,他们也承认这一事实。因此,为补偿家属,原有一个骨灰的,再配送一个骨灰格位,一个空穴则补偿一个格位。“如果家属始终不同意这样的条件,可以走法律途径。”

  而有家属提出,《北京市殡葬管理条例》于1996年7月才通过,双方的起骨协议却在此之前签订,并约定免费回迁,条例难以适用。北京市殡葬管理处对此表示,目前只能根据条例办理,“谁也不敢说永久免费。”该负责人透露,东北义园属于圆明园遗址保护范围,改造的墓地是为了地面上看不到墓地,以后也不会再有墓地。“还没迁的只好维持现状,一家一家地做工作。”

  □背景

  东北义园位于海淀区圆明园西侧,资料记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将士集体退进关内,大批难民随即跟着涌进北平。为了安葬客死异乡的东北籍人士,张学良主持成立的东北难民救济院于1935年买下墓地,定名东北义园。

  义园分东、西院和洼边村三片土地,其中洼边村为免费区,主要安葬东北籍旅京贫民;东、西两院占地300余亩,其中墓地120多亩,分忠、孝、节、义四区,设收费区和免费区两种。

  东西院都历史悠久。清朝时,东院曾是权臣索额图将军的赐园,人称“索家花园”,雍正年间,又归大学士张廷玉所有。该园后来遭八国联军焚掠,沦为废园。西院则在达园内,达园是北洋军阀、人称“马桶将军”的懋盛堂主王怀庆的花园,据说王怀庆当年为修建达园投入甚巨,为此还偷了很多圆明园的建筑材料。

  日伪时期,东北义园曾为日本特务川岛芳子占据,建立“满洲同乡会”。抗战胜利后恢复原名。1961年,义园由北京市民政局接管,更名为“西苑公墓”,后再度改名为“西苑福利园艺场”。“文革”时期,墓园遭到破坏,随后变成了桃林和荒地。1992年6月,原西院更名为“西静园公墓”。综合媒体报道及东北义园简介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雷军

分享到:
微博推荐 | 今日微博热点(编辑:SN047)

 

更多关于 墓园 改造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